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44年米高梅公司製作的電影,是一部集合了音樂片,劇情片的黑白電影,但是很明顯劇本是專門為兩個演員寫的:一個是當時還不到七歲的瑪嘉利特奧布萊恩Margaret O’Brien,以及著名的鋼琴家諧星Jimmy Durante吉米杜蘭提。因為這兩名演員正當紅,可以爭取到賣座。
瑪嘉利特奧布萊恩同一年推出了Meet Me in St. Louis 相逢聖路易,一鳴驚人,立即再有一部戲以她為主角。她在這電影中戲分更多了,而且都是圍繞著他。而吉米杜蘭提這一年51歲,在電影圈及音樂圈已經聲名赫赫。這一類劇本:專門以某些演員的型格撰寫劇本,會利用演員的長處做賣點,及突出演員的特性,但通常劇本就會薄弱。
由於吉米杜蘭提在美國家傳戶曉,所以電影中有他就有其吸引力。我在剛剛介紹的The Man Who Came to Dinner(1942)中,就說他那角色似乎專為他而加進去,其實可有可無。以前也介紹過他的The Great Rupert 天降橫財(1950)。
電影中其他演員還有真正的音樂家,原籍西班牙的 Jose Iturbi 荷西伊特比,他演他自己,一個指揮家及鋼琴家。其實他前後在很多部電影中客串,或是演他自己,包括:1943年的 Thousands Cheer 千萬喝采,1945的 Anchors Aweigh 等等。其中在1948年的 Three Daring Daughters中更擔當男主角,而他在這部電影中的戲分也很重。
而真正的女主角其實還有一位,就是June Allyson瓊艾莉森,她這一年 27歲,她以後會紅得多,主演過:The Three Musketeers 三劍客 (1948),Little Women小婦人(1949),The Glenn Miller Story 葛蘭米勒傳(1954),My Man Godfrey (1957)等。而在1949年的The Little Women中,Margaret O’Brien再度演她的妹妹,那時候她已經紅過O’Brien。
這電影中文譯名包括:萬戶笙歌,彩風清歌。
劇情:
電影開始時,還不滿七歲的小女孩麥克Mike被送到紐約的火車站,去找她在紐約交響樂隊擔任大提琴手的姊姊芭芭拉。但在火車站沒有人來接她。她又拒絕跟陌生人談話。最後一個警察來了,她才拿出皮箱裡一張相片,顯示她的姐姐在紐約交響樂隊演出的相片,於是警察帶人將她帶到紐約交響樂團。
當時交響樂隊正在演出,她不顧一切跑到台上跟姊姊打招呼。交響樂隊指揮荷西伊特比Jose Iturbi 見到不太高興。但芭芭拉的隊友都幫助芭芭拉把麥克帶回宿舍。本來房東太太是不允許房內有小孩的,她們就一個個的幫助麥克偷偷住進去。
麥克發現那些女孩對姐姐的態度有些奇怪,她們好像很擔心姐姐的身體,晚上她見到姊姊暈倒了,更是擔心,大家叫了醫生來,醫生只說芭芭拉需要多休息,就走了。麥克不放心追出去,醫生才叫她保守秘密,說她姐姐不過是懷孕了。
芭芭拉其實已經結婚,丈夫喬Joe 從軍在太平洋作戰,只是好幾個星期沒有來信,使到芭芭拉非常憂慮。這時一封電報送到,原來是姑媽送來通知她,說麥克就要到車站,原來是一封遲到的電報。
第二天大家在舞台上排練,除了演奏正常樂曲,擔任鋼琴手的Andy 安迪還演出鋼琴趣劇,一邊彈琴一邊表演。很受歡迎。因為他也彈鋼琴,指揮伊特比也彈鋼琴,所以他和伊特比之間有那一點磨擦,也可以說是同行相忌。而且兩人間經常大聲爭執。
這時台下的麥克見到姐姐在台上臉色蒼白,又沒有位子坐,就擅自去搬了一張凳子,偷偷的一步步搬到台上,而伊特比見到居然沒有阻擋,更沒有生氣,安迪見了非常奇怪。
當晚女孩子們要到餐館去吃飯,出發前一封電報來到,幾個女孩子聽說是國防部的電報,知道是惡耗,就私自拆開了,電報中果然說,喬在失蹤多日後證實已經戰死。這些女孩子都不忍通知芭芭拉,一致決定等她孩子生下來再通知她,但其中一個女孩瑪麗Marie說她們不能等四個月,自告奮勇說由她等到適當時機時通知她。並將電報放入皮包。
在餐館,一個相熟的樂手為芭芭拉用口琴演奏一首德布希的Claire de Lune (月光曲),芭芭拉一邊聽一邊流淚,原來那是她與喬的定情曲。其他女孩子更不敢將那惡耗告訴她了。
第二天她們坐火車,要到一個軍營為士兵表演。在火車上,麥克見姐姐偷偷哭泣,麥克對姊姊說,她不會離開她,直到喬回來,這時芭芭拉才對妹妹說,她已經好幾星期沒收到喬的信,她相信喬已經戰死。麥克叫姊姊祈禱,她說只要祈禱,上帝就會回答。但是芭芭拉說:每個軍人的妻子都祈禱,不是每一個士兵都會回來。但是麥克說:只要你告訴上帝,告訴他你願意犧牲,上帝一定會聽。她還說自己願意犧牲自己最愛的冰淇淋,去換取一個願望。(下圖:她保證不再離開姊姊)
在軍營演出時,麥克在台下見到姊姊又沒有椅子坐,就又去找凳子。見到到處都沒有凳子,就到化妝間找到一張凳子,但給瑪麗見到,前去阻止,原來她怕麥克發現她皮包中的電報。她對麥克大喊了一聲,給芭芭拉見到,趕快去安慰妹妹。這也讓芭芭拉意識到,有一封電報是要瞞住她的。
