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米高梅 MGM 在1959 年推出的黑白科幻片,說的是在一場核子戰爭後,北半球的人相信多已喪生,只剩下澳洲一隅居民倖存。一艘美國核子潛艇因為潛於水底,幸免於難,就負起了任務,勘查北美洲是否仍有倖存者。電影劇本改編自英國小說家Nevil Shute 在1957 年出版的同名小說。
這電影卡司很強,包括:葛雷葛萊畢克Gregory Peck,艾娃嘉娜Ava Gardner,弗雷亞士坦Fred Astaire,以及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這也是這年60歲的弗雷亞士坦第一次拍沒有唱歌跳舞的電影。
這電影的導演(及製片) 是史丹利克蘭瑪Stanley Kramer,他專長拍攝少人問津的,以政治議題為主軸的電影。例如討論美國黑白衝突的 The Defiant Ones (1958),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誰來晚餐 (1967)。討論進化論及聖經關係的 Inherit the Wind 風的傳人 (1960),討論二戰前後反猶太的電影:紐崙堡大審Judgment at Nuremberg (1961),Ship of Fools 愚人船 (1965)等。
這不是一部讓人看了舒服的電影,劇情方面在男女關係上也落於俗套。不過因為卡司強,同時導演史丹利克蘭瑪也有一定地位,所以很受影評人吹捧。此外獲得兩項金像獎提名:最佳剪接,最佳配樂,均未得獎。賣座方面則因為太過灰色,加上片長超過兩小時,結果讓米高梅虧本。
如果你對這一類劇情有興趣,最好先別看下面的劇情介紹,以免影響看時的感覺。見到網上中文譯名:海濱,海灘,以及香港上映時的譯名「和平萬歲」都不是很好。其實英文名稱都取得不好,可見取片名不是容易的事。
劇情:
電影背景是1964年,美蘇冷戰期間,一場核子戰爭爆發之後,據說北半球的人都因為輻射死亡。唯一沒有受到影響的是南半球的南面地區。不過相信這股輻射正隨風逐漸向南漂移,估計五個月之內就會抵達澳洲。
一艘美國核子潛艇U.S.S. Sawfish 於核戰爆發時,正好在南太平洋地區,艦長陶爾斯Dwight Towers緊急跟澳洲皇家海軍聯絡,對方建議他前往澳洲海軍在威廉斯鎮Williamstown 的海軍港口。當地的海軍司令布萊迪上將Admiral Birdie獲知消息,派了當地一名海軍尉官彼得荷姆斯Peter Holmes 作為雙方的聯絡官。並同意讓Sawfish 擔負起勘查北美洲是否有生還者的任務。
這時在澳洲已經是人心惶惶。彼得跟他的新婚妻子瑪麗Mary 有一個不到一歲的女兒,瑪麗很擔心自己跟家人的安全,盡量避免談核子輻射的問題。但是他們無法逃避現實,因為現在連食物都要到特定地點去買,以免受到輻射影響。
當彼得跟妻子談起這次的任務,瑪麗很不高興,特別是因為現在大難臨頭,丈夫卻要離開家。彼得甚至不能告訴她這一次的任務是多久時間。布萊迪只說他要陶爾斯四個月後給他報告,所以不會少於四個月。(下:大難臨頭,彼得嘗試盡量讓瑪麗安心。)
當彼得到潛艇上去跟陶爾斯見面時,陶爾斯說出發前,他願意見見當地人的生活,彼得就請他在週末到自己家住一晚,同時為他舉行一個派對,介紹他跟當地人見面聊天。瑪麗很反對他這樣做。一方面因為不想在目前的環境下,多生是非,一方面也不希望打斷自己寧靜的生活。但是彼得解釋,陶爾斯有此要求,他不能拒絕。此外瑪麗建議拉攏社交圈的名花莫拉Moira Davidson 跟陶爾斯見面,彼得同意了。
到了周末,彼得就安排莫拉到火車站去接客人。莫拉很美麗,但是出名的酗酒。她見到陶爾斯高大英俊,已經上了心。陶爾斯則因為結過婚,有妻子兒女,跟她維持客氣交往。
