巨星傳-瑪蓮德列治傳

1, 瑪蓮‧黛德麗 - 柏林初露頭角
2, 撲朔迷離私生活
3, 瑪蓮黛德麗與約瑟夫史登堡
4, 成為全美收入最高女星
5, 瑪蓮黛德麗:銀幕第二春
6:戰時的瑪蓮黛德麗
7, 由銀幕轉向舞台
8,瑪蓮黛德麗-最後一幕

1, 瑪蓮‧黛德麗 - 柏林初露頭角

        Marlene Dietrich 無可置疑是二十世紀初的一個奇女子,在她生時,她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註一)

        作家海明威說她:「她如果什麼也沒有,只有那一把聲音,已足以使她攀上明星寶座的高峰。然而她卻還有那誘人的身材和那美麗的容顏.」

        然而她自己呢﹖她說她從來沒有刻意追求成名。她常說,她最大的成就是「生過一個孩子,拍過幾部片子,如此而已.」但是由`藍天使'一片開始,這個世界的男人就向她臣服。她使到半個世紀、三個世代的影迷為她著迷。年齡沒有使她衰退,反而增加她的神秘,及她的傳奇性。

        無庸置疑她是美麗的,但影圈中比她美麗的不知凡幾。使她登峰造極的,是她懂得用人工塑造一種神秘感。她使用百分之百的合作精神,配合電影事業,使到這項塑造工作達致完美。有人說,半個世紀後的麥當娜就是以她為師,學足了她的包裝及宣傳。

        她的行為和事蹟,使她成為一名典型的現代豪放女。她選擇自己喜歡的男人,或女人。「性」於她不是一種需要,而是一種挑戰。影壇之中對性採取開放態度的女星也是不知凡幾,但沒有人有她那樣自在,那樣坦白。英國作家Kenneth Tynon 說:「性於她是沒有性別的.」

        由於她對自己極盡完美的包裝,使她成為名符其實的 femme fatale。但她同時又那麼平易近人,像一個亦仙亦俗的人間仙子。在她來說,下廚做羹湯,或是在舞台上受萬人仰慕,都是同樣的喜樂。

        要將她男女情人名單列舉出來,不知要多少篇幅。其中有不少是她刻骨銘心愛過的,也有一些好像只是為了一時開心。但她卻沒有一次不是真心,她愛他們全部。

        也沒有一個人的情人名單的涵蓋面有她那麼廣。影劇圈不用說:賈利古柏Gary Cooper、茅里斯雪佛萊Maurice Chevalier、光頭影帝尤伯連納Yul Brynner、詹姆士史都華James Stewart、法國的Jean Gabin、瘦皮猴Frank Sinatra、約翰韋恩John Wayne.....可以一直寫下去。文藝圈有小說家雷馬克,政軍界有巴頓將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史蒂文生Adlei Stevenson、以至於約翰‧甘迺迪總統的”一次過”交情。每一次交情都帶給她新鮮的喜悅。在她之後有不少人企圖學習她的灑脫,得到的只有東施效顰的效果。要做Marlene Dietrich,必須要有她的天份,誰說模仿是容易的﹖

        除了歌藝、美貌之外,她的正義感也讓她鶴立雞群。當她必須在道義和祖國、原則和鄉土之間選擇其一時,她毅然的選擇了正義,公然的背棄了她的祖國。她穿上軍服在戰地為盟軍打氣,不惜做德國人心目中的叛徒、漢奸。使她多年來有家歸不得。是這種道德勇氣,使她與眾不同。

 

 

 

 

 

 

 

 

 

 

 

 

        Marlene Dietrich (瑪蓮黛德麗/瑪蓮德列治)是於1901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柏林郊外的Schoneberg 出世。但由於她的出生紙已遺失,因此她一直自稱是在1904年出世。她出生時的全名是Maria Magdalena Dietrich,小名Lena。Marlene 這個名字是她自己在後來將兩個名字各取一半拼成的。她還有一個比她大一歲半的姊姊Elisabeth,小名Liesel。

        Marlene 的父親Louis Erich Otto Dietrich 在她出世時三十歲。婚前曾在普魯士當軍人,還得過鐵十字勳章。後來自軍中退伍,和Marlene 的母親Wilhelmina Elisabeth Josephine Felsing 結婚之後,轉往普魯士皇家警察中做督察。

        Felsing 家族在柏林做珠寶生意,自十九世紀就在市區內開有一間珠寶首飾店,因此家境不錯。但瑪蓮的父親在她十歲那年就病逝了,因此她母親一直是對她影響最大的人。瑪蓮說她母親十分美麗,但個性堅強,`像普魯士的士兵',又有責任心。因此她自小就由母親那裡訓練到嚴謹的自律。(下:五歲時的瑪蓮已經十分美麗)

 

 

 

 

 

 

 

        Marlene 出生時,家境只能算小康。據記載在她六歲時,他們已經搬過六次家,顯示他父親的工作極不穩定,同時他父親的死因亦不明。但由於母親家境不壞,她一直能在相當不錯的環境中長大。

        在她父親去世時,她和姊姊已在上小學。他母親很重視她們的教育,並一直請有家庭教師在家中教她們。除了學習哥德式的上等日耳曼文之外,還學基本的法文及英文。此外,她母親也非常喜歡音樂,她彈得一手好鋼琴,歌也唱得好,她一直相信Marlene 有音樂天份,很小就送她去學鋼琴和小提琴。

        Marlene 小時就十分美麗可愛,又有淡淡的金髮和藍眼睛。她母親一直用花邊、緞帶來裝飾她。她自小就聽慣了讚美。她的姊姊雖然只比她大一歲半,卻一直是相形見拙,風頭全給她搶了去。

