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介紹

電影 Primary Colors 風起雲湧
電影 Bee Movie 蜜蜂總動員
電影 Pleasantville - 批判五十年代
電影 由 J. Edgar 談胡佛的一生
電影 Titanic 鐵達尼號 (泰坦尼克號)
電影 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雙虎屠龍
電影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電影 Miracle on 34th Street / 34街的奇蹟
電影 Imitation of Life 春風秋雨
電影 Pinky 萍姬淚

電影 A Walk in the Sun 白晝進攻

2022-09-13 21:42:47

這是20世紀福斯公司在1945年推出的黑白戰爭片,也是 Lewis Milestone 導演的戰爭片。他在1930年導演的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西線無戰事 就是一部反戰片子,這部片子也有相當的反戰意味。此外這部電影的打仗場面非常少,反而是一部以對白為主(取勝)的電影。劇本改編自美國作家,詩人及編劇 Harry Brown 在前一年才在 Liberty Magazine 連載的同名小說。他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的還有Sands of Iwo Jima (1949),El Dorado (1966),都是約翰韋恩主演,以及1952年的Eight Iron Men。雖然他以戰爭小說著名,但因為他本身是詩人,所以小說及劇本中的對白都很精緻。

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丹納安祖斯 Dana Andrews,其他演員還有:李察康提 Richard Conte,George Tyne,約翰愛爾蘭 John Ireland,洛伊布里吉Lloyd Bridges,Sterling Holloway,Norman Lloyd,Herbert Rudley,Richard Benedict等等,他們飾演士兵都有很多戲。影星 Burgess Meredith做旁白。

這電影因為文化、藝術及歷史意義,已在2016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

劇情:

電影背景是1943年,53名屬於德克薩斯分隊的美國陸軍,在這天的黎明前登陸義大利Salerno附近的一個海灘,為盟軍在此登陸做準備。小艇還未登陸,敵方的砲彈轟炸聲不停,他們在黑暗中等待時機登陸。

這支隊伍有一個上等兵溫狄Windy Craven 經常在腦子裡寫信給家人。他寫信的對象是姐姐Frances。他說,先在腦子裡想好,等有機會寫信時再寫下來就容易得多。他此時的信是這樣寫的:我在一艘大船上的甲板休息,順便給你寫信。岸上的土人明顯已經發現我們,要過來歡迎我們,煙花,音樂,等等。我們自己的樂隊也在準備。哈哈。

事實是,他們的小艇遭到嚴厲攻擊,領頭的蘭德中尉Lieutenant Rand因為起立瞭望面部被炸彈碎片炸傷,嚴重受傷。之後的任務就由Sergeant Pete Halverson士官長哈維森接替。他下令另一位士官長Eddie Porter波特率領其他人登陸海灘,他自己尋找失落的指揮官,查證此次任務細節。

這隊伍的救護員麥克威廉下士McWilliams也留下來照顧受傷的蘭德。其他人先行上岸。這支隊伍的任務是,到六英里以外的一處農莊等待,同時炸毀附近一座橋樑。

片頭音樂及歌聲響起,唱的是:只是一次短程步行,在溫暖的義大利太陽下,不過不是容易的事。詩人筆下的那場戰役,做成兒童的童謠。讓他們唱那首部隊的歌聲,讓他們歌頌自己的事蹟,他們如何橫跨海洋到晴天的義大利,在陽光下做了一次小小的步行。

波特等人上岸後,首先挖了壕溝藏身。(旁白:這時的沙灘突然間像死亡一樣的靜止,靜默不是好現象,敵人在50英里以外?或是只在附近等待?如果再有機關槍,他們可以知道怎麼應付,但是沒有人可以應付完全的真空。)

等待哈維森的時間,不斷地遭受敵方飛機的轟炸。他們等了許久,大家都在問,如果哈維森一直都不出現,他們該怎麼做?他們在壕溝中一直等到日出,波特就決定率領大家到不遠處的叢林躲避轟炸。