當晚宴會中,彼得夫婦邀請了十多位相熟的朋友。事先瑪麗已經叮囑丈夫,盡量不要談起核子輻射的問題,但是有一位科學家朱利安Julian Osborn 他曾經參與研究核子武器,加上又多喝了酒,就禁不住一直扯向這話題。當有人問起,誰應當為這次核子戰爭負責時,他說「我們都有責任」,還說:我們(科學家) 當初一直都警告,但是你們都不聽。這次戰爭不是意外,是一項錯誤。最後他甚至說:這房間現在的輻射,已經是過去的九倍,我們最終都要完蛋。瑪麗聽到這裡,放下盤子,氣憤地叫他不要再說,她高聲說:我不相信我們一點希望都沒有。之後自己跑進房間去哭了。
到了晚上,只剩下陶爾斯跟莫拉還沒有睡。莫拉跟他解釋,朱利安跟她兩人是這一帶的出名酒鬼,喝多了就會亂說話。她企圖跟陶爾斯進一步,但陶爾斯聊起妻子跟一對兒女,好像他們還都活著,這讓莫拉有些意外。她無法不跟陶爾斯談到,澳洲為什麼倖免,然後大家都要慢慢的等死?她說她怕得不得了,要陶爾斯抱著她,最後陶爾斯見她醉得站不穩,將她抱進她的睡房,安排她睡下才進自己的房間。(下:莫拉酒後,跟陶爾斯談心事。)
到了星期一,莫拉就自己到Sawfish 潛艇上去拜訪陶爾斯,說要多謝他那晚上安排她睡了。陶爾斯見到她很高興,叫下屬帶了工作服給她換上,以便帶她到潛艇內參觀。不過她換好衣服後,陶爾斯卻被叫去見布萊迪,她只有由其他軍官帶領參觀。這時她意外見到朱利安也在船上,原來朱利安也被任命跟隨Sawfish 一起擔任勘查任務。莫拉提醒他,到了船上就不能再喝酒了。
陶爾斯跟布萊迪等人開會結果,是要Sawfish 向北開,越北越好,探測北邊的輻射程度。並視察北美洲沿岸的傷損程度。另外布萊迪又交代陶爾斯,說從加州聖地牙哥的海軍基地收到持續發出的摩爾斯電報,但是又像是亂碼,沒有人聽得懂這電碼的意思。不過這電碼就讓人樂觀以為,可能當地還有生還者,也叫他去勘查。
在沒有出發前,陶爾斯跟當地人盡量玩樂。他跟莫拉還參加了當地帆船俱樂部的比賽,他們本來有機會贏得冠軍,但是莫拉卻有意的翻船,跟他打鬧,這給其他人看在眼裡。瑪麗甚至有些忌妒,埋怨丈夫說他從未這樣跟自己嬉鬧。不過陶爾斯始終不肯跟莫拉進一步,莫拉看得出,他還是不願意承認在美國的家人都死了。(下:陶爾斯跟莫拉在沙灘嬉鬧。)
他們在海灘聚會時,有一位醫生Dr. Fletcher 弗萊切在場。彼得私下問他,聽說目前有一種藥可以幫助受到核子輻射的病人快速解脫,而不受苦,他跟醫生要這種藥,說要為自己的孩子安排。弗萊切說,他知道這些藥已經到了,但是現在不能給,要等時候到了才能發出。他很失望,他還問受到核子輻射後的情況,弗萊切都給他解說了。
不過彼得不死心,他之後到軍官俱樂部,見到另一個醫生,這一次他再請求,說自己這一次出任務少則四個月,必須要為妻子跟女兒做好安排。這一次醫生給他開了藥方。他回去後,瑪麗還在期望買一個電動剪草機,他不想打破妻子的興致,但是明天就要開船了,他只有將藥丸交給妻子。他說這次出海,會遇到水雷,及有輻射的水域,不知前途如何,他要瑪麗有準備,還教導她如何使用。瑪麗哭著說她不可能殺死自己的女兒。還痛罵他要自己自殺及殺死女兒。彼得安慰了她許久。(下:彼得盡量安慰妻子。)
這晚上,陶爾斯也跟莫拉道別,送她到火車站。莫拉說雖然失望他不接受自己,但是很高興他一度將自己當作他的妻子,(叫錯了名字)。她說這樣她已經很滿意。陶爾斯聽了,追上前去說,他其實很喜歡她,只是過去已經計畫跟妻子終老的,經歷這樣的事他無法適應。莫拉說她諒解。
回到小鎮,莫拉又去找朱利安,見到朱利安正在車房整修一輛舊的法拉利Ferrari,他說準備修好了,參加下一次的賽車。莫拉跟他提起,以前年輕時走了一個情人再換一個,絲毫不難過。現在見到陶爾斯的堅持,換了過去她會不計一切的爭取,但現在感到時日無多,她不會爭取。最後她說今晚不想一個人在家,希望跟他在一起,但是朱利安說,他們的船明早六點鐘出發,他也要準備離去了。他說:陶爾斯沒有跟你解釋,是因為他也要一早出發。(下:莫拉去找朱利安訴心事。)
