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介紹

電影 Primary Colors 風起雲湧
電影 Bee Movie 蜜蜂總動員
電影 Pleasantville - 批判五十年代
電影 由 J. Edgar 談胡佛的一生
電影 Titanic 鐵達尼號 (泰坦尼克號)
電影 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雙虎屠龍
電影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電影 Miracle on 34th Street / 34街的奇蹟
電影 Imitation of Life 春風秋雨
電影 Pinky 萍姬淚

電影 MacArthur 麥克阿瑟

2024-12-27 22:06:47

這是環球電影公司 Universal Pictures 在1977 年推出的彩色戰爭傳記影片。說的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麥克阿瑟 Douglas MacArthur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韓戰(朝鮮戰爭) 的事蹟。其中牽涉到兩次戰爭中,都受到前後兩任民主黨總統:小羅斯福,以及杜魯門的制肘,甚至阻止他打勝仗。但是意外的,他卻是當時美國最受人民愛載的英雄人物。美國人們以空前的熱烈歡迎他回國,以示對當時總統決策的不滿。

 

飾演麥克阿瑟的是好萊塢影星葛雷葛萊畢克 Gregory Peck,這時剛 60 歲的畢克外型酷似相片中的麥克阿瑟。事實是,民主黨的畢克很早就想飾演麥克阿瑟,他承認在未拍這電影之前很不喜歡麥克阿瑟,但是拍攝過程中他對這位將軍的觀感改變,了解到麥克阿瑟面對的挑戰,最後他相信杜魯門總統強制將他從韓戰戰場召回的決定是錯誤的。所以我希望多些人看這部電影,以了解真實的歷史。

這部130 分鐘的電影拍得非常好,幾乎一開始就捉住觀眾的心,令人感動。戰爭場面雖然不多,卻拍得非常好,而且對於一位傳統將軍的性格,心態,情感,都有非常深刻的描述。過去多年來,美國文化界,藝術界因為極端偏袒羅斯福,就故意漠視這位偉大將軍的史蹟,很多人甚至沒有聽過他的名字,甚至有意埋沒這部電影,這是非常不幸的。我也是等了好多年才等到看這一部片子。

這電影的缺點是,因為時間有限,無法確實交代片中提到的戰役,只能交代麥克阿瑟跟羅斯福,以及杜魯門的摩擦,其他就很含糊。所以不要想從這部電影了解二戰,二戰後日本的重建,以及韓戰的經歷。

劇情:

電影開始時,有一段旁白說:當日本侵略美國,他帶領我們走向勝利。韓戰爆發,我們又去找他。今天,有部分人仍然認為他這個人危險,好戰;另外有人說,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毫無疑問的,他影響了數以百萬計的人的生活。只是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

之後我們見到西點軍校學生的儀隊在校園中進行操練,雄偉的軍樂,整齊的步伐。接著就是麥克阿瑟將軍退休後在他的母校,西點軍校對一批新生的演說。他強調西點校訓 Duty,Honor,以及 Country 是作為軍人的基本信念,同時強調西點精神:the long grey line不是代表好戰,相反的,軍隊的基本精神是祈求和平。他要大家不要忘記殉職的士兵,因為只有他們才代表戰爭的結束。

之後他回憶1942 年,珍珠港事變之後三個月。當時官拜四星上將的,遠東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在菲律賓的戰場遭遇日本軍機猛烈襲擊,美軍被迫從巴丹島撤退,在馬尼拉灣的Corregidor 島上設立臨時總部。但是他沒有退意,堅持繼續防守這個重要的關口,作為收復巴丹的基地。與此同時,羅斯福總統在白宮對國防部官員發牢騷說:「他以為他是全世界中心,不知道我們是在全世界作戰,我們要應付納粹勢力,還要防衛巴拿馬運河,要支援英國的戰場,再加上他這邊。我們應當送給他一個地球儀,讓他知道世界有多大。」一個軍官說:我們需要他,不能讓日本拿去菲律賓。但是羅斯福堅持。一個軍官說,沒有人可以命令他,除非是你下令。羅斯福就說:「那就用我的名字下令。」

麥克阿瑟接到了總統的命令,有震驚也有難過,他對副官說:「一生第一次,我不想服從上級的命令。」副官Sidney Huff 賀夫上校說:那要受到軍法審判。他還是說:我不想離開,我想跟士兵在一起。副官說:「他們不會下這命令,除非已經有了反攻計畫。現在這裡的糧食,供應都不來,都在澳洲等著。你若是不去,這裡就會斷糧。他們都在澳洲等著你。」麥克阿瑟苦笑說,命運的安排有時非常奇怪。

日本對這裡的轟炸越來越猛烈,每天都有大量士兵殉職。安排行程的賀夫上校來報告,安排他乘坐潛水艇離去,先到Quezon 奎松市。還說潛艇安全,因為這附近很容易被日本飛機發現。但是麥克阿瑟說,他不能偷偷摸摸離去,讓士兵見到這算甚麼樣子。他要乘坐海軍快艇PT boats 離開。賀夫說這些快艇好像三夾板做的,不堪一擊,但是說不過他,就對在一邊的麥克阿瑟夫人說,她跟孩子可以乘坐潛艇。但是Jean MacArthur 說,她要跟丈夫一起走。麥克阿瑟都企圖說服Jean,但是她也不讓步,說他們一家三口是三位一體。這時麥克阿瑟引用莎士比亞的話說:一個將軍的太太,是將軍的將軍。