        1914年的大戰使德國陷於吃緊狀況,連生活都受影響。Marlene 在學校中要為軍人編織手套、圍巾,有時還被派到火車站去唱歌,歡送上戰場的士兵,或是到農地去摘馬鈴薯。男學生也要挨家挨戶去募捐,或幫助清掃街道的工作。因為壯男都到了戰場,後方只剩下老弱婦孺,是一個沒有男人的世界。

        戰爭也使她們的生活困窘,她母親被迫到一個較富有的人家von Losch 家中去當管家。不久她就嫁給了這家人年輕的少東Eduard von Losch,他是一名中尉軍官,因此瑪蓮兩姊妹的生活和教育一直不成問題。Josephine 雖然給女兒充份的教育機會,但在自律上卻十分嚴。例如冷天,也未必讓她們穿夠厚的大衣,要訓練她們能受苦。又例如在上跳舞課程時,要與班上每一個男學生跳舞,其中一名男學生是她極不喜歡的,因此一直拉長著臉。事後她母親就給她一個耳光,教訓她「不可以將心裡的想法放在臉上,因為那是不禮貌」。這些教訓對成年後的瑪蓮有相當的影響。

        Von Losch 對她們一家人十分好,婚後將她們全部遷到柏林一個較好的社區居住,而且生活較前改善許多。但戰事的擴大使到她們的繼父也要上戰場,家中又剩下女人國。前線的消息越來越壞,戰亡名單越來越長,人們的情緒越來越低沉。終於在1918年傳來了von Losch 的死訊,Josephine 再度成為寡婦。

        Marlene 是早熟的女人,在她十一歲時,一名親戚送她一本日記,她就開始記下自己的生活和想法。根據她的日記,她在十五歲時已經結束了對一位女性長輩的單戀、和幾位少年男孩約會接吻、並每隔幾週就對一個新的男孩發生興趣。她自己也承認她和乖乖牌的姊姊不同,姊姊會聽母親的話,避開惹麻煩的人和地方,但她就專門到男孩多的地方招惹人,挑逗男孩子的注意。她母親指責她是`男孩瘋〞,'並警告她若不改了,就送她去全女子寄宿學校。

       

        再度守寡之後,Josephine 帶著女兒搬到Kaiserallee,Marlene 和姊姊也再度轉學。由於von Losch 生前將她們的生活都做了安排,在經濟上倒沒有太大困難。她母親繼續督促她學小提琴,她的老師都認為她在音樂上有天份。

        戰後的德國真正進入貧困的絕境,物資極度缺乏,家家受到配額的限制,她們一家也首次嘗到辛苦。由於盟軍的封鎖,在戰爭最後的六個月中,德國就餓死了七十萬人,後來接踵而至的全球性流行性感冒,也有一天就死兩千人的記錄。在柏林街上,處處都是乞丐、失業及無家可歸的人,真是人心惶惶。

        Marlene 和姊姊在母親的庇護下,未嘗到真正的戰亂之苦,但也首次嘗到物質上的缺乏。同時在停戰後,德國通貨膨脹惡化,也影響到社會結構的改變。因為德國馬克一日三貶到不值一文的地步,許多富有人家的子弟淪為乞丐或娼妓,人們的道德觀念也逐漸喪失殆盡。人們在死亡邊緣掙札求生,柏林因此有「世界的巴比侖」之稱。在這個時候,已成年的瑪蓮也在日記中透露了她把持不住貞操的內心掙札。

        Josephine 知道不能再讓女兒放縱下去,終於將她送到女子寄宿學校。但她選擇了浪漫的城市Weimar,這是瑪蓮偶像哥德的故鄉,一個充滿了羅曼蒂克氣氛的城市。

        她母親和校長連絡好了要改造Marlene,她知道母親的苦心,也努力去適應。但最初十分不慣,她那麼多男朋友都失去連絡,她哀嘆:「沒有人愛我,而我一直是有那麼多人愛著的.」

        不久她就找到感情的出路,是她每天課後鍊琴的老師,一個姓Reitz 的已婚教授。同學們說她每天穿著薄如蟬翼的衣服去練琴,校長也向Josephine 說她整天挑逗男人,母親威脅要換老師,她辯稱她不能阻止男人注意她。

        她的貞操終於奉獻給這位提琴教授。但她數十年後對女兒回憶說,那不是一次愉快的經驗。「他連褲子都沒除下,一味的呻吟、喘氣。我躺在那兒,裙子掀起在我頭上,整件事,極不舒服.」

        1921年尾,母親終於將她接去柏林,並且換了一位提琴老師。Marlene 說她痛恨這位新教授整天教巴哈,一天八小時的巴哈,使她幾乎發瘋。但人未瘋,她的手指卻受不了。起初是手指疼痛,不久整個左手包上了石膏,醫生並警告她必須立即中止練琴。但有人說她是故意誇大手指疼痛,以便可以停止拉琴。其實這時瑪蓮已決心當演員,因為「如果不能當著名小提琴家,不如當著名演員.」

        她自停止練琴之後已搬出來住,但因為沒有收入,仍要由母親接濟。許多時她與其他女子分租房間以省開支。其中一名與她分租房屋的是未成名的年輕作家Gerda Huber,她是前進的女權份子,見多識廣。瑪蓮佩服她的文采,她則欣賞Marlene 的美麗溫柔,因此兩人即時成為密友。她終於找到一個自己所愛、而又為對方接納的女性。