第二天一早Sawfish 終於出發了。他們盡量往北走,在船上每個人都好像頭上一片黑雲。一次彼得對朱利安說,他無法想像要妻子自己服毒藥,再讓女兒也服毒。他說羨慕朱利安的沒有牽掛。沒想到朱利安反而說:你不知道你多幸運,你有家人要煩惱。在這時刻擔心家人安危,不像我,一生都是一個人,到這時候希望關心人,被人關心都做不到。我跟莫拉都是這樣,要改變已經太遲。說實話,我才羨慕你。過了一天,彼得去跟朱利安道謝,說他想通了他說的話。
不久他們到了第一個目的地,阿拉斯加的Point Barrow。朱利安測量了當地的輻射,發現與太平洋中部地區的相近。這表示,早先估計澳洲可以逃離這一次厄運的機會,不再存在。
之後他們往回頭走,不久到了舊金山。不僅朱利安測試到當地的輻射度數相當高,進了港口之後更由潛望鏡見到舊金山市區內杳無人煙,街上一個人跡都沒有。他們輪流看潛望鏡。其中一個船員Yeoman Swain 是舊金山當地人,就讓他也來看。他看過之後也相信,這裡沒有一個人生還。之後他不聽勸告,說要游泳上岸。他說死也要死在家裡。陶爾斯問朱利安,他如果上岸可以維持幾天,朱利安說三四天,身體特好的人最多可以維持一星期。如果他吃了岸上的東西,就會更快。
陶爾斯決定今晚不開船,等著看他明早是否會回來。第二天一早,他們由潛望鏡見到Swain 在岸邊釣魚。他們透過擴音機對話,Swain 說城裡的人死光了。陶爾斯警告他會很痛苦,他說他在藥店取到了所需的藥物,因為兩百間藥店隨他挑選。還拿了啤酒。叫他們不要擔心,於是他們離去了。
之後他們到加州南面的聖地牙哥,去調查那神秘的摩斯密碼是怎麼一回事。到了聖地牙哥,陶爾斯派尉官Sunderstrom 山德史東到岸上去探查。他穿了全身絕緣的服裝,帶了面罩,揹著兩桶氧氣上岸。陶爾斯囑咐他必須在一小時內回到船上,不能取回任何岸上的東西。他會每15分鐘鳴笛一次提醒他時間。山德史東到了岸上,立即去到發電報的辦公室,巡視了一番,終於見到電報機上面因為窗簾的一條繩子勾到了發報機,而這繩子又勾到一個可樂瓶子,風一吹就碰到密碼機,所以不斷發出密碼。這個疑團解決了。不過見到岸上沒有一個人生還,還是難免唏噓。(下:陶爾斯吩咐Sunderstrom 到岸上注意事項。右圖:山德史東上岸後,見到原來是一個汽水瓶在發電碼。)
之後他們開始回航,途中又談到這一次核子戰爭如何開始的,大家都說不出所以然,有人說是愛因斯坦的錯,也有人說是「有人以為有了阻止戰爭的武器,就不會發生戰爭。結果每一個人都要有這武器,最後戰爭就爆發了。」朱利安最後承認:「我幫助建造這武器,我有罪,上帝幫助我,誰想到一個蠢人會去按那個鈕。」
回到澳洲,陶爾斯見到岸上迎接他的莫拉,兩人熱情擁抱,終於認可了雙方的感情。瑪麗在家哩,從鏡子見到回家的丈夫,兩人擁抱喜極而泣。而朱利安就立即回到他的車房,繼續完成他的賽車。
陶爾斯跟莫拉決定盡情享受人生。意外發現政府提前開放釣魚,陶爾斯高興地參加了當地的一次野外活動,集體釣魚及露營,大火不停的高唱澳洲民謠Waltzing Matilda,開心地玩了幾天。不過當他們回來,卻接到布萊迪的召見,告訴他因為他成為目前美國生還的海軍最高官階的軍官,於是他被擢升為海軍上將。不過他無法為此開心。
另一邊,朱利安決定買一輛新車參加當地舉行的全國賽車。莫拉聽說了覺得危險,勸他重新考慮。但是朱利安說,他也考慮到這種快速的死法好處與壞處,言下之意,並非壞事。賽車那天,莫拉跟陶爾斯在現場觀看,他們眼見好幾輛車翻覆,有的起火,有的墬下車道旁的山崖。最後多數賽車手死了,不知道有多少是有意的。莫拉不敢看,但是賽車中的朱利安看了頭都不回。最後他贏了冠軍。
沒有幾天,當地醫生Dr. King 通知陶爾斯,開始有人出現症狀了。他去看了那名病人,醫生說是沒有方法治的。同時測量到空氣中的輻射度數越來越高。之後病人越來越多,政府在市區舉行祈禱大會。並且開始發放先前說過的自殺藥物給大家,每一家都可以去領。部分人開始瘋狂派對,喝酒。有的內心還在希望,最壞的可以避免。