當晚大家在軍營跟軍人一起晚餐,雖然有冰淇淋,麥克卻不吃,姐姐知道是甚麼一回事。晚餐後的表演,本來是安排伊特比上台表演鋼琴,但是聽到主持人介紹「有一位傑出的鋼琴手」時,安迪以為是介紹自己,就上台去表演Umbriago。主持人非常不快,就派了兩位軍人上去要將安迪拉下來,但是安迪的表演內容本來就有拉拉扯扯,他就配合著表演,沒想到大受現場觀眾歡迎。伊特比也看得開心,就讓安迪表演下去。最後大家甚至一起合唱Umbriago。
這晚上大家一起坐巴士回紐約,芭芭拉見到瑪麗緊緊地捉住皮包,就追問她是否有一封電報應當交給她。但是瑪麗堅持沒有。回到酒店,伊特比又在鋼琴上演奏月光曲,又勾起芭芭拉的悲傷。
回到紐約後,瑪麗去找她的一個舅舅,原來這個舅舅是個不不務正業的長輩,經常出入監獄,也經常向瑪麗借錢。瑪麗找舅舅是因為他經常從事不法勾當,懂得旁門左道,就要他幫忙假借喬之名,發一封假信,寄給芭芭拉,內容是說他失蹤了一陣子,被軍方以為自己戰死,現在獲救。
沒兩天芭芭拉果然收到一封電報,是喬通知他自己流落荒島四個月,現在獲救,芭芭拉見了電報悲傷一掃而空。其他女孩子也都高興自己的計謀成功。
過了不久芭芭拉要生產了,麥克在醫院裡留守病房不肯離去,因為她向姐姐保證過不會離開她。結果芭芭拉生了一個健康男嬰。
但這時瑪麗的舅舅又來向她借錢,瑪麗很大方地多給了他一倍的錢,因為要多謝他寄出那一封假電報。但這時舅舅才說,他忘了寫那封信。這時大家才知道,喬真的沒有死。
最後伊特比帶領大家表演,演奏的是韓德爾的彌撒亞,大家合唱:哈利路亞,王中之王,祂將永遠治理…
製作與卡司:
前面說過,這是一部為Margaret O’Brien和Jimmy Durante拍攝的電影,他們的戲份很多。比如說最後在醫院,他們兩人的對話,就是為他們量身寫的。杜蘭提(安迪)對她說:仙鶴會送嬰兒來醫院,妳在這裡沒有用。麥克不相信嬰兒是仙鶴送來的,她說是天使送的,否則為什麼需要醫院。安迪解釋,仙鶴的翅膀就像飛機,需要停機坪,醫院就是這作用。麥克說,她相信是天使將嬰兒送來,不是甚麼仙鶴。安迪要勸麥克離開醫院,回去休息,麥克不肯,最後安迪說:妳知道,當初天使將妳送來時,那副翅膀一直都沒有取下來。意指她仍然是一個天使。(下:電影以他們兩人為主角。)
Margaret O’Brien瑪格莉特奧布萊恩四歲開始在米高梅演出,初露頭角。她在一年前(六歲)時就擔綱主角演出 Jane Eyre 簡愛,加上同一年(1944)的Meet Me in St. Louis,被好萊塢視做無出其右的童星,也是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 (莎莉譚寶)的最佳接班人。所以專為她再量身訂做這一齣電影。不過可惜奧布萊恩成年之後就不再有成功作品,被迫半息影。
這電影也有很濃的宗教意識,例如片中妹妹麥克叫姐姐祈禱,說「祈禱就會實現」。而且因為是戰時,也充滿愛國意識。這電影明顯要強調希望,有希望就會實現。導演考斯特Henry Koster後來於1947年導過The Bishop’s Wife 主教之妻,也被認為是宣揚宗教意識的電影。他其他的作品還包括:1950年的Harvey ,1957的My Man Godfrey 。此外導演過很多部古裝電影。
至於O’Brien的角色為什麼叫做Mike,一個男人的名字,電影中沒有解釋,可能只是為了領先風氣。其實Mike 也可以是Michelle (米雪兒)的簡稱,而 Michelle 是男人名字 Michael 的女性體。
這電影因為有真正的音樂家伊特比參與演出,所以音樂味道也很濃,喜歡音樂的觀眾不會失望,除了前面說過的「月光曲」,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口琴演奏,一次是伊特比用鋼琴演出。此外在交響樂隊的正式演出,以及排練時,也演出過下列名曲:朵拉客的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鋼琴A小調協奏曲,玩具進行曲,E小調華爾滋,Toscanini,Umbriago,以及最後的彌撒亞。
主要演員表:
瑪格莉特奧布萊恩Margaret O’Brien飾麥克Mike
荷西伊特比Jose Iturbi 飾他自己Jose Iturbi
吉米杜蘭提Jimmy Durante飾安迪Andrews (Andy)
瓊艾莉森June Allyson飾芭芭拉Barbara Ainsworth
Martha Hunt飾女樂手Rosalind
Marie Wilson飾瑪麗Marie
Hugh Herbert飾舅舅Ferdinand
Harry Davenport飾醫生Do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