        在Huber 之前,她也有幾次短暫的與男性交往的經驗。其中一位年紀比她大的男性,還曾在物質上幫助過她,後來她發現對方有家室,就與對方斷絕來往。

        這段期間她只有找零工做,職業之一是當模特兒,有一次為一間唱片公司做廣告,當時已顯示她有一雙修長美腿。但她母親看了十分不快,說她有辱家門。

        她此時也為電影拉琴伴奏。在默片時代,影片放映時,戲院中都有樂隊伴奏,為影片提供氣氛,她就在這種樂團中充當一角。由於接觸到的影劇圈中人多,她就去報考當時柏林最有規模的Max Reinhardt 的戲劇學校。考試時她讀了一段`浮士德',Hugo von Hofmannsthal 的Death and The Fool,結果考取了。

        Reinhardt 的學校是傳統的戲劇學校,教導學生說話、表情、優雅的姿勢等基本表演技術,並在歐洲各地設有分校。她對於能進入這樣的學校十分興奮,經常對母親報導進況。但母親對她進這一行一直不表贊同,認為好人家出身的女子不應當演戲。但瑪蓮從事戲劇的決心當時已十分堅定,她還同時向另外一名聲音教練學習發音和說話。

        在Reinhardt 的學校學習有一個好處,就是有機會在劇團中演出小角色。有時她的角色連一句台詞也沒有。有一次,她演四個玩橋牌的女人之一,女主角則由另一邊走入。她去試戲服時才知,她的服裝只有後身繡了花,前身什麼也沒有。原來她的角色是背對著觀眾坐著不動的,因此前身如此草率。因為她角色小,每處只有幾分鐘的戲。由於她對自己紀律嚴謹,而且什麼都肯演、都肯做,不久她的名字Marlene Dietrich 就出現在許多劇團的名單中。

 

        許多人說,在當時的柏林,外型本來不怎麼樣的瑪蓮成為受注意的一個,與她會穿衣服有很大關係。她當時並沒有很多錢買衣服,但她懂得搭配,使到一件平凡的衣服特別出色。此外她又懂得別出心裁,例如她會穿上男人的燕尾服參加宴會,在眾女士中脫穎而出。同時她又懂得突出自己性感的一面,例如不戴胸罩或不穿內衣褲,這在當時算是相當大膽的行為。然而與此同時,她卻又極有品味,使一些本來是廉價低俗的衣服,穿在她身上就顯得那麼高雅特出。

 

 

 

 

 

 

 

 

 

        那個時期的Marlene 雖然常在夜總會中流連,一時扮男、一時扮女,並且不在乎賣弄她的風情,但她卻極端反對吸毒、酗酒等行為。這顯示了她的雙重性格:一方面她極愛突出自己,甚至不在乎標新立異。另一方面卻仍保留了嚴謹家教對她的影響,要做一個嚴守紀律的普魯士軍人子弟。

        這時她認識了魯道夫西伯Rudolf Sieber,他比她大六歲,出生於捷克首都布拉格。在他們相識時,西伯已有花花公子的美譽,他本人就是一個金髮藍眼的英俊男子。此外他還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就是擔任著名導演Joe May 的助理,因此他有權為想做明星夢的少女安排在電影中演出的機會。每次有角色時,少女就會自動向他獻殷勤。不過當Marlene 認識他時,他已有了女友,就是Joe May 的女兒Eva May,她本人也是一個美麗的女星。

        當時Joe May 正開拍一部長達四小時的大片Tragedy of Love,除男女主角人選(導演的妻子Mia May 及男星Emil Jannings) 之外,一些較小角色都由西伯決定。Reinhardt 學校中許多少女就積極爭取,瑪蓮也是其中之一。

        許多美麗的少女想盡辦法博取Sieber 的注意,她卻能在眾人中脫穎而出,被選中在片中演出一個小角色:賭場中一個參加舞會的女子。她的秘訣是穿了一件薄如蟬翼、緊緊包裹住全身的衣服,這還不算,她在應徵那天還牽了一隻小狗及戴了一雙綠色手套。事後西伯回憶說,那雙綠手套看來十分滑稽,令他想笑,但卻吸引了他的注意,並給了她一個角色。

        她在Tragedy 中的角色微不足道,連男主角Jannings 的面也未見著,但Sieber 卻已為她所吸引,而Marlene 則對他一見鍾情,見面沒幾次,她就對母親說,她遇見了她將下嫁的那個男人。她說:「他那麼美麗的一個人,一頭金髮閃著光,穿著像一個英國鄉村士紳。我立即知道我愛上了他.」但她母親反應冷淡,因為她根本反對女兒進戲劇圈,更反對她嫁給這個圈中的人。不過戰後的德國已與前大不相同,門當戶對的觀念亦不再存在。何況此時的瑪蓮有如脫韁野馬,即使東挑西揀也未必找到好人家,因此亦未極力反對。

        瑪蓮沒有說她如何將西伯弄到手,總之她使Rudi (西伯)為她著迷並且積極追求她。認識後大半年的1923年五月十七日,他們就在柏林市政府註冊結婚。她用的是本名Maria Magdalena Dietrich,21歲,Rudi 那年27歲。