另一名士官長泰恩Staff Sergeant Bill Tyne 認為總要留下來一個人等候哈維森,並志願留下。他等了一陣,麥克威廉到來了,他帶來不好消息,說蘭德死了,哈維森也死了。他帶來了蘭德的背包。他們在沙灘上,聽到炸彈在身前身後爆炸,不知道前後哪裡有敵人,麥克威廉說這樣的「不明朗」難以忍受,就建議自己爬到小丘上去看情況,還拿走了泰恩的望遠鏡。他爬上去不久,說見到有飛機,正要站起來跑回來時,被飛機炸死了。泰恩上前去見他已經無救,就自己離去了,忘了取回望遠鏡。(下:泰恩/左,跟救護員麥克威廉斯在壕溝中焦慮地望著前面。)

 

 

 

 

 

 

 

 

他到了樹林裡跟波特他們會合,報告了蘭德跟哈文森的死訊,但也獲知他們之中也有一個人死了,兩個人受傷,其中官階最高的士官長赫斯金Hoskins膝部受傷,不能走動,所以繼續由波特領導任務。這時他們拿出蘭德背包中的地圖,知道了橋樑及農莊的位置。波特就將大家分配成三個小組,重新出發,目的地是農莊,跟那座橋樑。赫斯金跟另一名傷兵喬治Georgio都因為傷勢必須留下。但喬治堅持跟他們走,泰恩就勸他到沙灘去,因為盟軍就快來到,留在哪裡可以最快得到醫治。另一個士兵將自己寫給妻子的信交給赫斯金,要他幫自己代寄,他答應了。

他們臨走前,赫斯金對泰恩說,波特有可能在壓力下崩潰,因為他見過一次。如果真是這樣,他就必須負起後面的責任。

這將近五十名士兵雖然同屬德克薩斯分隊,但分別來自十多個州,有都市人也有鄉下人。有農人,商人,也有職業軍人。這一次的任務讓他們有很多時間在一起:在壕溝中躲避炸彈,一起行軍,一起等候天明,這些時間彼此增加了解,也加強互相依賴心理。有些士兵特別不耐寂寞,口若懸河,其他人也必須搭腔,加上死亡的陰影一直存在,就形成了不停地一連串好似無意義的對話:

你知道我們在哪裡?在義大利。你怎麼知道,這裡有路標嗎?因為我們在義大利登陸。誰告訴你這裡是義大利?別人說的話你都全部相信?那你說我們在哪裡?在法國。

一個士兵說「好冷」,另一個說「好有深度的話」。那士兵不理他,繼續說:不管白天多暖和,我跟女友玩牌一整天,到了凌晨時總是最冷。我凍得腳都僵了,牙齒打顫。一個人說:能夠生火就好。他說也不會管用。那第二個人再說一次:真是好有深度的話。

你打完仗要做甚麼?不知道,也許加入黑幫。你從軍之前做甚麼?我說過幾百次了,在殯儀館做化妝師。你喜歡嗎?每天回去手掌會有味道。薪水好嗎?等於謀殺。為什麼不做墓地登記?我不識字。

一個士兵說:一個人的手永遠都不可能乾淨,即使沒碰過東西,都是髒的。一種特別的髒,可以叫做GI dirt士兵的泥土。我打賭犯罪學專家可以把我們手指甲的土放到顯微鏡,立刻說這是士兵土。這些永遠是一樣的顏色,不管他們在哪一個國家打仗。

一個二等兵Rivera 問另一個二等兵Friedman:你露營過嗎?你問過一百次了,每次進到樹林你就問我這問題。我沒有露過營,我是城裡人。我也是城裡人,但是我們會坐火車。(來了另一個人),你在樹林裡woods露過營嗎?什麼是樹林?你沒享受過生活,除非你在樹林裡生營火,煮過東西。等你回去後去露營,告訴他們是我送你去的。告訴誰?…(下:Rivera 跟 Friedman 總是一唱一和,但是頂嘴的時候多。Rivera 也總是跟 Friedman 要香菸抽。)

 

 

 

 

 

 

 

 

一個的口頭禪是You kill me,他聽不順耳的時候就說這句話。還有那個下士阿契Archimbeau,他預言1958年會在西藏有一場戰爭,大家都要參加。另外一個義大利裔的下等兵Rivera口頭禪是Nobody dies。一半是安慰大家,一半也帶有諷刺意味。

