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介紹

電影 Primary Colors 風起雲湧
電影 Bee Movie 蜜蜂總動員
電影 Pleasantville - 批判五十年代
電影 由J. Edgar 談胡佛的一生
電影 Titanic 鐵達尼號 (泰坦尼克號)
電影 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雙虎屠龍
電影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電影 34街的奇蹟 Miracle on 34th Street
電影 春風秋雨 Imitation of Life
電影 Pinky 一部講述黑白問題的電影

電影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桂河大橋

2020-12-25 23:24:11

這是哥倫比亞以Sam Spiegel在1957年推出的彩色巨製,由大衛連David Lean導演。講的是二次大戰時,日本軍命令一群英國戰俘,在泰國與緬甸交界處的桂河River Kwai 上建築一條可以通火車的大橋。這段起建大橋的事蹟是真實的,但是電影中其他內容(包括人物)及大多數都是虛構。

電影劇本是根據法國小說家Pierre Boulle在195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Boulle有兩本小說被搬上銀幕,都十分成功,另一部是1963年出版的Planet of the Apes,也在1968年搬上銀幕 Planet of the Apes 人猿星球。不過這本小說中沒有美國士兵參與,電影則為了增加美國票房,加了一個美國人的重要角色。這角色由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飾演,而真正的男主角亞歷堅尼斯 Alex Guinness 因為這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

電影中其他重要角色包括飾演日本軍官的Sessue Hayakawa早川雪洲,他從默片時代就在好萊塢演出,因為外型俊朗,是最早期的性感明星,也是是最早賺到一百萬元的影星之一。他演出這電影時已經70歲,他在 Three Came Home 萬劫歸來 (1950) 中也有吃重演出。另外一位英國演員傑克霍金斯Jack Hawkins則在片中飾演領導爆破的英國突擊隊長。

這電影推出後叫好又叫座,是全年賣座冠軍,並獲得八項金像獎提名,獲獎七項,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亞歷堅尼斯),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剪接,及最佳配樂等,唯一未獲獎的是早川雪洲的最佳男配角。至於兩位編劇Michael W,Carl Forman在當時因為親共被列入黑名單,不能列名,所以列名的是原作者Pierre Boulle,名義上他是得獎人。多年後金像獎委員會才將講座再頒發給兩位編劇。

劇情:

1943年初的二戰期間,日本佔領亞洲的中南半島一帶,為了方便運輸軍隊及軍事物資,亟欲在泰國及緬甸邊境建立鐵路。日本軍隊就利用俘虜的盟軍士兵擔任起建鐵路的工作。這工作不僅辛苦而且危險,加上多數盟軍都不習慣這裡的熱帶叢林氣候,所以每天都有人死亡。在緬甸一個拘禁澳洲及美國等士兵的第16戰俘營,許多被俘官兵就被派挖墳墓的工作,這四周圍全部都是簡陋的十字架。其中一名美國海軍希爾斯中校Major Shears就每天挖墳。不過在這裡待久了,他學會賄賂守衛或是醫官,稱病休息。

一天又來了一批英國俘虜,人數多達數百人,他們在尼可森中校Lt. Colonel Nicholson的率領下,吹著口哨到達第16戰俘營。他們衣服破爛,很多士兵沒有鞋子,那些穿了鞋子的鞋子也破爛不堪。尼可森一到就跟這個戰俘營的日本軍官齋藤大佐Colonel Saito報到,並向齋藤敬禮。齋藤致詞歡迎他們之後,就宣布他們必須每一個人立即加入建鐵路的工作,因為他們不能白吃。並說做得好就會有好的對待,若是做不好,就會處罰。(下:英國俘虜到達時多數衣不蔽體。)

 

 

 

 

 

 

 

 

尼可森立即跟齋藤提出抗議,說日內瓦公約中對於戰俘有規定,就是軍官不可以被命令做勞力工作,齋藤說沒得商量,明天每一個人都要工作。

這晚上尼可森跟部屬商量,他說這是原則問題,不可以讓步。但是其他人說,這些(日本人)不是文明國家,不能跟他們談日內瓦協議,尼可森就說,要教導他們文明。有人建議集體逃亡,尼可森說,他接到的命令是投降,逃亡是違背軍令。而且齋藤說過,這裡附近一百公里方圓都是熱帶叢林,之後都是大海,即使逃亡都無處可逃,過去試圖逃亡的不是死,就是被活捉。希爾斯認為尼可森的固執不可理喻,他說唯一的解脫就是逃走。

第二天,齋藤下令他們出發到工地工作,但是這一批英國士兵原地不動,尼可森說,他們只聽命於英國軍官,於是齋藤允許英國軍官發號施令。但是對讓軍官建築鐵路,尼可森還是不通融,士兵都出發後,他跟八名軍官站在原地不動,尼可森拿出一本日內瓦公約的小冊子給齋藤看,齋藤將小冊子丟到地上,還打了尼可森一巴掌。之後齋藤見到沒法下台,叫來一輛軍車,打開後面露出一架機關槍,對準尼可森,說數三下就開槍,尼可森還是眼都不眨,這時戰俘營的軍醫克里普登中校Major Clipton跑出來警告齋藤,打死手無寸鐵的戰俘的後果。結果尼可森跟八名軍官就在太陽下跟機關槍對恃一整天,直到一名軍官暈倒。軍醫克里普登將他拖到醫務所,並警告齋藤,如果齋藤用武力,他們都將是證人。