        另一方面,Eva May 此時企圖割脈自殺,但未成功。一年後她成功的舉槍射中胸部死亡。瑪蓮打贏了她一生中情場上第一次勝仗。

        婚後他們租了一間公寓,她努力等待懷孕。她說:「沒有什麼是可以取代孩子的.」其他的時間,她和Rudi 穿梭於柏林的社交圈中,成為一對人人注意的金童玉女。

        當時的柏林又已成為歐陸人文藝術集匯中心,同時也是同性戀者大本營。在一些同性戀者出入的夜總會中,半數的男人著女裝、半數的女人著男裝,無人引以為怪。那時Rudi 有一輛小汽車,經常載著瑪蓮和其他朋友一起兜風,瀏覽這些男女不分的青年。瑪蓮很快與那些著女裝的”人妖”打成一片。她曾說:「只有他們才懂得怎樣顯示出女人的性感.」而這類人也對她特別好感,經常向她請教化粧和穿衣的訣竅。很快的,她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據說她並且是當時柏林唯一可以參加男同性戀舞會的女人。她穿著燕尾服、白色領結、戴高禮帽,和Rudi 出入於一個沒有性別的世界。

        Marlene 的聰明和美麗,使她很快在這個圈子中受到注意,Rudi 也以妻子為榮。因為她出風頭卻不落俗套,而且Rudi 的工作就是為她維持一個令人注意而又有高品味的新形像。在電影圈是:「任何宣傳都好過沒有宣傳」。只要不是粗俗下流他都可以接受。

        生兒育女對瑪蓮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任務,當她發現自己懷孕之後,她立即向丈夫宣佈,一次懷孕即已足夠,今後不再與丈夫行房。在此之前,她嚮往的是愛情,”性”只是妻子對丈夫的一項義務,有了身孕之後,她做為妻子的任務即已達成。過份寵溺她的Rudi 答應了她的要求,當他發現有什麼不妥時,已經太遲。

       女兒Maria Elisabeth Sieber (瑪莉亞) 在1924年十二月十三日誕生,小名Heidede。Marlene 十分疼愛女兒,並自己餵奶。孩子立即成為她生活的全部,不過三個月後她就恢復工作,但她仍說:「這個小孩是我全部所有,除此之外我一無所有。有了她我才是一個女人.」她寵女兒無以復加,生怕她病了或有什麼不妥。經常抱住她全身親吻,這使Maria 很受不了,成年後總說母親是做戲的成份多。

        為了迎接孩子,母親Josephine 支助他們在柏林一個比較高尚的地區租了一間較寬敞的公寓。她不拍戲時的時間都與女兒在一起。她姊姊就沒有她好命,全家人都說她嫁得不好,「嫁了一個下流痞子.」並生下一個男孩。(下:瑪蓮與丈夫 Rudi,及女兒瑪麗亞。時間約為1931年)

 

 

 

 

 

        復出的瑪蓮立即忙碌起來,在許多劇團及影片中演出,並漸漸引起注意。在一般人心目中,這時的瑪蓮就是那個有”一雙美腿的美麗女人”。有不少導演為她的美貌所吸引,不過也有人批評她太注重自己的外表而不顧演技。例如她不滿自己的鼻子不夠尖挺,一向拒絕拍側面。當影片中需要她拍側面對著人說話時,她卻仍面對鏡頭、由眼角望著人說話,使導演氣得要發瘋。

        此時Rudi 已離開Joe May (他自女兒死後,亦已退出影壇),為另一名匈牙利導演Alexander Korda 工作。瑪蓮有幸在他的電影A Modern DuBarry 中任女配角。但影片本身因預算超支發生困難,Korda 也告訴Rudi,Marlene 不是演戲材料,不如回去烤蛋糕。原來此時她的烹飪技術在圈中亦已十分聞名。

        Marlene 參加了十多部由Rudi 任助理的影片及舞台劇,然後她獨立了,不再在Rudi 有份的電影中演出。1927年當她參加舞台劇Broadway 演出時,認識了影星兼導演的Willi Forst 後,立即打理行裝,跟他去了維也納作巡迴演出。他們在戲中也是演一對情侶,兩人並公開同出同入,據說是有利宣傳。瑪蓮這種追隨有名氣的人、追隨對她事業有幫助的人、及追隨她所愛的人的習慣,這時就開始了,並不因她已婚身份而受限制。

        這次去維也納,她又認識了男演員Igo Sym,他擅長拉鋸子,就是將一把長的金屬鋸子,但沒有鋸齒的,夾在大腿之間,用拉小提琴的弓來拉出極為淒美的樂曲。瑪蓮立即對這種樂器發生興趣,拋棄了她學了十多年的小提琴。據說她也同時愛上了十分俊美的Igo Sym,不過他是雙性戀者,結果兩人只做朋友。

        這時瑪蓮的收入加上她母親的接濟,已足夠養活一口家,Rudi 可以不必工作,但他心中未必是開心的。Maria 說她父親整天在屋頂養鴿子,她覺得父親有滿腹心事。

        在Marlene 去維也納時,她在劇團認識的一個朋友- 一個俄國舞孃Tamara (Tami) Matul 來住在家中照顧Maria。Rudi 和Maria 都十分喜歡她,她後來成為Rudi 一生中唯一的情婦,而Maria 則認為Tami 比她的母親好一百倍,因為她”隨和、友善、而不會做假”,Maria 就覺得她母親虛偽。

        在維也納,她參加了好多部電影和舞台的演出,戲份也越來越吃重,影評及劇評也對她越益重視。在電影中她還未拍過什麼吃重角色,但在舞台上則已成為相當受重視的角色了。她在電影中的成就比不上舞台,可能是她自己說的”不上鏡”,她的美在於於眾人中”脫潁而出”,但在銀幕上就大打折扣。因為她臉太圓,眼不夠大,而鼻又不夠高挺,因此她對自己的電影事業就不太有信心。

