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環球國際公司 Universal International 在1949 年推出的一部黑白片,內容是有關二戰後猶太難民逃回巴勒斯坦建國時期的一段經歷。當時因為猶太人在歐洲普遍遭到迫害,聯合國大會就在1947年底通過協議,將巴勒斯坦分割,分別給巴勒斯坦人及猶太人立國,並在1948年五月前結束英國對巴勒斯坦的統治。影片中就說,很多歐洲的猶太難民,多數是集中營的倖存者,這時紛紛回到巴勒斯坦。但是一方面受到阿拉伯人的反對,以及仍然駐守的英國軍隊的阻擋(說時間未到),造成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這部片子的主角是丹納安祖斯 Dana Andrews,其他演員有:瑞典籍的 Marta Toren,Stephen McNally,以及新人謝夫陳德勒 Jeff Chandler。據說最初男主角是 Stephen McNally,但是因為第二男主角生病退出,他被降級做配角,才從製片人Samuel Goldwyn 那裏借了 Dana Andrews 過來,讓電影升了一級。
很多人將這部片子跟1960年的 Exodus 出埃及記 相比較。那部片子說的也是這一段時期,歐洲集中營倖存的猶太人在回到巴勒斯坦時,遭遇的阻擋,無路可去的痛楚。因為那一部片子的演員陣容比較強,又是彩色大銀幕,所以比這部片子更為人知。然而事實上這一部片子在很多地方更為感人,劇本也相當札實,曲折的劇情全部都合邏輯,而且每一分鐘都拴住人心。
這部片子的導演是George Sherman,他多數導演B級西部片。這電影也是低成本製作,但是奇怪的是,電影是在英國製作,還得到英國軍方合作及協助,甚至提供了很多資料,但是後來內容變成極端反英。片中唯一的反派角色是駐守當地的英國軍隊。後來影片推出後遭到英國民間極大的抗議,很多地方無法推出。
劇情:
電影背景是1947年十二月,一艘美國商船停在巴勒斯坦海岸外。這商船的船長是美國人麥克狄倫Mike Dillon,他同意從義大利攜帶一批猶太難民,將他們送到巴勒斯坦。負責組織這批猶太難民的是大衛沃格David Vogel。他同意給狄倫每個人頭125元美金,加上額外酬勞一共是八千美金。
狄倫對猶太人的境遇毫無感覺。他是因為在義大利時沒有及時接運到一批肥料,預計要虧損,所以才接了這一筆「生意」。不過這任務不輕鬆,當時這裡還是英軍治理,海岸外一直有英國的巡邏軍艦徘徊。而這些猶太難民被看作是非法移民。一旦被捕都要送回歐洲。
他們停在Khan Yunis海岸外半天,大衛都說不安全,最後狄倫說他無法再等,硬是叫大家乘小船上岸。當他要收錢時,大衛才說他必須上岸才拿得到錢,狄倫很無奈(也很憤怒的) 才帶著一個手下跟著一起上岸。
到了岸上,前來迎接的人群中有一個愛爾蘭人傑瑞Jerry McCarthy。他說原來有好幾百愛爾蘭人義務幫忙猶太人逃難。他們幫著這些難民紛紛坐上三輛準備好的大卡車,開始離去。他們說英軍大約還有兩三小時才會到。這時大衛叫傑瑞交給狄倫八千元。大衛還說他們一向守信用,還問他是否以後可以再合作,狄倫說這樣的經歷一次就夠。他還說:我是美國人,這不是我們的戰爭。
沒想到卡車剛剛開走,英國的巡邏艇已經開到岸邊,他們幾個人還沒上車,狄倫也來不及上小船回去,就急忙躲在一個草叢後面。之後見到巡邏艇上的英軍紛紛下船到了岸上,見到大批足印還很新鮮,就說要上岸尋找。當其中一名軍官走近草叢時,大衛起身制伏他,但是軍官的手槍走火,引來其他人追趕,他們只有趕忙向內陸跑。逃跑時,狄倫的副手被擊中倒下,他們也無法去救。(下:狄倫剛剛從大衛那裏得到八千元,就見到英軍已經上岸追過來。)
他們最後跑向卡車,都上去了,才脫離英軍的掌握。後來英軍的車子遇到地雷,才不再追。
他們到了一個村莊,這裡是猶太難民的聚集地,他們的領袖Kurta柯他在這裡迎接他們。狄倫注意到他衣服上佩戴了一個有一把劍,以及五片葉子的小樹枝的胸章。他後來知道這是猶太地下組織Haganah的象徵。這裡還有一個女子Sabra莎布拉,她是當地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女廣播員。她每天在地下廣播中向英軍廣播幾小時,陳述猶太人的權利,指責英軍的不必要的殘酷。