到了要走的那天,他們在深夜坐吉普車到碼頭,對於要在夜晚離去,他感到非常沒面子。一個士兵跟他道別,那菲律賓士兵Castro 對他說,巴丹已經組織了游擊隊,他也已經志願加入。他鼓勵那士兵說:「你去,在那裏的都是好人。我會回來,我們再見。」之後他對來送別的最高級軍官Jonathan Wainwright 文萊特中將說:「Jim,我沒有選擇,如果突破日本防線,到了澳洲我會盡快回來。」軍官跟士兵都帶著訣別的態度注視著他。Jim 再次勸他坐潛水艇,他說:「不用。如果我這次能衝過日本封鎖線,就可以向華盛頓證明,這個日本防線是可以突破的。」之後他要他們守住這裡,不要放棄,說他一定會回來。還說到時候升他做上將。Jim 就說:「你回來時,我不是還在這裡,就是已經死了。」(下:麥克阿瑟臨別囑咐文萊特,必須守住這裡。)

 

 

 

 

 

 

 

他跟妻子,三歲的兒子亞瑟,還有那個廣東乳娘及隨從上了兩艘PT 小艇。他們要走幾百英里的水路,突破日本封鎖線,到菲律賓南端明答那峨的美軍基地坐飛機到澳洲。船開出去不久,就遇到水面上無數的水雷,他見到船員一個個小心避過,驚險萬分。當他們度過了水雷區,副官賀夫對他說,以後應當安全了。他說:「我安全了,但是他們(在Corregidor)就注定要遭遇厄運。」還說:還好我父親沒活著見到我這樣子。

他們到了澳洲之後要坐火車到墨爾本,當地政府安排他們有一節特別車廂。到了墨爾本,見到車窗外上千群眾高舉招牌在歡迎他。比他先一步到達澳洲的,他的幕僚長Richard Sutherland 蘇德蘭將軍到火車上迎接他,說群眾準備聽他演講。但是麥克阿瑟說他不急著下火車,要先聽消息。蘇德蘭知道他的意思,就直言說,沒有人知道有救援部隊的事,也就是短期內不可能有救援隊到Corregidor 去解救當地的美軍。麥克阿瑟失望的問他,當地美軍跟澳洲部隊的實力。蘇德蘭說:澳洲只有三萬美軍,多數是砲兵跟技術人員,散布全澳洲境內,沒有步兵。問他:空軍呢?他說,澳洲只有250 架軍機,其中65 架在維修,125 還在裝配階段,此外完全沒有海軍。至於澳洲本身有30萬軍人,但是分散在全國,而且訓練不足,設備也不足。他還說這部隊根本不足以去救援巴丹,連保衛澳洲都有問題。

這時妻子跟亞瑟過來,準備一起下火車。蘇德蘭此時交出剛剛收到的羅斯福的電報,上面說要頒發麥克阿瑟國會最高的勳章Medal of Honor,他說,他寧願得到的是一個營的訓練充分的軍隊。

他跟家人下了火車,民眾的歡呼聲震耳欲聾。還有媒體的電視跟錄影機,他對群眾講話時說:「總統下令我突破日本防線,目的是準備反攻,奪回菲律賓。我現在闖過來了,我必將回去。」他的這句:I came through, and I shall return. 成為每一份報紙的大標題,跟士兵的口頭語。(之後士兵去上廁所,都會說一句:I shall return。)(下:他跟妻子,兒子上了汽車到下一站。)

 

 

 

 

 

 

 

麥克阿瑟到澳洲不到兩個月,Corregidor 的美軍及菲律賓士兵,就在文萊特中將Jonathan Wainwright 的領導下向日本投降,他在投降時說,因為沒有後援,糧食斷絕,為了避免更多士兵死亡,決定投降。麥克阿瑟聽到非常憤怒,認為他沒有權力這樣做,應當支撐等到他們回去。他還說他要回去參加游擊隊,繼續作戰。蘇德蘭說:現在不能回去,準備救援的部隊還要幾個月時間才能準備好。

這期間他帶領澳洲的士兵,以及陸續到來的美軍積極訓練。步兵,空軍,海軍,全部在他嚴格的要求下日夜訓練。除了訓練士兵,還要跟軍官訓話,準備即將進行的反攻計畫。

到達澳洲一個月之後,麥克阿瑟被封為太平洋西南地區SWPA 盟軍最高司令,因為他目前的部隊多數都是澳洲人,所以他屬下的一位司令是澳洲籍的Thomas Blamey 將軍。其他還有少量的英國籍,荷屬東印度籍的士兵。

最初他聽取澳洲將軍的報告,他們的戰略是防守Brisbane Line,就是保住澳洲東南的幾個大城市。這等於是放棄整個北面大片土地。麥克阿瑟反對這樣的做法。他說一方面為了防守,一方面為反攻(收復菲律賓),他決定進攻及佔領澳洲北面的新幾內亞,從這裡主動進攻,同時切斷日本的南向進攻途徑。(下:麥克阿瑟向澳洲軍官表示,最有效的途徑是從新幾內亞向西進攻。)

 

 

 

 

 

 

 

聯軍部隊到新幾內亞,在叢林中與日軍作戰。不過日本的廣播宣傳非常激烈。他們的廣播員用美國口音的英語,向美軍日夜廣播,叫他們放下武器,回到美國享受最新的電影,冰淇淋蘇打跟女朋友約會。結果不少美軍做了逃兵,而且初次戰役就失敗了。麥克阿瑟下令換掉那些不肯作戰的軍官,用士官長 Sergeant,或是 corporal 取代。之後他對新擔起Buna-Gona 戰役任務的將軍Robert L. Eichelberger 說:「我要你去把Buna 奪回來,否則不要活著回來。」他還說:成功回來,給你升官,還會頒發Distinguished Service Cross 十字勳章,以及將你的名字告訴媒體,發表新聞。Eichelberger 苦笑接受。

