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Fox Film 在1933 年推出的長篇劇情片,說的是二十世紀初,英國一個家庭的成員歷經第二次波耳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三十多年的經歷。同時還經歷了英女王維多利亞逝世,鐵達尼號郵輪的沉沒等重大事件。劇本是根據英國劇作家 Noel Coward 在1931 年推出的同名舞台劇本改編。
這電影是由英國出生的Frank Lloyd 導演,他由默片開始執導,最著名的作品是1935 年的 Mutiny on the Bounty 叛艦喋血記,演出的演員多數是英國演員:Diana Wynyard,Clive Brook,Una O’Connor,Herbert Mundin等,不是美國人熟悉的演員,但是推出時卻相當成功,獲得四項金像獎提名,獲獎三項,而且都是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藝術指導(布景),唯一落選的是最佳女主角獎,輸給了 Morning Glory 中的凱薩琳赫本。(下圖:兩位主角 Diana Wynyard 和 Clive Brook。)
這電影的片名 Cavalcade 意思是馬車隊伍,因為電影中每轉換一次時間,過場時都用一隊中古時期的馬匹隊伍的畫面銜接。其實與劇情無關。見到網上的中文譯名包括:氣壯山河,百戰忠魂,等,都很大氣,但也與劇情無關。這電影的文藝氣息更重些,而且很多地方像是流水帳。
發現網上有這部片子的免費版本。
劇情:
電影開始時是1899 年的最後一天,倫敦上流社會的一對夫婦羅伯瑪育特Robert Marryot,跟妻子珍妮Jane 去完派對回家。他們家裡有一對兒子愛德華Edward 跟喬伊Joey,此外他們跟家裡的管家布里吉夫婦也很親近。管家艾菲列Alfred Bridges 跟女僕艾倫Ellen Bridges 也有一個女嬰兒,他們也都住在這裡。(下圖:瑪育特夫婦從派對回來,左右兩旁是管家艾菲列跟女僕艾倫。)
羅伯跟珍妮有一個習慣,除夕夜的午夜12 點,一定在家裡舉起香檳酒,互相祝福。不過這個晚上這家裏愁雲密布,原因是羅伯跟艾菲列明天都要出發到非洲戰場,參加波耳戰爭Boer War。兩個做太太的都很不忍,而且都攻擊這場戰爭,認為是送他們做無謂的犧牲,但是做丈夫的就安慰她們,說很快會回來。
第二天,她們都到港口去送丈夫上船,街頭都湧滿了人潮,還有軍樂隊歡送士兵出發。
珍妮有個很好的朋友瑪格莉特Margaret Harris,她經常來探視珍妮,同時帶自己的女兒伊迪絲Edith來,跟珍妮的兩個小兒子玩。同時為擔心丈夫安全的珍妮解愁。因為戰場遠在天邊,戰地的消息時斷時續。珍妮跟艾倫經常一起結伴去政府機構看陣亡將士名單,每一次都提心吊膽。然後自我安慰: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特別是珍妮,她的兄弟比羅伯還要早出發去戰場,所以她的心牽掛著兩個親人。
這天,瑪格莉特見珍妮老是愁眉不展,就拖她一起去看舞台劇。對著舞台上的熱鬧表演,珍妮也是面無表情,不過演出到中途,舞台擴音器傳來好消息,說波耳戰爭的主要戰場Mafeking 被解圍了,所以在那裏的士兵都要回來了。珍妮突然間陰霾盡消,跟著戲院裡的觀眾一起高歌Auld Lang Syne。
之後就見到軍樂隊在街頭遊行,路邊的群眾都隨著音樂歡呼。不久男人都從戰場回來。夫婦也都小別勝新婚。艾菲列對妻子艾倫說,他在南非時跟一個士兵成為好友,但是那個士兵暫時不回來,就將他擁有的一個酒吧賣給了他,現在他將成為一間酒吧的主人。艾倫問他主人是否知道,他說主人還資助他買酒吧的錢。於是他們辭了工作,成為酒吧主人。(下:艾菲列回來,抱著久別的女嬰,右邊是妻子艾倫,左邊是岳母。)
羅伯回來後,也因為作戰有功被封了爵位。不過不久就傳來維多利亞女王病情惡化的消息,維多利亞在位六十多年,陪伴很多英國人的一生,大家都跟著憂傷。沒多久女王仙逝,珍妮跟瑪格莉特,帶著孩子們在家裡的露台,目視葬禮車隊經過。兒子愛德華見到葬禮儀式莊嚴,就問母親自己長大要做警察好不好,母親說:當然好,警察好得像金子一樣。