狄倫一見到柯他,就詢問自己甚麼時候可以回到船上。柯他說,下一班船至少要三天後才會來到。他就指責對方不守信用,將他帶到此地卻不負責送他回去。大衛對大家說,他們在此待一天,之後會到一個更安全的村落。五個月後英軍的任務就結束,到時候就不怕受到騷擾。狄倫見到他們個個荷槍實彈,以為他們都好戰鬥狠,但是大衛說他們只是過去都屬於英國軍隊中的猶太部隊Jewish Brigade。並不是他們愛打仗,只是這時有必要為同鄉找一片立足之地。
這時狄倫見到莎布拉他們的卡車上有無線電,就說他要跟船上通話,要他們將船開到12海浬外的公海上,以免被英軍俘虜。柯他跟大衛都警告他不可以,因為那會暴露他們的位置,讓英軍追蹤到他們。但是他不相信。他等那些人不注意,就上了卡車偷偷使用無線電跟自己的船員通話。他告訴船員將船開出去,然後在公海上等他。雖然他沒有說自己在哪裡,而且他自己也不知道。但是英軍立即知道了他們的所在。當大衛跟柯他發現他偷偷用了無線電,知道事態嚴重,決定立即全部撤離。除了對他叫罵,三輛大卡車全部離去。但是莎布拉臨時去拿零件時沒有趕上車,一個人被留下了。
英軍很快趕到,用擴音器說要檢查每一個人的證件。但他們除了見到一個還未掩埋的屍體之外,只見到莎布拉。莎布拉說她是波蘭出生的猶太女子,是一個大提琴手。但是那幾位英國軍官立即有人聽出來她就是Voice of Israel廣播女子莎布拉。長官本來不信,但是這位軍官褒曼隊長Captain Beaumont當場要莎布拉唸一段新聞稿,之後對比她以前播出的聲帶,長官無法不信她就是莎布拉。於是下令收押。之後褒曼派了一名少尉艾勒頓Lt. Ellerton去追蹤這一批非法難民的下落。(下:褒曼指示莎布拉唸一段稿子。)
柯他他們那邊發現莎布拉不見了,就更埋怨狄倫。他們說莎布拉是英軍的最高目標,懸賞一千英鎊知道她的所在。狄倫現在也知道自己闖禍,擔心他們會處置自己。但是口裡他還是跟大衛爭辯。其實大衛跟莎布拉之間已經有了相當的感情,這時更受不了她被捕的命運,幾乎要對他動手,是柯他阻止了他。這時柯他跟他談條件。他說知道他的下一站是貝魯特,說他們願意事後護送他到貝魯特,因為這一段水路很危險,之後希望他再幫他們運送一批難民過來,同樣付給他那麼多錢。大衛叫柯他不要夢想,因為他不是有心肝的人,不會幫這個忙。柯他就說,他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好的一面。狄倫沒有其他選擇就同意了。
這晚上他們在路邊宿營,兩個穿阿拉伯服裝的人過來給他們送汽油,原來他們是假冒阿拉伯人的猶太人。他們說英軍就在後面,馬上就到。狄倫見到柯他立即將自己的證件丟到營火裡燒了,還有那個襟章。
這時艾勒頓帶的英軍追到了,先是將他們都集合起來,之後艾勒頓在火堆中只找到那個襟章,其他的證件都焚毀了。就把他們都帶走了。
在莎布拉那邊,來了一位少校索瑞爾Major Sorrell宣稱是來接收犯人莎布拉,說要送到耶路撒冷去關押,於是長官將莎布拉交給他。但是莎布拉上了車之後發現他們不是去耶路撒冷。這時索瑞爾才說,他以前是英軍少校,但其實是猶太人,現在只是穿了以前的制服。同一輛軍車上的另一位軍官,以及司機都是同一個部隊的猶太人。那輛軍車是過去偷的,現在派上用場。莎布拉知道了非常高興。不過索瑞爾告訴她,柯他他們都被捕了,唯一逃走的是大衛。莎布拉問他,英軍是否知道哪一個是柯他,他說可能還不知道。
這時他們見到前面好幾輛卡車及軍車開來,莎布拉說其中三輛車是他們的難民車隊。索瑞爾就說要去攔截。他開到艾勒頓的面前,說他要帶走幾個難民,還用手點了:柯他,傑瑞,後來還加上狄倫。但是艾勒頓拒絕。說他沒得到命令不能放人。索瑞爾見他堅持,就說那你跟我回到軍營去看命令。當場將他拖到車上帶走。他們開到猶太人區域內的一個營地,將艾勒頓關起來,明白對他說他現在是人質。
在這裡他們見到大衛。他們討論柯他的命運,因為柯他是地下組織領袖,是英軍一早要捉拿的。他們知道其他猶太人都不會出賣柯他,但是就擔心狄倫。大衛說這是一個沒有心肝的人,他會毫不遲疑地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他。這時他們搜索艾勒頓的皮夾子,見到一張寫著阿拉伯文的卡片。大衛認得上面的字,是一個叫做Ahmed the Great的魔術師的卡片,上面寫今晚十點半的表演節目,但是不知道日子,就去質問艾勒頓。艾勒頓不肯說,只是說了是今晚聖誕夜會在英軍總部舉行晚會。