這場戰役非常激烈,士兵不習慣叢林中作戰,不少死傷。但由於軍官一層層的強硬領導,結果Eichelberger 成功占領了Buna,美國媒體多個月來在太平洋戰區都沒有好消息,這新聞大大振奮人心。Eichelberger 回到澳洲受到熱烈歡迎,也得到十字勳章。他跟麥克阿瑟都成了英雄。

不過這只是一場戰役,距離戰爭勝利還遠得很。聯軍繼續在叢林中作戰,下一個目標是攻佔 Hansa Bay。士兵在磅礴大雨中作戰苦不堪言,見到麥克阿瑟在報紙上領功,非常不服氣。特別是每天增加的死傷士兵,排列在地上,斷肢的,血流如注的。這天,麥克阿瑟坐著吉普車親自到叢林中的戰場巡視,士兵見了都大感意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參戰的士兵很少有機會見到總司令階級的將軍出現在戰地。一個個上前打招呼。不過麥克阿瑟見到地上躺著的滿身是血的斷肢傷兵,非常難過。他說:「這不是打勝仗應有的方式。」他還俯下身去檢閱死亡士兵的名牌,見到他們不同宗教的名牌,他當場決定取消眼前攻佔 Hansa Bay 的戰役,他說他需要更多士兵及物資,才能攻佔 Hansa Bay,因為越向北,越多日本兵。日本在那裏最多有六萬精銳士兵。但是他說他們可以切斷日本人在北面的供應路線,讓他們「餓死」,就無法作戰。(下:麥克阿瑟巡視戰區,見到死傷無數。)

 

 

 

 

 

 

於是他改變戰略。結果這個戰術又成功了,幾個月功夫斷了日本的供應管道,驅逐了新幾內亞的日本部隊。這些都經由當時的錄影隊現場報導回去,在電影院播映。麥克阿瑟的名聲更是在國內名震一時。國會的表揚信件,國民的支持信件如潮水湧來。有家庭主婦的,也有來自青年及小學生的。媒體說他是自華盛頓,林肯,林白以後的另一位無可匹敵的英雄。在國內,I shall return 這三個字被印在糖果上,鉛筆上,火柴盒上,到處可見。這時羅斯福總統不高興了,建議他們不要再用I shall return (我必回來) 這三個字,而改做We shall return (我們必回來),麥克阿瑟沒有同意。

他的下一步計畫,就是從新幾內亞反攻,直接攻擊菲律賓的日本基地。這時羅斯福到了珍珠港,說要在那裏見他。麥克阿瑟對羅斯福的居心有疑慮。他說,他願意跟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將軍 General Chester Nimitz 商討戰術,但是懷疑羅斯福有事情瞞著他,要在背後玩花樣,因為他一直偏袒海軍。

麥克阿瑟到了珍珠港預定見面的軍艦,但是遲了半小時,而且坐著一輛紅色敞篷跑車,到達時全體海軍列隊歡呼。坐著等他的羅斯福總統沒好氣的說:這就是我們的明星麥克阿瑟將軍。還說艾森豪將軍跟麥克阿瑟相處九年,跟他學到的都是戲劇功夫(作秀)。羅斯福還帶來一個市面出現的徽章,上面印著「麥克阿瑟競選總統」的字樣,明顯是說知道他有總統企圖心。他見到只有尷尬的苦笑。

原來羅斯福是來聽取下一步行動的簡報。他說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Omar Bradley布萊德里將軍無法對下一步行動作出決定,所以要聽取他跟尼米茲的意見。總統要尼米茲先做報告。尼米茲說,他們海軍向西攻進的計畫應當是切斷日本的通訊管道,重要的據點是占據台灣(Formosa),以及台灣海峽,從這裡進攻日本。所以在台灣沒有穩住之前,先不要去管菲律賓跟呂宋島。等我們穩住台灣,麥克阿瑟再去攻佔菲律賓。他還說:到時候日本垮了,麥克阿瑟根本不須要用武力,就可以回到菲律賓。還訂了攻占台灣的日子:1945 年三月一日。(下:麥克阿瑟在簡報室與羅斯福笑臉相迎。)

 

 

 

 

 

 

 

 

這番話明顯是要讓海軍先去佔領先機,以打擊麥克阿瑟的I shall return 的承諾。他聽了當然不高興。他起身表示,尼米茲的計畫等於放過日本在菲律賓的25 萬部隊,這將會是後患。他建議自己的部隊在呂宋海灘登陸,他保證五個星期可以攻入馬尼拉。切斷日本部隊的供應管道。這樣做成功的日子比他說的三月一日要早很多。

尼米茲問他怎麼可以保證這麼順利,他說因為他知道菲律賓的部隊在暗中準備了兩年,等他登路。羅斯福也說,呂宋登陸計畫會造成大量死傷。他反駁說,他在南太平洋作戰兩年,死亡人數低於「登陸安琪奧」Anzio一場戰役很多。他還說:「迎面作戰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無能的司令才會用這方法,好的司令不會造成巨大傷亡。」他引用自己父親當年得到 Medal of Honor 時的戰術,只是將一面掉落的國旗高舉起來,振奮了士兵而獲勝。

雖然他說的話句句帶刺,但是羅斯福跟尼米茲聽了都笑起來。他甚至說,尼米茲的計畫讓他見到「美國國旗倒下」。最後說:如果一早聽他的計畫,巴丹跟Corregidor 都不會失去。他不能讓呂宋再度失去。羅斯福不同意這句話。但是麥克阿瑟拿出一篇羅斯福過去的聲明,裡面說他「慎重保證美國會用全部的人力物力,確保菲律賓人的自由不受侵犯。」他還說,尼米茲的計畫不僅會令菲律賓人失望,還有好幾千美國戰俘仍然被困在菲律賓,不能在這時放棄他們。