        但在眾人之中她卻很能突出自己,例如那時她整天出入都戴一個單眼鏡,及披一條有尾巴的長狐皮。雖然最初人們說她做怪,但很快就有人學她。等別人也戴單眼鏡、披狐皮時,她就不這麼穿了。她穿衣也別有風格,一名女星Louise Brooks 說:「她的衣服都那麼美,她又懂穿,又會配載,凡穿不上身的,她披在身上.」當時最紅的舞台演員Elisabeth Bergner 也說:「如果我有她的美麗,我將不知怎麼用我的才藝.」那時葛麗泰嘉寶剛在德國為人所發掘,許多人都把Marlene 和Garbo 拿來比較,說她是另一個嘉寶,但她卻沒有那種自信,當人們將目光集中在她身上、或讚美她時,她經常不知所措。

        自維也納回來之後,她名氣較前更大,影劇界的朋友經常到她家中相聚把歡。Marlene 仍向每一個人強調女兒是她生命中唯一的一個愛,她用這句話摒擋住自己男男女女的愛人,因此她可以不斷有新歡而捨舊愛。

        她那時的愛人之一是比她大了快二十歲的女星Claire Waldoff,她們曾在一齣音樂劇From Mouth to Mouth 中同台演出。Waldoff 身材矮壯,是著名的同性戀者,經常男裝打扮。她除了是演員外,也灌唱片,是德國風頭人物。圈中人傳言,Waldoff 在情感上收容了這名美麗女星,並解決了她的債務。此外Marlene 還向她學唱歌,演技也更上一層樓。Waldoff 和她的其他戀人一樣,在她們戀情結束後,仍維持良好友誼。

        她在舞台上的突破是被選中參加It's in the Air 的演出。經過試唱之後,她獲得配角的角色,但主角Margo Lion (原作曲及填詞人Marcellus Schiffer 的太太) 邀請瑪蓮與她一起合唱一支曲子:My Best Girlfriend,並且一同在舞台上載歌載舞,使她一躍而成為第二女主角,她並且灌了自己第一張唱片。Margo 身材瘦削,像個男孩,她也是聞名的雙性戀者,而Marlene 要和她在劇中合唱一首Sisters,強烈的暗示她們的同性戀行為。Marlene 似乎仍嫌不足,還取了兩束紫羅蘭插在兩人衣襟上。在當時,這種花已被認為是同性戀的代表物。結果她們的幾場歌舞更受注意,當天晚上她們兩人都要攜手謝幕多次。一般認為若不是她和Margo 有同性戀行為,Margo 不會如此捧她。(下:她在1929年於柏林拍了一部電影,這電影在1932年在美國推出時叫做 I Kiss Your Hand, Madame。與後來她的形像差很遠。)

 

 

 

 

 

 

 

       第一次大戰後,歐洲各地元氣大傷,反而是好萊塢(荷里活)成為世界電影中心。全球百分之八十的電影是在此製作,而其唯一對手就是柏林。在二十年代,柏林本身也是一個電影中心,因為戰時德國及其佔領區都禁演美國電影,說是敵方宣傳,德國因此發展了自己的電影工業,並有極高的水準及獨立風格。

        但德國在戰敗後,經濟全面崩潰。馬克大幅貶值的結果,一間房子可能要數百億馬克,但用美金卻只要二十元即可買到。當地明星的片酬,也會因通貨膨賬的關係,一夜之間就一文不值。因此荷里活成為歐洲明星嚮往的目標。大批美國星探也來到歐洲,尋找新的面孔,以應美國正在擴大的電影市場的要求。而許多歐洲的編劇、導演、及影星都紛紛前去美國淘金。

        瑪蓮參與演出的下一齣舞台劇Two Bow Ties 就因緣際會的改變了她的一生。瑪蓮演一名美國女人,台詞不多,但在每一幕中都有些歌曲及舞蹈表演。劇評家對Marlene 的表現非常讚賞,說她`聲音迷人,歌聲美妙',又說她`美麗及特出'。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台下坐著好萊塢的星探Josef von Sternberg (約瑟夫‧史登堡)。

 

        史登堡於1894年出生於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家庭,他原名叫Jonas Sternberg,幼年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在紐約住了三年,但因他父親無法在美謀生,十歲時又全家回到維也納。他在維也納打零工賺錢,也曾在馬戲團中工作。不久他父親又隻身前去美國,他則在十四歲那年再與母親前去紐約與父親會合。這一次他曾進英文學校,但只讀了一年,即未再進學。他靠自修接觸到藝術,學會繪畫,並閱讀多方面書籍。

        史登堡說他父親時常打他和他的兄弟,不僅如此,亦不顧他們的生活,連他們去美國投靠父親時的生活費也要由母親自己湊。在美國他一直打零工養活自己,幫人送貨、搬運。十七歲時,在影片公司找到清洗影片及送影片到戲院的工作,並逐漸升任為放映師,才找到了他今後的志趣方向。1914年在`世界影片公司'找到工作,做導演助理,學會了使用攝影機及打燈光的重要性。第一次大戰時,他開始幫助製作戰爭用的訓練影片,其間他曾回到維也納,及去英國為當地導演工作。1923年去到好萊塢,並將名字改為Josef von Sternberg,他說是一名導演建議他改的,名字中加一個von 有歐洲貴族風味,並除去他原有的猶太名字的特色。

        1925年他在不到三十歲時就拍了他第一部片The Salvation Hunters,是一部低成本的藝術電影,只用了不到五千元成本。由於成果不錯,卓別靈(Charles Chaplin) 的聯藝公司用兩萬元買去,使他一夜成名,他也被認為是新進天才導演。聯藝女星Mary Pickford (瑪麗‧碧克馥) 立即請他為她執導下一部片子,而MGM (米高梅)也與他簽了八部片的合約,但只拍了一部,MGM 就認為手法太過無稽,要別的導演重新拍過,他一怒之下離去。