艾菲列在掌管酒吧之後,不僅不善經營,還整天跟酒客聊天喝酒,甚至開始酗酒,艾倫說他將「贏利」都喝光了。搞到房租都交不出,於是夫妻整天吵架。這時艾倫的母親跟他們同住,家裡整天烏煙瘴氣。他們的女兒芬妮Fanny 逐漸長大,她喜歡跳舞,母親就送她去學跳舞。見到丈夫不爭氣,女兒成為她唯一的安慰。
到了1908 年,愛德華已經上了牛津大學,這天珍妮跟他一起來看艾倫。艾倫不好意思說丈夫現在酗酒,就說他的腿不好,在樓上休息,但是當珍妮要離去時,艾菲列卻在此時回家,見到珍妮跟愛德華,就責怪妻子:「原來你是故意要我出去,難道我見不得人嗎?」艾倫氣得哭了,珍妮安慰她,說改天再來,艾菲列卻繼續發酒瘋,說珍妮勢利眼,還將珍妮買給芬妮的娃娃丟出去。芬妮氣得跑出去,當艾菲列到街上找女兒時,被一輛馬車撞死了。
第二年,珍妮跟瑪格莉特等家人到沙灘去玩,這時愛德華已經跟瑪格莉特的女兒伊迪絲交往,愛德華還首次跟伊迪絲表白。他們在這裡還巧遇艾倫跟芬妮,芬妮剛剛贏了一項戶外舉行的舞蹈比賽。
到了1912 年四月,愛德華跟伊迪絲兩人坐船去度蜜月,他們在船上甜言蜜語,伊迪絲說她現在是一生最開心的時期,還問愛德華:是否所有度蜜月的人都如此快樂?愛德華說:應該是。伊迪絲說她甚至因此不怕死亡。不過他們坐的輪船就是鐵達尼號,他們都一去不返。(下:愛德華跟伊迪絲在船上幸福訴心事。)
1914 年,報紙上全部是戰爭頻臨爆發的新聞,珍妮非常生氣,她說一個兒子已經死了,現在只剩下一個兒子,難道也要送去戰場?不過喬伊倒是迫不及待的要去戰場。他安慰母親說,這戰爭不會超過三個月,因為沒有人想打那麼久,而且國家經濟也負擔不起。
出發之前,喬伊跟一班朋友到夜總會尋樂,歌唱表演之後有舞蹈,他見那女子模樣可愛,之後聽到同台有人說,這跳舞女子名叫芬妮Fanny Bridges,他立即知道她是誰,就到後台去看她。芬妮更是意外見到他,兩人談了沒有幾句話,就聽到外面轟炸聲音,芬妮面色不快,因為見到喬伊穿著軍裝,知道他也要赴戰場,不過喬伊說,他不怕,還表示興奮,說回來就會來找她。
之後從1915 年一直到1918 年,英國每天都有新兵赴戰場,歐洲戰場也每天都有人戰死。一天,喬伊獲得假期回到倫敦,他去看芬妮時,她已經成為一齣新劇Over the Moon 的女主角。因為過去有通訊的關係,他們的感情顯然大為增長。喬伊說他只有一天假期,不能久留,而且他還要回家去看母親。他還說他們整個兵團全部死了,只剩他一個人可以回來,他說:也許是因為愛德華死了,這是上帝安排的一種平衡。他們知道時間不多,難分難捨,臨別芬妮給他一條項鍊,上面有一個小鏡框,打開就是她的相片。喬伊企圖求婚,但是芬妮阻止了他,說一來不知道他的母親是否同意,而且也要等戰爭結束再說。最後喬伊依依不捨的離去。(下:喬伊跟芬妮再見,兩人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感情。)
回家去後,由母親送他到火車站。珍妮的感傷不在話下,一個兒子隨著郵輪死了,現在丈夫也在軍中,而現在更要將唯一的親人再送到戰場。她含著淚,面色淒然的眼見兒子隨火車離去。
喬伊到了法國的戰地,一下火車經過軍中調配總部就去找父親,頭髮已經發白的羅伯見到兒子意外的高興。但是他們只有時間談幾句話。最後父親說,交戰雙方正在談停火的事。
在倫敦,這天艾倫來訪珍妮,珍妮很高興見到她。不過艾倫的表情嚴肅,她說有重要的事情跟她談,原來她已經知道女兒跟喬伊的關係,因為她偷看了喬伊寫給女兒的信件,並說他們有結婚的計畫。珍妮聽了臉色頓時改變,過去的友善都不見了。她說,她(艾倫) 應當去跟她女兒談,她這邊不干預他們的事。艾倫看出她的不同意,就說:也許你認為我的女兒配不上你的兒子。珍妮不再回答,只是做出送客的姿勢。艾倫不高興的說她自己會出去,就在這時,珍妮家裡的女僕送來一封電報,珍妮打開之後不作聲,她將電報交給艾倫之後,說:不用擔心,他不會回來了,之後自己就昏倒了。原來電報上面說,喬伊在戰地陣亡了。(下:艾倫來看珍妮,這一次珍妮的態度完全不一樣了。)
不過在外面街頭,就聽見群眾湧到街頭歡欣鼓舞的慶祝喧鬧聲音。但是在工廠裡,卻見到大批傷兵,有的雙目失明,在閱讀盲人字典。有的四肢傷殘,在重新學習編織草蓆。在歌廳,主持人介紹歌星芬妮演唱,她唱的是一首新的歌曲:Twentieth Century Blues (二十世紀的哀愁),部分歌詞是這樣的:為什麼人類文明會如此之錯?在這個喧鬧瘋狂的世界。我們的夢不會延續。二十世紀的憂傷,讓我消極。天上有神明嗎?祂為什麼沒有笑容?在這混亂和困惑中,人們似乎失去了方向,努力所為何來?贏了輸了都是失敗,我們到了臨界點,憂傷,煩惱,都是明日的新的價值觀。這是二十世紀的憂傷。