這時尼米茲對總統說,他相信麥克阿瑟的建議會受到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里的詳細考慮。這時麥克阿瑟說:「我說過我會回去。我就一定會回去,即使我必須划獨木舟都要做到。」羅斯福這時叫副官給他拿阿斯匹靈,說沒有人好像麥克阿瑟可以讓他如此頭痛。

最後羅斯福問他怎麼都不回國,他說軍隊就是他的家,唯一遺憾是現在五歲多的兒子到現在還沒有踏上過美國土地一步。如果要他選擇一個家,他說他會選擇西點軍校。

結果國內採取了他的建議,定於十月20 日登路呂宋的 Leyte 海灘。這是1944年。比他預計的還早兩個月。這場登陸跟我們熟悉的同一年六月,聯軍在諾曼第登陸相仿,陸軍,海軍,空軍全部都用上,雖然有些人會說規模稍微小些。陪同麥克阿瑟一起的還有菲律賓當時的總統Sergio Osmena 吳文釗,他向在場的美國士兵敬禮致敬。麥克阿瑟領導士兵從船上走向沙灘,而且在場也有電影攝影隊拍下登陸前後的現場,在國內播放。(下左:電影中麥克阿瑟率領士兵在菲律賓呂宋海灘登陸。右圖是當年麥克阿瑟登陸時的真實畫面。)

 

 

 

 

 

 

 

他上了海灘還向菲律賓人發表致詞,說:「菲律賓人民,我回來了,上帝保佑,我們的士兵再度踏上菲律賓土地,這片沾染了我們兩國人民血液的土地。我們承諾完成任務,摧毀那些敵人帶來的破壞,以及重建一個無法摧毀的自由人民的基地。」這篇著名的演說,連同登陸實況,在美國每一間電影院播放。也在電視及學校中播放。麥克阿瑟的名聲一時無兩。

他在菲律賓好像回到家裡,繼續領導士兵作戰,甚至坐在吉普車上在叢林中隨部隊前進。士兵警告他前面就是日本人的據點,要他不要跟隨,但是他說「看不到敵人,怎麼攻擊他們,」堅持跟隨,士兵都很佩服。不過也都一路有攝影隊跟隨。

在這裡他們接到電報,羅斯福晉升麥克阿瑟為五星上將。

他們的作戰頗有進展,很快他們到了紅十字會的醫院,將戰俘都解放出來。這裡的戰俘,還有傷兵多數是菲律賓及美國籍,見到他都熱烈歡呼。人人都說:你真的回來了。有的傷患辛苦掙扎起身要跟他打招呼。包括那個腿部中彈的Castro,柱著拐杖起身跟他擁抱。

1945 年四月,羅斯福意外病逝,副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 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繼任總統。當他見到有關原子彈計畫的報告時,非常意外,原來他一直都沒有接受簡報。不過他還是照著原定計畫批准。這年八月六號跟九號,兩枚原子彈先後在廣島跟長崎投下。之後日本投降。事實是麥克阿瑟也不高興,他正準備下一場戰役,雖然他事先接到通知,但是當時沒有人知道這個新發明的炸彈是否會達到預期目的。

九月二號,日本天皇跟聯軍在美國密蘇里戰艦USS Missouri 上簽署降書。聯軍方面由麥克阿瑟將軍主持,之後中華民國的何應欽將軍,英國,法國,澳洲,新西蘭,俄羅斯的代表順序簽字。麥克阿瑟頗有煩言,他說,等聯軍打了勝仗,俄羅斯才宣戰,現在卻好意思來分一杯羹。

在簽字之前,文萊特來到,他很意外見到柱著拐杖的,瘦得不成人形的文萊特。他說在戰俘營受了很多苦,挨餓,好久才有一餐飯吃。他說他都明白,兩人擁抱。完全忘了當年他責怪文萊特不該投降的事。(下:他在戰艦上簽字,後面站著的是文萊特將軍。)

 

之後他親自到廣島去巡視,見到整個城市都是廢墟,他對幕僚賀夫Sid Huff 說,必須幫助日本重建,出現一個全新的日本。他說過去的許多大將軍:亞歷山大,凱薩,拿破崙都是沒有在戰勝後幫助對方重建,而在政治上失敗。麥克阿瑟首先宣布要保留日本天皇,說這是日本幾千年傳統,不挑戰他的地位。之後要在日本建立民主憲政,建立勞工及工會制度,阻遏工業家獨攬大權。甚至要允許婦女投票。

他還接見了日本的新任首相畢原喜重郎,他多謝美國幫助供應盤尼西林等藥物。本身反戰的畢原喜重郎甚至主動要求在日本憲法中加入永遠禁止日本建立軍隊的條文。一方面日本現在貧窮,人民要吃飯,沒有錢建軍。其次,經過大戰日本人厭惡戰爭。麥克阿瑟全完同意,也接受了。

但是他跟杜魯門的摩擦越來越大。這是秉承過去兩人屬於不同政黨,而且性格的南轅北轍。一次杜魯門說可以派給他四十萬士兵,到日本參與重建工作跟維持秩序,但是麥克阿瑟在演講中公開說他只要20 萬人就夠,讓杜魯門很沒面子。杜魯門要召他回國述職,他卻因為太忙沒時間回國,也讓杜魯門生氣。

這期間,俄羅斯對麥克阿瑟提出極不合理的要求,說他們參戰有功,提出要佔領日本的北海道,那差不多是日本四分之一領土。代表俄羅斯在密蘇里號上簽字的 Kuzma Derevyankp 上將這時向他提出,俄羅斯是盟軍一份子,要分割北海道給他們。麥克阿瑟說,他是聯軍統帥,目前管理日本的戰後重建,不會將北海道分割出去。俄羅斯將軍則說,他們不會理會美國是否同意,都會去佔領。雖然兩個人表情都沒變,但是語氣充滿火藥味。最後麥克阿瑟說:我在聯軍的權力是絕對的,如果你們到時候強來,我會將你們都送到監獄,包括你在內。現在請你下車。