        這時他又為卓別靈拍了一部The Sea Gull,但拍完之後只試映過一次,卓別靈就銷毀了。他事後說,請史登堡拍片只是為了故意造成商業損失,以便扣稅。據看過這部片的人說,影片十分美麗、奇特,但內容空洞,這就是他的電影的一貫特色。

        拍了幾部片都失敗,因此當派拉蒙(Paramount) 請他當助理導演,在八年內拍十四部片子時,他同意了。在這裡他拍了一部Underworld (1927) 使他一舉成名。這是第一部以黑社會人物為主角,並將罪犯拍成時髦人物的影片,結果大為賣座。雖然連廣告都沒有做,人們卻排長龍去看,一些戲院甚至通宵放映,才夠應付。派拉蒙因此發了一萬元獎金給他。後來他又拍了幾部成功的影片:默片的Docks of New York (1928),有聲片的The Last Command (1928) 及Thunderbolt (1929),前者還得金像獎最佳影片獎,並使男主角Emil Jannings 得最佳男主角獎。

        但影星們都怕和他合作,他在影圈中人緣不佳,這與他的狂妄自大很有關係。史登堡 個子矮小,身高只五尺四寸,比瑪蓮還矮一寸,但非常自信。他蓄了日本式的小鬍子,並有許多表情和習慣是模仿他認為大導演應有的模樣。例如他是全世界唯一一定要穿上”導演裝”才工作的人。他的導演裝包括:馬褲、馬靴、背心及皮夾克,有時手上還持一條馬鞭,好似要打獵。到後來,他還在這套裝束中加了一個回教徒的包頭巾。在拍片時他氣燄極高,對演員說話時都用吼叫及喝令的方式。他曾經說:「所有的演員都是木偶,任由導演擺佈.」當時還有一名演員William Powell 還在合約中註明”永不與史登堡合作” 的字樣。他曾說:「要成功就要讓別人恨你,這樣他們至少記得你.」至於他是否有天才,見仁見智。但他初試啼聲的幾部電影中,確有幾部是傑作。(下:瑪蓮與史登堡。)

 

 

 

 

 

 

 

        拍完Last Command 後,Jannings 和別人一樣也發誓絕不再與他合作。但在回到德國之後,卻決定要史登堡為他導他的第一部有聲片,他並安排了由德國的UFA 和派拉蒙合作。如此既使英語版本效果不好,他還可以用母語德文來拍。因此史登堡在1929年秋來到柏林。

        史登堡為Jannings 選的故事是Heinrich Mann 的小說Professor Unrath,劇中主角人物是一名高中老教授,因為在夜總會遇見了歌女Lola Lola,不由自主的愛上了她,結果放棄工作,跟隨歌舞團行走江湖,最後淪落為受人嘲笑的小丑,終而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Sternberg 多次修改劇本,將重點放在Lola Lola 身上,因為她的影響才使教授趨向墮落及毀滅,因此連片名都改為The Blue Angel (藍天使)。

        Lola 的人選發生困難,因為一來她必須有美麗的面孔和身材,又要有邪淫的媚力和手婉,又要會些歌舞,及同時會說英文及德文。然而已成名的女演員必不願意擔任此角,因為影片主角已定了是剛得了金像獎的Emil Jannings,女角充其量算配角。在這種種條件下,UFA 及史登堡等人確是花了不少功夫。

        在他未去看Two Bow Ties 時,已有人向他推薦瑪蓮德列治Marlene Dietrich 這個人,但他看過她的檔案相片,不為所動。這一天他來到有一千四百座位的戲院,就希望在這齣相當成功的歌舞劇中,找到理想人選。結果一看到Marlene 出場,他就決定了用她做Lola Lola 的人選。不過他並不如外傳的立即跑到後台去和她簽約。事實上是,她約了Marlene 去見UFA 公司負責人,並安排試鏡。然而當時Jannings 及UFA 的主管則都看上了另一名女星Lucie Mannheim,並已先約她次日試鏡。

        瑪蓮一直認為自己不上鏡,因此對試鏡一些不抱希望。她的淺金色頭髮在銀幕上像草,灰藍色眼珠也太淺,而且面部及身材都太肥。她並且向史登堡坦言要他去看她以前的電影,但史登堡不為所動,認為問題不在於她不上鏡,而是表達的問題,他相信他可以把她拍好。

        試鏡那天,她因為不抱希望,因此未帶曲譜,也未帶伴奏,衣服也不對。史登堡為她借來一件長禮服,用別針為她別緊,又為她捲髮。臨時又借用Lucie Mannheim 帶來的伴奏Friedrich Hollander 為她伴奏。她唱了一首英文歌、一首德文歌。史登堡要她坐在鋼琴上,將絲襪退到小腿的地方。並打開風扇製造煙霧。

        雖然瑪蓮也認為這是步上名利的大好機會,但她仍擔心飾演這樣一個邪淫的角色會影響自己的名譽,因此並不熱衷去爭取。但史登堡已決定了用她。雖然Mannheim 的試鏡比她的好,而且Jannings 和UFA 亦仍認為Mannheim 是比較適當的人選,但決定權在史登堡手上。因為派拉蒙與米高梅不同,實施的是導演制,而且在歐洲一般也是以導演為影片的靈魂人物,因此Marlene 得到了這個角色。史登堡並要Hollander 為她寫歌,Hollander 不僅為The Blue Angel 寫了四首歌,使到Marlene 的歌聲揚名一時,後來他還到美國為她許多電影編寫歌曲。