這些對話都跟著他們的步伐,都有節拍,好像只是為了讓步伐不太單調,也好像為了給自己壓驚。

……

他們每走幾十步,就會遇到敵人飛機的轟炸,要緊急躲避。這一次又有一個死了,一個受傷。不久見到盟軍飛機出現,跟德國軍機在空中互相攻擊,一架德國軍機墬毀。

走了不久,波特說他頭痛,還對泰恩說,他懷疑這次的任務是否有意義。泰恩趁機建議他,叫大家沿著溝渠走,不要走在小路上,目標太大。他知道要開始「照顧」波特了。這時前面的探子見到有兩個人從遠處出現,立即通知波特,他們嚴陣以待,不過後來發現他們是當地義大利人。但是因為Georgio受傷沒有跟著來,就找了另外一個會說義大利語的下士Tranella來翻譯。那兩人是義大利士兵,要向他們投降。他們說附近來了德國士兵,但是人數及裝備他們都說不清楚,只說他們跟他們打了一仗,才逃出來,這讓Tranella認為他是同志。泰恩跟波特等人就不相信。他們也幫忙看那地圖,說農莊就在附近,至於橋樑也說不清楚甚麼材料做的。所以波特禁止他們跟在後面。他們最後要香菸,要食物,就分給了他們一點。

之後不久又見到幾個美軍騎一輛電單車及駕駛一輛吉普車經過,他們非常高興,叫住他們。對方說他們是敵後偵查隊,聽到他們的任務,說可以先上前去農莊看環境,之後回頭告訴他們情況,這已經讓他們興奮了。

因為這時距農莊只有一英里多路,他們估計那電單車十幾分鐘後就應當回來,不過經過好久,那人都沒有回來,波特開始灰心,擔心他們出了意外。他在一處不該停的地方吹口哨,叫大家休息。泰恩覺得奇怪,為了鎮定軍心,他下令五個士兵先行,探查前面是否有德國坦克,如果有就回來通知大家。波特見狀多謝他。泰恩說我知道這是你要做的,只是還沒想到。

之後波特自己到一棵樹下坐下來。其他士兵也見到他好像在發抖。波特叫來泰恩,說自己撐不下去了,叫他接替自己的任務,之後他完全崩潰了,趴在地上開始哭泣。(下:波特趴在地上開始哭泣。泰恩/戴帽子者,要開始接班了。他旁邊是二等兵Rivera,右邊是二等兵阿契。)

 

 

 

 

 

 

 

 

就在這時他們聽到汽車聲音,前面的探子大聲叫喊是德國裝甲車。泰恩聽說立即叫大家避開,等到這裝甲車開過,沒見到他們,避過一劫。之後他們繼續聽到車輛聲音,泰恩他們手上只有手榴彈跟機關槍,就叫大家等對方中甲車開到面前時,聽他的訊號才用手榴彈及機關槍,結果摧毀了那輛德國軍車。但因此擔心引起對方注意,要盡快離開此地,繼續前進。

這時他剛剛派到前面的六名士兵中的三人回來,說他們炸毀了兩輛德國坦克,一輛裝甲車。不過就有三名士兵喪生,而且他們用光了所有的反坦克彈藥。

泰恩叫一名士兵守著波特,自己帶領其他人繼續前進。最後終於見到了那個農莊,他們不知道裡面是否有人,是否是德軍,加上他的望遠鏡也忘了從麥克威廉身上取下,所以小心翼翼地前進。他們爬行不遠,就遇到農莊裡面的德軍的射擊,又死了兩人。他們緊急撤退,泰恩非常洩氣,當他跟另一個士官長Ward討論如何應變時,那個一向冷靜的士兵溫狄Windy 建議,他們可以沿著河流先去炸那座橋,這樣可以不用驚動屋子裡的人。其他人則在農莊旁邊等到炸橋之後,一起攻擊那農莊。泰恩認為可行,派了Ward跟溫狄分別帶領兩組人前去執行炸橋任務,一前一後確保成功。另外他自己帶領其他人在農莊旁邊守候,假裝要攻擊農莊,以轉移對方注意。(下:波特無法執行任務,士官長Ward/右,成為泰恩的好幫手。)

 

 

 

 

 

 

 

 

 