1948 年日本行憲一周年,也選出新的國會代表,婦女有了投票權,甚至選出35 個女性議員,日本文化也重大改變,美國流行音樂跟舞蹈都開始流行,國民開始打棒球。1950年六月,當麥克阿瑟跟妻子在家裡觀看最新新聞影片時,接到電話,說北韓(朝鮮)士兵大舉越過北緯38度線,進入南韓,明顯是一項軍事行動,他聽到了立即召集部屬開會。作為職業軍人,好久沒有行動的麥克阿瑟為這項重大消息而激動。

原來雖然麥克阿瑟阻止了俄羅斯瓜分日本,但是杜魯門政府卻沒有阻止俄羅斯瓜分韓國。在杜魯門的國務院建議下,聯合國將韓國以北緯38 度線分隔,一半就給了俄羅斯。最初說是臨時的安排,等到戰後重建完成,但是北韓共產黨立即成立了朝鮮人民共和國,之後自己修訂憲法,將南韓當作敵對政權,必須征服。

後來知道,朝鮮軍隊兩天內就攻進南韓,佔據了漢城,所以情況很不利,也是杜魯門必須找麥克阿瑟的原因。所以當麥克阿瑟到韓戰戰場時,戰情已經非常嚴峻。不過因為他的到達,士兵士氣大振。而在這危急情況下,麥克阿瑟想到在台灣的蔣介石,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時機,讓台灣的軍隊加入作戰,減輕美軍負擔。於是他到了台北,跟蔣介石會面。但是杜魯門大發雷霆,說:我一早警告了(台北) 不可以讓他們派軍隊到大陸,他現在是自己到台灣去搞私人結盟。他要國務卿Dean Acheson 給麥克阿瑟打電報,警告他。(下:麥克阿瑟到了台北,受到當局熱烈歡迎。這是電影劇照,後來電影中沒有用這畫面,而是用當時的黑白紀錄片。可能拍了沒有用到,看來就很假。)

 

 

 

 

 

 

當時台北的中華民國仍然是聯合國安理會的永久會員國,但是明顯杜魯門私下跟其他幾個理事國架空台灣,阻止台灣參與任何討論。麥克阿瑟在戰場接到這封電報,說這些人神經病,「我們可以利用蔣的軍隊打仗,我會做到不會有後遺症。我的任務是打倒共產黨,華盛頓那班人就是從中阻擾。」

之後杜魯門又見到麥克阿瑟寫給退伍軍人部的一封信,裡面譴責國務院那般人是姑息主義,投降主義,說他如果支援台灣,就會疏離亞洲大陸的國家(中共)。杜魯門見到信非常生氣,他指著面前的外交顧問哈里曼 Averell Harriman說:你是姑息主義嗎?投降主義嗎?我要下令叫他撤軍。

由於朝鮮佔了先機,他們的反攻很不順利。八月時,他建議從中部的仁川登陸,由這裡進攻到另外一邊的釜山,攔腰截斷朝鮮由北向南的供應管道。他說已有七萬美國跟聯合國部隊等待在仁川。但是他的建議送到華府,杜魯門遲遲沒有批准。他召開會議討論這事,已經半退休的蘇德蘭將軍說:仁川雖然有世界最高的海潮,但是一個月只有一天有兩三個小時,漲潮到可以讓這麼多小艇登陸。根本不足以作大規模登陸之用。另一位軍官符合說,的確,當地只能算是一個壕溝,所有軍事用途的缺點都存在。不過蘇德蘭又說:麥克阿瑟作戰就是靠這些負面因素。他會認為,就因為這些障礙,敵人就不會相信他會走這條路。這個「出奇不意」是他最得力的戰術。最後杜魯門問馬歇爾將軍George C. Marshall:你的意見怎樣?馬歇爾說:膽大,傑出,但是危險。

最後,杜魯門批准了。他們在九月15日大舉在仁川登陸。雖然這是麥克阿瑟的計畫,但是他心中非常忐忑,他不停的對自己最信得過的中將惠特尼Courtney Whitney 說:「每個將軍都有一場代表性戰役,如果這一仗贏了,就是我的代表性戰役。但是到現在,總統是很不情願的默許,都不算批准,如果我失敗了,他們會遊行慶祝。他還要我收回那封信,根本是要打擊我的公信力。加上英國那些都是共產黨的同情者。我還要面對危險的敵人。如果我失敗,所有艦隊會損失,將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悲劇。誰說我是不敗將軍?」

就在他憂心忡忡時,有下屬來通知:我們佔領了 Walmido Island,這表示登陸順利。麥克阿瑟笑了。之後的進軍都很順利,在華盛頓,杜魯門跟一眾將軍喝酒慶祝。杜魯門說:不得不讚他一句:做得好。不過他見到負責馬歇爾計畫的哈里曼 Averell Harriman 好像愁容滿面,問他怎麼回事。哈里曼說:確實是了不起的策略。朝鮮部隊夾著尾巴逃了。但是當地大使傳話說,如果美軍過了38度線,就會被當作是挑釁,北京廣播也這樣說,到時中共會干預,俄羅斯也會。就會擴大戰爭,甚至引起原子彈戰爭。杜魯門說:「他們以前就這樣說。麥克阿瑟怎麼說?」哈里曼說,他不在乎,說這是政治恐嚇。杜魯門說,他要跟麥克阿瑟見面談,他說他還沒有跟麥克阿瑟見過面。叫哈里曼準備,他們一起去太平洋的威克島。