於是大衛等人就穿了阿拉伯人的服飾,等在軍營外面,當這位魔術師到達時,用槍逼他交出進入軍營的通行證。之後他們混進軍營。說到今晚10:33分將軍營的燈火都切斷,之後行動救出所有難民,包括柯他。
這時幾位英軍都從那枚襟章知道,柯他就混在這難民群中。但不知道是哪一個。他們知道猶太人不會指認他,只有向狄倫下手。他們就去跟狄倫談話,說他的名字Michael Francis Dillon不是猶太人,刺探他怎麼跟這些猶太人連絡上,他甚麼都不說。問他身上(搜出的)八千元怎麼來的,他說是自己的,連自己的船叫甚麼名字都不說。之後英軍改變策略,警告他說如果他甚麼都不說,會以輸送非法移民罪名送他去審訊。到時候他不僅有機會坐牢,船隻還會被沒收,取消他的海運執照等等。另一個選擇是,只要指認出哪一個是柯他,就會無條件釋放他,還還給他八千元。他考慮了一下答應了。英軍對他說,他們現在到難民中間,他只要走到柯他面前停一下,就可以了。這時大衛等人都已經來到附近,從遠處觀望。(下:三位英軍企圖說服狄倫,幫他們指認出柯他。)
於是他們進入被圈起來的難民之中。因為是聖誕夜,士兵都在唱聖誕歌曲。這時領頭的英軍指著在場內的聖誕樹說,因為在沙漠地區,這棵樹得來不易,其實是一顆Judas Tree。他聽了一愣,問:Judas tree?,對方證實。還說出賣耶穌的猶大Judas後來後悔了,在這樹上吊死了。狄倫聽到這裡沒說話。他一路走,那些難民都很緊張。他走過柯他面前,稍微愣了一下,但是沒有停。直到最後,英軍說:你怎麼沒有停?他說:我不知道,也許我改變主意。英國軍官很生氣,說:這些猶太人對你有甚麼關係?你知道你現在的下場?他說:我知道。英軍很生氣,將他也關進去。這時柯他要走向他,但是被另一個人拉住,說:你不能走過去,這也許是陷阱。
沒過多久,是10點33分,突然間全部的燈都被打滅了。關閉難民的鐵絲網也已經被剪破,難民紛紛從破洞逃出去。狄倫待在那裡不知怎辦,這時柯他趕緊過來拉著他一起逃走。逃走時大衛他們還用手榴彈炸了英軍軍營。不過柯他本人也受了槍傷。
他們回到營地,柯他必須留下來療傷。他交代大衛帶著狄倫回到他的船上。他對狄倫說:你信守了你的諾言,我們也會信守我們的諾言。我們會送你安全去貝魯特。
他跟大衛,莎布拉三人乘坐的卡車開到一半沒汽油了,於是將汽車推到山坡下,躲在路邊。這時他們在山坡上見到下面一座寧靜的城市。狄倫問是哪裡,大衛說是伯利恆。他們躲在路邊一個大石後面,當英軍的汽車經過時,褒曼下來檢視地上的新鮮的輪胎印,他也見到伯利恆遠處的燈光。他決定不再追了。口裡對自己說:這裡是我們命運的起始。
當英軍離去後,大衛跟莎布拉難捨難分的道別,說他會回來,之後跟狄倫一起離去。這時狄倫對莎布拉說:我也會回來。
製作與卡司:
這電影感動人的地方很多。猶太人逃避集體屠殺,每一個人都身無外物,回到相信將成為自己的國土時那種感動,紛紛下跪感恩,親吻土地。英軍中的猶太士兵效忠英國之外,更效忠自己的國民,不惜放棄原有的舒適生活跟地位。而這個一開始只認識錢的船長,到最後看不起自己,決心要做有人格的選擇。對大衛跟莎布拉說:我會回來。不管故事是真是假,都讓人感動。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事跟人都存在。就像柯他說的:我相信每一個人內心都有好的一面。
雖然這電影不是大製作,但是劇本相當札實。好多句子都值得回味。這是區別A級片跟B級片的關鍵。讓人感動,而不是例牌對白。
這電影是好萊塢第一部有關猶太難民的故事。雖然二戰有關猶太人遭到迫害的事令人髮指,雖然好萊塢幾間大公司的老闆,導演跟編劇中不乏(一半以上)猶太人,但是有關這一類的真實的猶太人的經歷,卻是第一次被搬上銀幕。電影的故事來源是美國劇作家Robert Buckner。他是在1934年去過巴勒斯坦,當時就先構思了這個故事。開始時只是一個短篇故事,說的是一個無神論者,在當地度過一個聖誕節後成為虔誠信徒。後來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擴充,增加內容,變成長篇小說。這電影最後大家見到伯利恆時的感動,就是整個劇本的重點。Buckner 曾經是華納的最紅編劇,剛剛跳槽到環球,這是他在環球編寫的第二部片子。