因為橋上有德軍守候,炸橋任務也不容易。溫狄跟隊員涉水偷偷前任。他在腦子裡寫信的習慣又開始了。這次他是寫給剛剛被德軍炸死的士兵Tinker下士的母親。因為他是在爬牆時被擊斃的,溫狄這樣寫:「我躺在義大利的一座圍牆上,雖然不舒服,但是沒有選擇。如果你來歐洲來看我,我會永遠在這裡。」之後他感到河裡的水好冷,之後聽到口哨聲,知道裡應外合的時間。他跟Ward都成功將橋炸毀,之後到農莊去跟泰恩的部隊會和,集體爬向農莊。前面一段用爬的,以免引起對方注意,泰恩爬行經過同勞Rankin的屍體,手裡還緊緊握住自己的步槍,他腦子裡響起了nobody dies (沒有人死) 的話。他的眼睛因為燦爛的陽光看不清楚前面,腦子裡問自己:一個人這樣爬環繞世界一周,要多少時間?一百年,一千年?他們不知道農莊中有多少人,但知道對方有機關槍,還是以血肉之軀衝向農莊。一方面攻擊窗口的敵軍,一方面拋擲手榴彈。最後對方寡不及眾,全部殲滅。但他們自己也死了不少,橫屍在農莊外的地上。

他們終於攻進農莊,總共炸橋及進攻時間才15分鐘。溫狄在腦子裡跟姊姊Frances繼續寫信:我們剛剛炸了一座橋,攻破一個農莊,任務完成,好像很容易,太容易了,才用了15分鐘。

這時歌聲響起:只是一次短程步行,在溫暖的義大利太陽下,不過不是容易的事。在陽光下做了一次小小的步行。那是他們從史大林格勒出來時同樣的道路,也是家鄉林肯公路,不管在哪裡,為了爭取自由戰爭的道路。

製作與卡司:

這電影雖然是戰爭片,卻像是一篇長篇散文,一首長的詩歌,或是一曲長的民謠。因為不時有歌聲出現,有感人的散文一樣的旁白。事實上,擔任旁白的 Burgess Meredith 是最先到處爭取要將Harry Brown這篇小說搬上銀幕的。這部電影跟1949年的一部 Battleground 戰場 非常相似,那部片子也是以士兵間的對話取勝,真正戰爭場面不多。不過很多地方透露出喜劇的幽默。

雖然這電影被認為是反戰片子,片中也有不少士兵死傷,但是與真實的戰爭還是相去甚遠。比如說,片中只見到他們吃過一次東西,是一名士兵開了一個罐頭,跟另一個士兵一起吃。照理說一整天(加上前一個晚上)的行軍,至少也有兩三次的飲食時間。此外如廁一類的大小事,在電影中都不存在。所以有人批評美國的戰爭片,還是將戰爭美化了,浪漫化了。

倒是士兵抽菸的畫面不斷。士兵見面第一個動作就是要香菸。第一支剛抽完就點第二支菸。在影片中永遠抽菸的男主角 Dana Andrews 在這片中有一個鏡頭,第一支菸還在嘴哩,就拿出第二支煙接著點燃。他們將受傷士兵留在原地時,也是留給他們一包菸。那兩個義大利士兵的要求也是香菸。甚至很少見到他們喝水,但是香菸一定要抽。不禁懷疑,他們究竟帶了多少香菸,抽不完的。

這電影被批評是「反戰」的因素是,除了幽默對白之外,還描述了戰爭的殘酷。例如士官長波特中途崩潰,倒地哭了,這是很多戰爭片不會觸及的題材,表示士兵不全是勇敢的,他們隨時會崩潰。此外這一個隊伍的士兵很多對話都觸及死亡,或是暗示死亡。象徵死亡的陰影每一分鐘都在腦海。

這電影拍攝期間獲得美國軍方充分合作,所以在1945年一月當片子拍完後,先放映給當時負責這次登陸的陸軍總部看,他們看過後表示滿意,但是建議做了兩項修改。一是要他們解釋,最後攻擊農莊時,為什麼不使用一種手提的火箭砲 bazooka,因為當時美國陸軍充分供應這種武器。所以後來他們加了一段,就是那回來的三名士兵說他們用光了手中的 bazooka,使他們後來沒有對付坦克的武器。另一個地方是要他們在一開始解釋這次行動的任務,否則好像他們一組人在義大利無目的的漫遊,後來才在前面加了一段,說他們曾經接受簡報。(通常這一類任務都是上面一兩個人知道,下面的士兵未必知道。但是要讓觀眾知道。) 其實有一段我還是不懂,為什麼哈維森要留在小艇等候一位captain,要證實他們的任務。據說他們後來加了一個演員 Carl O’Bryan 做這位 captain,補拍了這一段,但最後還是刪除,沒有用到。所以這一部分很含糊。