杜魯門跟哈里曼,還有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里將軍等人一起坐飛機到了威克島,杜魯門從窗口見到麥克阿瑟出現很不滿意,一來他沒有在機艙門等待,而是等到杜魯門下飛機才走近座車。二來他見到麥克阿瑟只是穿著普通軍服,而不是配戴所有勳章的將軍服裝,就說:「他都沒穿制服,他那是戲服 costume。他可以這樣對待杜魯門,但是不能這樣對待國家三軍總司令。我要讓他多等一會。」(下圖是真正的麥克阿瑟,在威克島機場見到杜魯門。)

 

 

 

 

 

不過兩人見面卻都十分客氣。杜魯門恭喜他仁川之役的成功,說是神來之筆,麥克阿瑟就道歉他到台灣的事,杜魯門說他早已不在意。不過杜魯門還是暗示軍人不該從政。原來在1948年戰後時期,麥克阿瑟角逐共和黨內總統選舉提名,不過因為他仍有軍職在身,又不願意辭去軍職,結果輸給紐約州長杜威Thomas Dewey,由他出面跟民主黨的杜魯門角逐,(那次大選杜威非常意外的敗在杜魯門手下,因為跟民調結果完全相反。)

之後會議中,杜魯門沒有問他戰術,只問他戰後如何重建韓國。他說,他相信感恩節(11月底)可以結束北面的抵抗,全面扭轉局面。這時哈里曼提醒他:你應當知道,聯席會議主席給你的任務範圍,不可以引起中共跟俄羅斯的參與,美軍不可以越過38 度線。麥克阿瑟說:「我知道,只要中共不干預,我們的士兵可以在聖誕節回家。」杜魯門說:「那好,聯合國,還有好幾個國家都在後面督促,不可以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或是爆發原子彈。你認為中共有機會參與?」麥克阿瑟說:「你們的情報好過我的,我只能猜測。至於中共干預,不只是軍事因素,還有政治因素。聽說他們有30萬部隊在滿州(東北),我懷疑,認為他們最多可以有五萬部隊度過鴨綠江,而且即使過河都會被我們的空軍殲滅。所以過河的機會極小,而且馬上要到冬天了。」

杜魯門回國後受熱烈歡迎,他對記者說,他對於跟麥克阿瑟的談判非常滿意,說麥克阿瑟忠於國家,忠於聯合國,他會很快結束戰爭。

到了十一月底,士兵在雪地裡的軍營中過感恩節,大家驚呼有真正的火雞吃,都很興奮。就在這時大批共軍攻進聯軍的軍營,士兵措手不及死的死,傷的傷。多數是美軍,也有部分韓國士兵。美國事先都聽到說中共在廣徵「抗美援朝」志願兵,杜魯門在白宮說,他聽到布萊德里說是26 萬中共部隊,攻入聯軍。這些應當不是志願軍,是訓練有素的部隊。

麥克阿瑟聽到白宮反應,說他落入中共的圈套。他認為這是中共有意的誤導,違反聯合國的分割線,根本是大舉入侵。他要全力反擊,但是他的計畫全部被否決了。他對惠特尼Courtney Whitney 說:「我要求轟炸滿州(東北)的機場,被否決了。我要求追擊鴨綠江對面的共軍飛機,也被否決。我要求轟炸鴨綠江上的大橋,阻止共軍南下也被否決。他們說炸橋可以,但是只能炸南面的一半。我作戰五十年,都沒聽說過可以炸掉橋的一半。」Whitney說:「布萊德里將軍反對跟中共交鋒。說這是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戰爭,錯誤的敵人。」麥克阿瑟說,共軍幾乎摧毀了南韓,現在還在繼續攻擊,但是杜魯門只允許他採取police action,他不懂這意思。他說,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禁止將軍用他的軍事力量解救他的軍隊,這是無法解釋的……震驚。

不久聯合國的聯軍司令Matthew Riegeway 將軍率領的第八軍重奪漢城,但是中共及朝鮮部隊在北面多處地方仍然佔據強大勢力,隨時可以再奪回(後來果然再奪回)。麥克阿瑟聽到白宮跟聯合國卻在此時積極籌備停火協議。這時副官來通知說,英國部隊的代表也要跟他會面,企圖阻止他擴大戰爭。他說英國不是怕戰爭擴大,是怕他們在香港的利益受損。

正在此時,白宮電報通知他中止一切的進攻計畫,因為白宮要以政治協商取代軍事行動。他聽了大吃一驚。部屬還說:他們要你稍微調解你的政策,以適應總統的政策。麥克阿瑟說:「我不能用我的政策取代他的政策,因為他根本沒有政策。」他說氣話:我要發聲明給中共,讓他們直接跟我談。但是部屬說:白宮禁止你發表任何公開聲明。

這時杜魯門在白宮大發脾氣,說麥克阿瑟不服軍令,他要開除他。甚至說當年羅斯福應當讓麥克阿瑟留在Corregidor,讓他作烈士。他還說麥克阿瑟望自尊大,自以為是舞台中心的角色。其他將軍說,你這樣作,國會會攻擊你,他也不聽。

麥克阿瑟在戰地的晚餐桌上跟部屬幾位將軍聊天時,興高采烈的說到當年一場棒球賽,有傳令的來對麥克阿瑟夫人傳話,之後妻子對他身邊對著他耳朵說,他已被解除軍職,調他回國。他靜了一會對妻子說:Jeanie,我們終於要回家了。忍著沒有掉淚。這是1945年四月。(下:妻子在他耳邊傳話。)

 

 

 

 

 

 