又到了除夕,瑪格莉特陪他們吃過晚餐後離去,兩人都已垂垂老矣,他們照例自己倒了香檳酒,羅伯還是樂觀的迎接新年,他對珍妮說:這一生有你陪伴,都算是一次不錯的旅程great adventure,珍妮願意配合他的歡樂氣氛,但是忍不住說:有時候是開心的,有時候幾乎是痛苦的。羅伯說:再有一分鐘就是1933 年,讓我們為英國的未來祝福,為勝利也為哀傷。珍妮同意的說:為了勇氣,也為了騎士精神。不要忘了,也為這個我們所愛的國家的未來希望,希望能找到尊嚴,以及和平。(下:步入老年,此時再慶祝新年兩人心情與過去大不相同。)
最後他們走上陽台,聽到街頭人群歡呼慶祝,樂隊一批接一批批,腦子裡湧現的畫面卻是戰爭的死傷,政客的演講,最後是Auld Lang Syne 的歌聲,跟「天佑吾王」的歌聲交雜著。
製作與卡司:
這電影其實有相當的反戰意味,戰爭部分的形容跟1930 年的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西線無戰事 有些相似,不過因為最後的樂觀尾巴,消除了反戰的含意。原因是當時的英國人對於國家非常效忠。過去在介紹很多電影時,都提到英國人(英國演員) 在戰爭時特別支持祖國,即使是在外國(好像美國)長大的英國人,到了戰時都會響應祖國的號召,回國去參軍。這種熱忱是其他國家的人很少見的。所以這部片子裡,除了兩位太太說過反對戰爭的話,其他方面幾乎沒有任何評述戰爭的字眼。只有畫面中見到好多士兵死了,以及最後見到很多傷兵,淪落為做手工的工人。
現在看這電影很難了解當時居然可以獲得最佳影片,跟最佳導演兩項大獎。特別是最佳影片方面,當年有很多大片角逐,卻都敗給這部片子:A Farewell to Arms 戰地春夢,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 英宮豔史,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 牢獄餘生,42nd Street 四十二街,Little Women小婦人,而這部片子在很多地方顯示了流水帳的拍攝方式,有些就以卡片或是報紙標題交代。好像愛德華跟伊迪絲乘坐鐵達尼號之後失事的一段,只顯示了他們兩人在甲板上談話的一段,之後顯示了一個船上的救生圈,上面有鐵達尼號的字樣,之後就沒有了。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只有1915 年開始的年代數目字,到1918 年,中間全部是重疊畫面,有戰場的畫面,夾雜士兵戰死,軍隊前進,…就交代過去,沒有實際的戰場畫面。還有在維多利亞女王去世,他們帶領兒女在陽台上觀看葬禮時,也沒有街頭任何畫面,只有他們幾個人在陽台上觀看,這些都嫌草率。但是在當時受到重視,只能解讀為電影中的「愛國」情緒吸引觀眾跟影評人。就好像後來的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黃金時代 (1946) 也是因為影片的國熱忱,獲得自「亂世佳人」(1939) 之後的最佳賣座紀錄。
不過劇劇本原著者 Noel Coward 後來表示,他寫這部劇本的原意,不是要表達愛國情操,但他不否認劇本中有愛英國,以及為英國驕傲的元素。他強調,他寫這劇本為的是要表達一個英國家庭,在三十年間的經歷。如果是這樣,這電影就不算成功,因為太過流水帳,沒有深刻的感情描述,很難令觀眾感動。不過當時輪盾泰唔士報就認為這是「對英國生活所做的最好詮釋的電影」。
這電影的劇本,推出後只在倫敦短暫搬上舞台,主要是因為片中需要演員太多,特別是大場面很多:街頭軍隊出發,舞台劇的演出,戰爭場面等等,加上太多場景的變換(總共25 個場景),所以可以說,這劇本一開始就很難在舞台上演出,對於資深編劇Coward 寫出這樣的劇本,相信也不是為了舞台演出而寫。因為需要群眾的劇本根本是無法在舞台演出的。而這部電影就用了超過一千名臨時演員。