前面說過,這部片子一開始就得到英國軍方的支援,提供了很多資料(包括事實,相片及地圖),事後也經過英國電影局批准,但是看過這電影無疑會感覺到這是一部批判英國軍隊的電影。電影完全沒有提及納粹如何屠殺猶太人,也沒有提到當地阿拉伯人如何阻止,對抗猶太人的到來,似乎猶太人唯一的敵人就是英軍。難怪電影推出後英國民眾反對強烈,據說電影推出後,各地電影院前都有示威,其中一間電影院甚至受到炸彈威脅。於是在放映後五日倫敦戲院委員會就趕緊下片。據說美國也有一些城市將影片抽起。也因為如此,在1960年導演奧圖柏明嘉拍攝 Exodus 出埃及記 時,英國方面就採取不合作態度,完全沒有幫忙。不過事後也證明了是一部「反英片」。
說到電影的偏袒,那是事實。要知道當時猶太人受到的阿拉伯人的反對,攻擊肯定大過英國人。但是電影幾乎沒有一個字的著墨。至於英國的反應,除了有若干的「歧視」心態,(過去西方人,甚至部分東方人,歧視猶太人是延續上千年的普遍的事實。)英國人還有一種按著本子辦事的天性。既然這時是由他們控制巴勒斯坦的和平與秩序,他們就一板一眼的執法。受過英國人統治的可能都有這感覺。看過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桂河大橋(1957)這電影的人也會產生同樣感覺。即使當他們是日本的俘虜,也會全心全意幫日本人建橋樑。一絲不苟。這是英國曾經強大的理由,也是英國人讓人感到不近人情的理由。
這整個片子的演員,(連導演及編劇在內),唯一的猶太人是飾演柯他的Jeff Chandler謝夫陳德勒。他在這部片子之前都是飾演跑龍套的小角色,但是因為他在這片子中的表現令公司非常滿意,立即跟他簽了七年的長期合約。下一年就在 Broken Arrow折箭為盟 一片中有吃重的角色,還讓他獲得一生唯一的一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提名。(下:謝夫陳德勒/左,飾演柯他奠定他明星地位。右邊是飾演大衛的 Stephen McNally。)
Stephen McNally很少演主角,他通常都是在西部片演粗曠的大漢,通常都不是好人。例如在 Johnny Belinda 心聲淚影 (1948)中飾演強姦女主角的鎮上歹徒;Winchester ’73 百戰寶槍 (1950)中飾演那個輸了槍擊賽,卻要強搶那把槍的歹徒;所以他在這電影中算是難得的正派角色。其實他形象可以飾演好人,這片子原來還要他擔當主角,可惜失之交臂。
女主角莎布拉原定是由 Ann Blyth 安布萊飾演,但是她被公司安排演出另一部片子,公司就找了瑞典籍的Marta Toren演出。她主要是舞台演員,演出這電影時僅24歲,她會在1952年再與丹納安祖斯合作一部Assignment –Paris!。她外型與英格麗褒曼相似,原來應當大有作為,只是她在31歲時就死於腦溢血。
最初這片子計畫在義大利拍攝外景,不過在當時遠赴歐洲拍外景仍然很新鮮,還要顧及預算,後來就改在加州的 Monterey 海岸拍攝,權充地中海岸。大多數的觀眾相信不會感覺不妥當。片中的村落其實也是加州San Fernando 村落的房舍,也被布景人員重新布置改裝成以色列型態。
主要演員表:
丹納安祖斯Dana Andrews 飾美國船長狄倫Mike Dillon
瑪塔托倫Marta Toren 飾莎布拉Sabra
史帝芬麥納利Stephen McNally 飾大衛David Vogel
謝夫陳德勒Jeff Chandler飾猶太軍領袖柯他Kurta
Philip Friend 飾英軍艾勒頓Lt. Ellerton
Hugh French 飾猶太人英軍索瑞爾Major Sorrell
Liam Redmond 飾愛爾蘭志願軍傑瑞Jerry McCarthy
Lowell Gilmour 飾英軍少校Major Stephens
Stanley Logan飾英軍上校Colonel Bruce Evans
Hayden Borke 飾演英軍隊長褒曼Captain Beaum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