之後就出現紐約市群眾歡迎他的場面(紀錄片)。播音員說有七百萬到一千萬人湧向紐約街頭歡迎他,是過去歡迎林白,以及艾森豪將軍的總和。歡呼聲,喇叭聲,震耳欲聾。好多公司都給員工放假一天來歡迎他。

但是在白宮,三軍參謀聯席主席布萊德里將軍發表聲明,不管甚麼將軍都必須遵守國家法律,以及憲法中說明的,文人控制軍隊的原則。當杜魯門總統被問到此事時,他說:「那些自以為是上帝的人,遲早要受到教訓。你要知道,這個國家的國民都懂得道理,那些超逾規矩的人,遲早要被背棄。」

不過國會不理會杜魯門,邀請麥克阿瑟對參眾兩院議員演說,他說:「當我們被迫面對戰爭,我們沒有選擇,必須盡所有軍事能力盡快結束戰爭,戰爭的最終目的是獲取勝利,而不是長期的舉棋不定。在戰爭中,沒有勝利的代替品。歷史教導我們,姑息只會引來更多的流血戰爭。就像勒索,屈服於勒索,就會導向新的,更多的索求,直到最後戰爭成為唯一的選擇。…我的士兵都問我,為麼用戰勝時的籌碼跟劣勢的敵人作交換?我無法回答。我要說,韓國士兵的勇敢,無法描述。他們選擇死亡也不願意做奴隸。他們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不要讓太平洋沉了。…」最後他用一句古老的歌詞作結束:「老兵不死,他們只是逐漸消退。現在我也要逐漸消退。…晚安。」

他的每一句話都受到兩院議員及樓上觀眾的歡呼,最後還給他起立致敬,掌聲及口哨聲持久不消。但是觀看電視的杜魯門就氣憤不已,不斷痛罵。

之後他在家裡跟妻子看電視,艾森豪出面競選總統。妻子問他,艾森豪會是怎麼樣的一個總統?他說:「他會是一個好總統,他是我手下最好的一個職員。」言下有相當的遺憾。之後就回到電影開始時,他在西點軍校的演說。

製作與卡司:

好的電影讓人感動,即使是這樣的戰爭人物電影,在一開始,就感覺到他英雄的無奈心情。作為將軍的目的都是打勝仗,但是作為軍人最大的原則就是服從。然而總統有命,不能抗違。那種心情。特別是到最後,禁止他向前進,阻止他打勝仗,要跟他明知道有不良野心的敵人妥協,特別是知道勝利就在眼前的時候。

對於聯合國與杜魯門的無知與軟弱,只要對比韓戰後幾十年的南韓與北韓就知道,兩個地區人民的生活是天壤之別。這些麥克阿瑟相信當時非常清楚,所以才會一意取勝。但是杜魯門阻止他。

看這電影最大的感觸是,美國民主黨在過去大半個世紀的國防政策完全沒有改變。麥克阿瑟明明就要勝利,但是卻受到一再的阻擾,藉口是:如果他打得太過分,會觸怒中共,牽涉到俄羅斯,引發對方的大動作,從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對方還會怕你嗎?當然會繼續恐嚇,威脅。這樣他們不要費一粒子但就確保獲勝。

這現象今天存在於烏克蘭戰爭,跟中東加薩戰爭。烏克蘭從2022 年初受到俄軍侵略,就向美國要求戰鬥機跟中程,遠程飛彈。拜登政府一直都拒絕。拜登政府說:如果給你中程,長程飛彈,俄羅斯(說過) 他們會用核子武器還擊。結果烏克蘭就只能承受俄羅斯的長程飛彈攻擊,卻不能還手,也無法從空中防衛。兩年多了都是用國民的人肉抵擋。拜登直到一個多月前(要下台了) 才允許給了烏克蘭長程飛彈,難道現在就不怕了嗎?結果俄羅斯就一直用這「威脅」阻止烏克蘭還擊。至於加薩戰爭,也是處處阻止以色列還擊,每天都要以色列停火,要知道這戰爭不是以色列先發起的。幸好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後來根本不聽拜登的,才在黎巴嫩跟伊朗取得勝利。

看多了美國政治,這兩位民主黨的總統對麥克阿瑟有相當的忌諱,相當的妒忌。但是民主黨內根本沒有能夠打仗的將軍,不得不起用麥克阿瑟、艾森豪這一類將軍,但又怕他們功高震主,跟民主黨爭取總統寶座,就處處製肘。能踩一腳就踩一腳。背後在自己人面前罵他們,完全沒有總統風範。這部電影已經算是客氣了,因為好萊塢裡面八成以上是民主黨人,特別是到了六十年代以後。所以對羅斯福算是客氣的,片中表現得好像他對麥克阿瑟還算客氣。杜魯門就更糟糕,他本身沒有能力,羅斯福挑選他作副總統就是怕副總統太強,挑戰自己的地位。結果杜魯門接手這總統也出他自己意外,但又擺總統架子,完全小人一個。加上美國民主黨視共和黨是比敵對國家更大的敵人,所以處處打壓麥克阿瑟。幸好美國當時的媒體還沒有現在的一面倒,國民還知道些真相,所以給了麥克阿瑟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歡迎場面。這一點是當時的好萊塢也無法掩飾的。(但是後來開始掩飾,所以今天的國民知道的非常少。)

電影中見到,麥克阿瑟一口就阻止了俄羅斯佔領北海道,但是另一邊,杜魯門,國務卿Dean Acheson等人串同聯合國,就把韓國分割兩半,一半給了俄羅斯。要知道,俄羅斯只在亞洲戰場宣戰了兩天,都沒有出兵,就得到這樣大的禮物?我在 回顧雅爾達密約 中已經說過,了解這些歷史,民主黨這般人真正是白癡,以及賣國份子。他們現在對待伊朗的態度,就跟當年對待史達林一樣,完全的賣主求榮。