電影拍攝期間,二戰還未結束,所以美國的物資還是緊張,片中很多德軍的軍車,也是美國軍車改裝,不是真正德國的軍車。

這電影的劇本非常忠於原著,原作者 Harry Brown 也被導演 Lewis Milestone 推薦加入編劇,之後他就留在好萊塢成為非常成功的編劇,參與編劇的電影包括:Arch of Triumph 凱旋門(1948),A Place in the Sun 郎心如鐵 (1951),Ocean’s 11 十一羅漢 (1960)等,還不包括他自己寫的小說在內。

 

 

 

 

這時36歲的男主角丹納安組斯 (左圖) 拍了很多戰爭片,其中與導演Lewis Milestone合作的就有(1943) 及The Purple Heart (1944)。安祖斯拍這電影時剛剛因為前一年的 Laura 羅娜秘史 走紅,他的走紅算是遲的,因為他花了十年時間學習音樂(聲樂),原來的志願是做職業歌劇明星,29歲時才被好萊塢的星探發現。之後他完全放棄歌唱,非常可惜,因為完全沒有他歌唱的錄音或是錄影存在。他在拍攝唯一的歌唱片 State Fair (1945) 時,也堅決由幕後代唱。相信他是不希望被定型,走上歌唱明星的道路,所以特意掩飾自己會唱歌。他還說,很多歌星需要這工作,不想搶人家的飯碗。

導演 Milestone 特別請了作曲家 Millard Lampell 跟填詞人 Earl Robinson 為這電影作了一首主題曲,在電影中穿插,演唱者是 Kenneth Spencer,給電影增添很多氣氛。可以說是開風氣之先,後來的 日正當中High Noon (1952) 也是有一首類似的歌曲在影片中穿插出現。

這電影有相當多的男演員飾演士兵,其中很多都是演技派:Richard Conte,George Tyne,約翰愛爾蘭 John Ireland,洛伊布里吉 Lloyd Bridges,Sterling Holloway,Norman Lloyd等,而且沒有一個女演員。推出後影評相當好,被國家影評局National Board of Review評選為當年十大最佳影片,並拿來跟1930年的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西線無戰事 相比,作為戰爭片的典範。這片子在1950年被重新發行,改名為 Salerno Beachhead。

主要演員表:

丹納安祖斯Dana Andrews 飾上士士官長泰恩Staff Sgt. Bill Tyne

李察康堤Richard Conte 飾二等兵Pvt. Rivera

喬治泰恩George Tyne 飾二等兵Pvt. Jake Friedman

約翰愛爾蘭John Ireland 飾上等兵溫狄PFC Windy Craven

洛伊布里吉Lloyd Bridges 飾上士士官長Staff Sgt. Ward

史特靈荷洛威Sterling Holloway 飾二等兵救護員麥克威廉Pvt. McWilliams

諾曼洛伊Norman Lloyd 飾二等兵阿契Pvt. Archimbeau

Herbert Rudley 飾士官長波特Staff Sgt. Eddie Porter

Richard Benedict 飾會說義大利文的二等兵Pvt. Tranella

Huntz Cardwell 飾受傷的士官長霍金斯Sgt. Hoskins

George Offerman Jr. 飾二等兵Pvt. Tinker

Steve Brodie 飾二等兵Pvt. Judson

Matt Willis飾士官長哈維森Plt. Sgt. Pete Halverson

Chris Drake 飾二等兵Pvt. Rankin

Alvin Hammer 飾二等兵Pvt. Johnson

Victor Culter 飾二等兵Pvt. Cousins

Jay Norris 飾二等兵Pvt James

John Kellogg 飾二等兵Pvt Riddle

Danny Desmond 飾二等兵Pvt Trasker

Robert Horton 飾二等兵Pvt Jack

 

Click: 1640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