        片子還未開拍,導演和女主角已經打得火熱,這是電影公司及工作人員都看得出來的。據說他們常在早上在史登堡的旅館中見面,有時則在收工之後。Rudi 應當是知道的,因為一早Marlene 就介紹他們認識,而且史登堡還時常到Marlene 家中晚餐,由瑪蓮做菜、Tamara 幫忙收拾。

        由於她和導演之間的特殊關係,瑪蓮並爭取到自己設計服裝,因為她抱怨公司為角色設計的服裝太過暴露。她運用她充份的想像力,不僅在衣櫥中找出所有可用的配件,並到花街上去找那些”人妖”,向他們身上借道具來用,她一直認為”那類人”的服裝最具誘惑力。

        The Blue Angel 藍天使 在1929年十一月四日在柏林開拍,由於這是有聲片的初期,而”藍天使”又是以歌曲為主的電影,有許多技術上的問題要解決。而史登堡又有野心的將英文及德文版一次拍成,因此大有展現才華的機會。而這些經驗對於瑪蓮都很新鮮,她從未拍過有聲片。不過她年輕,有舞台經驗,唱歌也難不倒她。但男主角Jannings 就因為說不好英文,又不習慣拍有聲片,而遇到許多困難。他習慣默片的誇張動作,加上學不好英文,進入有聲片時代之後,他也就開始走下坡了。但在拍這部片時,Jannings 的片酬是二十萬元,Marlene 則只有五千元。(下:The Blue Angel劇照)

 

 

 

 

 

 

 

 

 

        片子開拍後,導演就將全副注意力放在女主角身上,這使Jannings 十分不滿。在片中他有一幕要掐死Lola 的戲,人們就說他演起來似乎太過逼真。Marlene 也說:「Jannings 好像真的想掐死我。拍完那場戲後,我頸子好幾天都是青紫的.」那時她晚上還在舞台上演出Two Bow Ties,那幾天都要用絲絨領結掩飾頸部的青紫。

        對於史登堡,瑪蓮是全心崇拜。由於她自己沒有經驗,她又任由史登堡來塑造她。她說,史登堡心目中已經有了Lola 的完整形像:她的聲音、她的衣著、她的舉止。他依著心中的形像要瑪蓮照著去做,但在細節上允許她自己發揮。

        在化粧方面,他首先將瑪蓮 的頭髮染成淺金色,在黑白片中才更顯金色。為了使她寬闊及向上翹的鼻子顯得直而尖挺,他又在她的鼻子中央垂直劃一條銀色,並增加兩邊顯影。後來很多年,這條銀線就成為她的註冊商標,而且更普遍為化粧界採用,以強調鼻樑的挺直。此外他還教她對直望著攝影機,增加她的`挑逗'的感覺。

        由於史登堡將重心放在Lola 身上,全片的重點在強調Lola 的性感和她的歌曲,Jannings 的主角地位很快淪為第二位。”藍天使”變成瑪蓮德列治一個人的電影。不久,瑪蓮和史登堡兩人同出同入不諱人言。每天中午,瑪蓮帶來兩人的午餐,在她的化妝間中分享。

        其實在片子剛開拍時,史登堡就把自己的美國太太Riza Royce 送回美國。當時瑪蓮公開說,這與”藍天使”的開拍沒有關係,因為他們事實上已經離婚。然而片場中的傳言是,由於史登堡將全部注意力放在Marlene 的身上,早已使Riza 不滿,爭吵之後才離去的。後來她在美國提出離婚訴請時,還明指瑪蓮是造成他們婚姻破裂的原因。

        Marlene 對史登堡的讚美是無窮無盡的。她有意的強調她是如何的聽命於史登堡像暴君一樣的指導,而史登堡又是如何的把一個叫Marlene Dietrich 的平凡的演員塑造成在國際舞台上華光四射的Lola Lola。

        其實史登堡在片場中類似暴君,有時並顯示出不必要的作威作福。但瑪蓮都一一承受。有人記得,有一天史登堡在片場中對她高喊:「妳這個母豬,把褲子再扯下一點人人都可以看到妳的恥毛了.」瑪蓮對他的斥罵完全沒有反應,並且言聽計從,像一個聽話的小學生。不過有時當她回到家中,卻會將她在片場中所受到的委曲發洩出來。一天她向丈夫Rudi 說:「今天這個von Sternberg 又向我叫:『妳知不知道妳是在演一個蕩婦﹖不要做那個良家婦女狀,做戲!』」有一天她回家又大叫:「這絕對是一部色情片,我告訴你,非常低級的色情片.」有時她氣到流淚,然後說這都是Rudi 的錯,因為他曾鼓勵她演這部片子。

        但更多的時間她讚美”大導演”的天才:「看來看去,這還是一部色情片。不過史登堡這個人真是,真是...上帝。一個上帝,一個天才。難怪他們都恨他,他們知道他們趕不上他。他用燈光畫畫,像Rembrandt,一張臉在銀幕上,像一幅畫.」

        瑪蓮將她與史登堡之間的關係比做蕭伯納”賣花女”(Pygmalion) 中的Eliza Dolittle 及Henry Higgins 教授。也有人將他們比做英國小說家George du Maurier 筆下的Trilby 和Svengali (Trilby 只有在Svengali 的催眠之下才會唱出美妙的歌聲)。此後她和史登堡的關係就被比做Trilby 和Svengali。