這電影也誇大麥克阿瑟的「虛榮」,好像說他在每次戰役重要部分都會有攝影隊拍攝,作為宣傳之用。其實這絕非自他開始。歷史上的重要戰役都有畫家跟隨,現場繪畫,否則現在毫無保留。後來有了攝影技術,及錄影技術,以及戰地記者,都是戰場上重要的成員。另外好像他得知北韓軍隊衝入南面時,說:「這是上帝給一個老將軍的禮物。」似乎是歡迎有戰爭發生。即使每一個將軍可能都有的直覺,也不適宜在電影中從他口裡說出來。

此外這電影對於日本真的是非常客氣,不僅沒有描述日軍的殘暴,在原子彈爆發後,見到滿目瘡痍,居然大發同情心,致力於全力幫日本重建,比戰勝國中國(中華民國) 還佔便宜。又是基督精神過分發揮。難怪這電影在日本特別受到歡迎。

說過男主角Gregory Peck外型與麥克阿瑟相似,身高,體型,面貌都非常相似,不過麥克阿瑟頭頂有些禿,所以拍片期間,畢克將頭頂的頭髮剃了,所以見到頂部部分禿髮。畢克本人很喜歡劇本中這角色,但他是強烈的民主黨人,他說,電影拍完之後也開始喜歡麥克阿瑟這個人。不過他對這劇本有怨言,還說製作公司沒有用心拍這片子,處處節省。例如說多數的外景都在片場裡拍,很少出外景。片中的登陸菲律賓海灘那一段,也是在加州的San Diego 聖地牙哥附近海灘拍的。說到七十年代,這一類電影都應當是去到現場取景,這電影卻沒有到菲律賓,或是澳洲拍外景,算是非常節省的。(下圖左是真實的麥克阿瑟,右邊是葛雷葛萊畢克在片中造型。)

 

 

 

 

 

 

 

製作公司不僅省錢,連宣傳都省了。似乎拍完都不想推出的味道。這都因為好萊塢的電影業界多數是民主黨人,而且都非常擁護羅斯福,他們根本不想提麥克阿瑟這個人。其實這電影的製片人Frank McCarthy 也在1970 年推出了另一部講述二戰將軍的故事 Patton 巴頓將軍,那一部電影就受到相當的重視,還獲得1971 年金像獎十項提名,獲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本等七項大獎,還因為文化,歷史及藝術價值,被國會圖書館收存一份拷貝。說起兩位將軍的地位不分上下,兩人都聰明過人,也都受到上級排擠。而且麥克阿瑟的戰略跟受國民歡迎程度更遠超過巴頓將軍,但是兩部影片的待遇就完全不同。

電影開頭時講到巴丹島戰役,那是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美軍全體投降,之後麥克阿瑟就被迫離去到澳洲,重整旗鼓,有興趣的可以參考:Bataan 孤島英魂  (1943),Back to Bataan 反攻巴丹島 (1945),They Were Expendable 菲律賓浴血戰  (1945)等片的介紹。在「菲律賓浴血戰」中,只有麥克阿瑟短短一個畫面,就見到所有士兵見到他都如同見到神一樣,一方面是實情,一方面也因為該片導演約翰福特 John Ford 本人就崇拜麥克阿瑟,所以有那樣的描述。

結果影評人對這部片子的評語非常差,不是因為電影拍得不好,事實是劇本,導演,跟視覺效果都非常好,只是因為他們不喜歡這主題。(做為電影觀眾最好了解職業影評人的心態。他們一方面都有政治立場,其次都買電影公司的帳,多數都吹捧大電影公司的大製作,否則將來可能不再被邀請看首映,不再得到電影公司的好處,所以很少有真正的評語。)結果這部九百萬元經費拍的電影,賣座收入只得1630 萬元。

主要演員表:

葛雷葛萊畢克 Gregory Peck 飾麥克阿瑟 Douglas MacArthur

Ed Flanders 飾杜魯門總統 Harry S. Truman

Dan O’Herlihy 飾羅斯福總統 Franklin D. Roosevelt

Ivan Bonar 飾麥克阿瑟在澳洲的幕僚長蘇德蘭將軍 Richard Sutherland

Ward Costello 飾馬歇爾將軍 George C. Marshall

Nicolas Coster 飾麥克阿瑟的副官賀夫上校 Colonel Sidney Huff

Marj Dusay 飾麥克阿瑟夫人Jean MacArthur

Art Fleming 飾外交政策顧問哈里曼W. Averell Harriman

Russell Johnson 飾艦隊司令Ernest J. King

Sandy Kenyon 飾文萊特將軍Jonathan M. Wainwright

Robert Mandan 飾國會議員Joseph W. Martin

Allan Miller 飾Colonel LeGrande A. Diller

Dick O’Neill 飾麥克阿瑟在韓戰的幕僚長惠特尼中將Major General Courtney Whitney

G. D. Spradlin 飾Major General Robert L. Eichelberger

Addison Powell 飾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  Chester W. Nimitz

Fred Stuthman 飾參謀長聯席主席布萊德里General Omar Bradley

Charles Cyphers 飾少將Edwin F. Harding

Garry Walberg 飾四星上將Walton Walker

Jesse Dozon 飾士兵Castro

Walter O. Miles 飾SWPA 司令官George Kenney 將軍

Gerald Peters 飾澳洲司令Thomas Blamey 將軍

Beulah Quo 飾麥克阿瑟兒子的廣東保母阿嬤

Alex Rodine 飾俄羅斯將軍General Kuzma Derevyanko

Yuki Shimoda 飾菲律賓總理吳文釗Prime Minister Shidehara

John Fujioka 飾日本天皇裕仁

 

 

 

Click: 117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