朱利安決定在未得病前,在車房中開了汽車引擎,用廢氣自殺了。這時在Sawfish 船上,美國海軍中有人決定要死不如回去死。陶爾斯要大家投票決定,他們說已經投過票了,都這樣決定。於是他決定跟他們一起回去。在彼得家裡,他拿著藥盒,跟瑪麗吃最後一餐飯。他們在床上回顧過去第一次見面,第一次約會,想起很多甜蜜的回憶,兩人度過愉快的短短時光。之後瑪麗說:「上帝原諒我們,我們要喝茶了。」將藥丸吞下。
莫拉接到陶爾斯的電話,開車到碼頭去送他。他們在船上一起喝酒,之後莫拉在岸上目送Sawfish 離開。
製作與卡司:
這電影開頭有一段字幕,多謝澳洲皇家海軍的支持,特別是兩艘軍艦:澳洲航空母艦H.M.A.S. Melbourne,以及英國潛艇H.M.S. Andrew 上的軍官及水手們。據報導,當時美國國防部完全拒絕參與幫忙,甚至拒絕他們接近美國的核子潛艇,後來是使用英國潛水艇HMS Andrew 權充片中的Sawfish潛艇。
這電影完全不好看,說實話也不合理。世界上有一大半人死了,但是從幾個角色身上看不出那種驚恐。男主角那樣快就談戀愛了。見到甲板上的人談笑風生,見到女人時還猛吹口哨。這些人在美國的親人應當是全部都死了。只有從一些台詞中感受到是有核子大毀滅這件事。難以置信。
後來見到電影跟原著的對比,才知道電影的缺點完全是Stanley Kramer 克蘭瑪一個人的,原著中沒有這些缺點。據說原作者Nevil Shute 修特因為覺察他的小說被改得太多,後來退出製作,也不予協助。幾個最大的不同,原著中男主角忠於自己的妻子及家人,根本沒有在澳洲發生戀情。(我以前說過很多次,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必須在電影中加上一個美麗的女主角,以幫助賣座。而且增加女主角之後,又必須給她很多戲分,以免浪費,所以又必須讓他們談戀愛。完全不顧劇情的合理性。)
其次,原著中說到第三次大戰爆發,才造成核子戰爭。戰爭原因是阿爾巴尼亞進攻義大利,之後埃及使用俄羅斯造的戰機運載核子彈頭轟炸美國及英國,才造成美國及北約組織反擊,造成北半球核子輻射。但是在電影中,完全沒有提核子戰爭的發生,只是說有一艘核子潛艇幸免於難之後,前往澳洲。這樣當然讓觀眾摸不著頭腦。
這些改變很顯然是克蘭瑪個人的政治立場,他在片中所有的有關核子戰爭的討論,都集中在:是大國核子競賽的錯誤,科學家助紂為虐,甚至歸咎愛因斯坦。片中只有一個船員說了一句話,說「不是美國發動這次戰爭」是跟原著符合,但是另一個人立即反駁他說:「可以有人及時阻止戰爭發生」,最後的結論是:沒有人知道戰爭怎麼發生的,拒絕為美國及北約澄清責任。這不是巧合,事後克蘭瑪選擇首映地點時,除了洛杉磯,紐約,倫敦,羅馬,及澳洲墨爾本之外,將莫斯科也列入其中,男主角葛雷葛萊畢克夫婦還特地飛到莫斯科去出席當地的首映禮,據報導衣香鬢影,一千多人出席,包括美國大使(民主黨籍) ,若不是影片內容讓俄羅斯滿意,會這樣盛大?然而事後俄羅斯根本禁映這部片子,禁止老百姓看。這些都不是巧合,畢克是忠貞民主黨,克蘭瑪也都是拍攝反美的片子。難怪美國軍方拒絕合作。
此外原著中,核子戰爭發生已經兩年,所以倖存的人對於家人去世已經有相當的適應及接受。而世界上僅有南半球一些角落有生還者,包括南非開普敦等地,那樣的解釋要合理得多。還有電影中沒有在舊金山或是聖地牙哥見到一具屍體,這也很不合理。即使人都死在家中或是醫院,也不可能街上一個人都不見。在原著中,那位上岸調查的 Sunderstrom 就在發電廠中見到幾具屍體。這些都比較合理。
原著中,莫拉跟科學家是堂兄妹關係,但是在電影中,莫拉不僅跟艦長戀愛,跟科學家也是前任戀人的關係。證明好萊塢總是喜歡過分煽情。