        在史登堡教導下,她學會了開麥拉後面的電影技術方面的知識,特別是燈光對畫面效果的影響,還有如何剪接影片。由於史登堡過去以剪接影片起家,因此每天拍完戲後,他就自己剪接。因此電影拍完,他也幾乎剪完。不過他拍這部片的時間仍比合約中規定的為長,而每超過一天,UFA 就要向派拉蒙賠償,後來總計要賠二百萬馬克。於是電影一拍完,他就要帶著賠償金回美國。

        電影還未拍完時,不僅是柏林電影圈已經感覺到這將是一部轟動的電影,連好萊塢也聽到風聲,派拉蒙認為應當立即與這位德國女星簽約- 一個人人都在談論著的、一個會說英文的性感女神。派拉蒙的副總裁.P.Schulberg 本人曾親自到柏林片場看過,並在返美之前給她一張電報,同意與她簽七年合約,起薪為每週五百元,到七年約滿時加到每週三千五百元。瑪蓮不滿合約太長及片酬偏低,最重要的是,電報中的口氣好像是公司給她天大的面子,因此不為所動。藉口捨不得女兒,不想去美國。

        但史登堡在回到美國之後,為她和派拉蒙談妥了一項新的合約,她只要為派拉蒙拍兩部片,週薪則提高到一千二百五十元。拍完兩部片若不滿意,可以返回德國,但不可以與別間美國公司簽約。若要留在美國,可以與派拉蒙續約,片酬和條件都會大大改善。Marlene 又堅持一點,在合約中要註明,她的片子一定由史登堡導演,這在美國還是首次有大公司對未成名影星作如此大的讓步,也顯示了她對上級一種固執的忠心。

        派拉蒙對她如此讓步,是因為MGM 在歐洲簽了嘉寶回去後大紅,因此每間公司都希望能再發掘一個嘉寶,所以派拉蒙才會如此積極爭取她。另一方面,Rudi 也鼓勵她去美國,他說他和Tamara 會照顧女兒,還說只有傻瓜才會放棄去美國的機會。

 

        “藍天使”於四月一日在柏林首映,由於這是影帝Emil Jannings 的第一部有聲片,亦是UFA 所拍最貴的一部電影,因此相當轟動。至於Marlene 當時只算是一名初初擔當女主角的新人,宣傳重點並不在她。海報上也是將Jannings 的名字擺在片名之上,她的名字在下方,而且也小得多。然而當Lola Lola 一出現在銀幕上,立即吸引了觀眾全部的注意力。她坐在一個大酒桶上,高舉起穿著絲襪的小腿,又露出穿著吊襪帶的大腿部份,唱出Falling in Love Again 時,使在座男性觀眾全都止不住的心神盪漾。因為過去從未能在銀幕上見到一個這樣突出女性誘惑力的角色。不僅是觀眾,連看過試片的派拉蒙及UFA 公司的代表及新聞界,也都為她所吸引,所震憾。她吸引人的不止是她的表情,也是她的聲音,當她一開口唱出:「今晚孩子們,我將為我自己找到一個男人.」時,就充份的表達出一個蕩妓的嫵媚。

        不少人評論”藍天使”是一部誨淫誨盜、宣揚淫穢戰勝堅貞的電影,其實這批評是正確的,但電影是視覺藝術,它讓瑪蓮在這名蕩婦身上發出明星的光采。首映禮上,男主角Jannings 站在一邊為眾人所冷落,身著白色長禮服、披白色貂皮披肩的Marlene 卻一次又一次的接受觀眾的歡呼。她在台上接受觀眾拋給她的鮮花,攝影機的燈光集中在她身上,掌聲及歡呼不斷。事實上,Jannings 仍有他一貫水準的演出,影評人也沒有忽視他,然而觀眾似乎只為飾Lola 的Marlene 所吸引,這就是觀眾的無情了。

        由於史登堡的電影一直為大家研究、探討,人們自然發現他的電影都有一個一貫的主題,就是:正義、善良,敵不過魔鬼和誘惑。為什麼一位正直的教授要為一個冷酷的風塵女子而墮落到無法自拔﹖史登堡突出一名蕩妓就像他過去突出黑社會人物一樣。因此衛道之士自然要攻擊這部電影。但這不是他所關心的,也不是好萊塢所關心的。他們只關心:影片不是轟動一時﹖票房不是一枝獨秀﹖這就夠了,這才是衡量一部影片是否成功的標準。

        首映之後第二天,瑪蓮就帶著貼身女侍Resi 乘火車到港口去乘船,追隨她的恩師去了。

        在SS Breman 號上的六天,她不停的和柏林及好萊塢通電報。Rudi 向她報捷:”藍天使”已不再是Jannings 的電影,Marlene Dietrich 搶走了全部的風頭。那邊史登堡又通知她她在美國將拍的第一部片叫Morocco摩洛哥。Marlene 問他男主角是誰,回電是賈利古柏Gary Cooper。電報中兩人不忘山盟海誓。她說:「我好喜歡你.」史登堡的電報則像言情小說:「很對不起,妳怎會以為我不當妳一回事﹖妳不知道,拍片第二天我就發覺,沒有妳我什麼也不是....」下一封電報:「請原諒我可怕的脾氣和性格,不管我怎麼試,都沒辦法改,不過我會再試.」(第一章完)

(註一:Marlene Dietrich 有兩個中文譯名:瑪蓮黛德麗,瑪蓮德列治。但這個名字的真正發音是:瑪蓮娜‧狄翠。我希望將來大家會用這個譯名。但為迎合已經有的讀者,我就用了現在已經有的譯名。)

 

本書登記版權,禁止轉載及摘錄。如要引用,請徵得作者同意及註明出處。

本書內相片,除非另外註明,均為紐約The Museum of Modern Art/Film Stills Archives所提供,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Click: 16492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