男主角是英國籍的Clive Brooks 克萊夫布魯克,他這時45 歲,因為在默片已經演出將近20 年,所以被認為是老明星了。進入有聲片後他最知名的影片除了這一部,還有 Shanghai Express上海快車 (1932),Sherlock Holmes (1932)等。女主角Diana Wynyard 只有26 歲,而且只是她第二部片子就已經掛頭牌。不過她後來的演出以舞台為主。這電影其他演員中,只有飾演伊迪絲的Margaret Lindsay 後來有較多發展,她在進入華納之後演出不下30 部片子,其中半數以上是重要的女配角,或是女主角,這些包括The Dragon Murder Case (1934),The Case of the Curious Bride 梅森探案之好奇新娘 (1935),G Men 執法鐵漢 (1935),Jezebel 紅衫淚痕 (1938),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七角樓(1940) 等。
這片子是福斯公司 Fox Film (霍士公司)在1933 年推出的電影,再過不到兩年,這間公司就會跟 20th Century 合併,成為20th Century Fox 二十世紀福斯公司。
這電影推出於pre-code 時期,片中內容雖然與後來規定沒有太大衝突,不過原著中有些字眼好像damn,hell 等等就受到當時的Hays Office 的質疑,擔心出現過一次,之後就不受限制會被重複使用。不過影片中這些字眼被保留,成為第一部使用這幾個字眼的電影。
這電影有很多歌曲,除了每一次軍隊出發都有軍歌,好像:Soldiers of the Queen,Your King and Country Want You,Land of Hope and Glory,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等,此外在劇院觀賞節目時,也有歌舞:Girls of the C.I.V.,Pack Up Your Troubles in Your Kit-Bag and Smile, Smile, Smile,最後芬妮也唱了一首語重心長的歌曲Twentieth Century Blues。
這片子獲得最佳美術指導(布景)獎,被認為實至名歸。片中的倫敦街景,被推崇是電影中最具規模的倫敦街景,難以相信是在Fox 的片場自己搭的景。此外還有Kensington Gardens,Trafalgar Square,以及Victoria Station 火車站,Tibury Docks 碼頭,還有Gaity 戲院,等等都足以亂真。不過戲院內部,是在洛杉磯的Mason Opera House 拍攝。
這片子一推出就成功,在北美(美加)市場傳入一百萬元,海外市場賺進350 萬元,單單英國收入就超過一百萬元。最後首輪收入就淨賺250 萬元,在當時是超乎想像的數字。(據說這電影還是希特勒喜歡的電影之一,據說他跟手下,納粹的宣傳大員Joseph Goebbels 先後看了兩次。)
主要演員表:
黛安娜文雅Diana Wynyard 飾珍妮 Jane Marryot
克萊夫布魯克Clive Brook 飾羅伯 Robert Marryot
烏娜奧康納Una O’Connor 飾女僕艾倫,艾菲列的妻子 Ellen Bridges
Herbert Mundin 飾管家艾菲列 Alfred Bridges
Beryl Mercer 飾廚師
Irene Browne 飾瑪格莉特 Margaret Harris
Tempe Pigott 飾演艾菲列的岳母 Mrs. Snapper
Merle Tottenham 飾女僕 Annie
Frank Lawton 飾喬伊 Joe Marryot
Ursula Jeans 飾芬妮 Fanny Bridges
瑪格麗特林西 Margaret Lindsay 飾伊迪斯 Edith Harris
John Warburton 飾愛德華 Edward Marryot
Billy Bevan 飾 George Grainger
Dick Henderson Jr. 飾愛德華小時候 Master Edward
Douglas Scott 飾喬伊小時候 Master Joey
Sheila MacGill 飾伊迪絲小時候 Edith
Bonita Granville 飾芬妮小時候 Fa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