艾娃嘉娜拍這片子時只是36 歲,卻已經很顯蒼老。她19 歲就進米高梅,但混了八年才獲得機會飾演像樣的角色,所以中間有機會演出大片的機會只有幾年時間,加上她菸酒不停,年輕時過於享樂,所以蒼老得很快。在這片子中眼袋非常明顯。她的「沒有明天」的生活態度,給她贏得「好萊塢吉卜賽女郎」的綽號。不過因為先天性紅斑狼瘡,加上菸酒影響,也讓她64 歲時中風,之後半身不遂,在 67 歲時去世。
這一年60 歲的弗雷亞士坦是在克蘭瑪妻子的推薦下,獲得這角色。他全力以赴演出這個酗酒的科學家,甚至自費從美國運來Bourbon (美國威士忌),讓自己真的看來是喝醉了。他對於澳洲的氣候跟環境不僅沒有怨言,還盡情享受當地生活。結果他在這片子的演出獲得金球獎最佳男配角提名。(但是輸給了當年 賓漢Ben Hur (賓虛傳) 中的Stephen Boyd。)
這電影全部是在澳洲取景,所以地理上很有真實感,每一個景都真實,不怕穿幫。不過澳洲天氣熱,而且多蚊蟲,據葛雷葛萊畢克說,蒼蠅蚊蟲多到整個天都是黑色的。愛好都市生活的艾娃嘉娜更是受不了。她當時說了一句話:「我們在這裡拍世界末日的電影,這地方真是再適合不過。」這樣的話被媒體刊登之後,很引起當地人不滿。(下圖:拍片時,影星休息時都坐在長長的草地上,可見生活舒適度不能與美國相比。)
此外當時在澳洲也沒有現成的片場,所有設備都要重新開始,一片磚,一片瓦的建造。今天這情況當然不同了。澳洲不僅出了許多大明星,從早期的埃洛弗林Errol Flynn,到後期及近期的:洛泰勒Rod Taylor,Mel Gibson 梅爾吉布森,Hugh Jackson,Russell Crowe,Nicole Kidman,Cate Blanchet 等。之後澳洲也發展了電影業,偶爾也拍出好的電影。
很多人熟悉的澳洲民歌Waltzing Matilda 在這片中不斷地出現在配樂中,事實上這齣電影的配樂幾乎只是這一首歌。但因為這首歌非常好聽,感覺是百聽不厭。而且因為融入的技巧非常好,所以這電影的配樂還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的提名,(不過也是輸給了賓漢Ben Hur 。)
這部片子花了290 萬元預算拍攝,結果虧本70萬元。不過後來的自由派影評人都極力吹捧,拉拔其歷史地位。
主要演員表:
葛里葛萊畢克Gregory Peck 飾美國潛艇艦長陶爾斯Dwight Lionel Towers
艾娃嘉娜Ava Gardner 飾澳洲女子莫拉Moira Davidson
弗雷亞士坦Fred Astaire 飾科學家朱利安Julian Osborn
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飾澳洲海軍尉官彼得Lt. Peter Holmes
唐娜安德生Donna Anderson 飾瑪麗Mary Holmes
約翰泰特 John Tate 飾澳洲上將布萊迪Admiral Bridie
哈普麥奎爾Harp McGuire 飾聖地牙哥上岸勘查的軍官Lt. Sunderstrom
Lola Brooks 飾布萊迪上將的女秘書Lt. Hosgood
Ken Wayne飾Lt. Benson
Guy Doleman飾Lt. Commander Farrel
Richard Meikle 飾Davis
John Meillon 飾在舊金山上岸的船員Yeoman Swain / Ralph Swain
Joe McCormick 飾得病的澳洲人Ackerman
Lou Vernon 飾莫拉的父親Bill Davidson
Kevin Bewnnan 飾輻射專科醫生Dr. King
Keith Eden 飾醫生Dr. Flet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