結果齋藤決定換一種嚴厲的處罰方式,他下令將尼可森關在「烤箱」哩,那是一個大約只有三尺高,四尺寬的金屬建造的小箱子,尼可森必須彎身進去,進去後不見天日,也不能伸直腰。其他八名軍官也集體關進一個punishment hut,也只有三尺多高的小籠子,大家擠在一起。這天士兵回來見到尼可森的待遇,大家齊聲高唱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齋藤聽到不為所動。(下:齋藤面對英軍的集體抗議,不為所動。)

 

 

 

 

 

 

當晚,希爾斯跟另外兩個戰俘一起逃走,但沒多久就被日軍發現,另外兩人都被射殺,日軍繼續追殺希爾斯,他中彈後跌入河裡,日軍相信他已經死了。

幾天後,醫官克里普登要求見尼可森,齋藤要他勸告尼可森,如果再不讓步,他會關閉醫務所,強迫傷兵都去工作。尼可森還是不妥協。齋藤請他到宿舍吃飯喝酒,他也不舉筷,於是再將他關進去。克里普登周旋於兩人中間,說他們都是瘋子。

這時距離五月12日鐵路完工的日期越來越近,但是建橋工作遭遇阻力,一方面英國戰俘有意怠工,另一方面日本工程師設計的橋梁一部分坍塌,他勢必無法完成預計的工作。為了顏面,他在半夜將尼高森請出來,再度請他喝酒吃飯,尼可森還是不吃,齋藤說,大橋如果不能如期完工,他必須自殺。這一次齋藤只好讓步,說允許軍官都無需做苦力,士兵見到面色蒼白,無力行走的尼可森自由的走出來,蜂擁而來將他包圍,高聲歡呼,日軍並且將八位軍官也都釋放,齋藤在自己的軍營聽見歡呼聲,低頭痛哭失聲。

尼可森「出獄」後,再度指揮士兵工作,他指責士兵前一陣沒有好好工作,之後他請教軍隊中的一名土木工程師瑞夫斯Captain Reeves,瑞夫斯檢視了一番之後說,目前建橋的位置河床都是沙,即使建了橋都會下陷,他建議向下游延400公尺的位置建橋。他還說,當地樹林中很多榆樹,是跟倫敦橋一樣的建材,非常適合建橋。於是尼可森要士兵急起直追,完成建橋的工作。軍醫克里普登指責他這是通敵,他解釋,他這樣做不是要資敵,而是要遵循英國人的傳統精神,即使要建一座橋,也要有基本的水準,要能夠像倫敦橋一樣維持600年。

另一邊,希爾斯在墬入河流之後並沒有死,他爬上岸負傷爬行,精疲力盡,大批老鷹圍著他等待以為有肉可吃,但是幸好有當地緬甸村民見到昏迷的他,將他帶到家裡幫他療傷,幾星期之後他的傷勢復原之後,村民歡送他,他坐了當地的竹筏逃出該區。

尼可森為了趕進度,改變前態,要軍官也加入工作,甚至到醫務所,要傷勢不重的士兵加入工作,負責不需要太多體力的工作,很多傷兵受他的感召,瘸著腿跟著他去工作。他又去跟齋藤商量,要日本士兵也參與工作,齋藤說他早已想到這點,已下了命令。

希爾斯的小船在海上無目的的漂流,就在他沒有食水也沒有食物之際,被盟軍的直升機帶到錫蘭(現今斯里蘭卡)的醫院,他在哪裡享受軍官的招待,每天醇酒美人。一天一個英國軍官沃登中校 Major Warden 來找他,沃登是英國突擊隊的爆破專家,他說他有一個任務是去炸毀即將建好的桂河大橋。他知道希爾斯剛從那裏逃出來,熟悉當地形勢,要他加入。希爾斯覺得好笑,自己剛從那裏逃出,萬萬沒有理由再回去。他甚至透露自己不是軍官,他是冒充的中校,(埋葬死人時,偷了他們的制服),這時沃登告訴他,美國軍方早已經知道他冒充的事,準備回去處置他,如果他此次願意參加任務,反而可以將功補過,並維持中校身分。他只有同意了。

希爾斯只受了兩次跳傘的訓練就出發了,(沃登對他說,跳過一次傘就有50%成功機會,跳過兩次,就有80% 機會成功。)這隊伍除了他跟沃登之外,還有兩名年輕志願士兵:茄普曼Chapman,和一名志願加入的加拿大籍少尉喬伊斯Joyce。喬伊斯非常年輕,他說做一般士兵不必用腦,他希望參加有挑戰性的工作。同時他說沒有殺過人,但必要時他會(努力)嘗試去殺人。

在到了目的地跳傘時,茄普曼的降落傘落在大樹上死了。剩下他們三人,加上一名泰國村長光亞Khun Yai,他帶了四名泰國女子擔任挑夫,幫他們擔行李跟煮飯。這些當地人都痛恨日本人,所以態度上非常配合。

之後他們在叢林裡步行,不久他們的無線電收到上級指示,說五月13號將有一批日本軍隊及高級將領坐首班火車經過桂河橋,進行通車典禮,所以要他們在那一天進行爆破。但他們在叢林中遇到日本士兵,雙方交火後,打死了兩名日本兵,但是沃登的腳踝被射傷,流血不止。緬甸人幫他敷了藥,但走路相當痛。後來連鞋子都不能穿。他建議自己留下,由希爾斯領隊繼續任務,希爾斯說不能讓他在途中等死,堅持帶著他,幸好只剩下六小時的路程,這時幾個緬甸人做了擔架,終於將他抬到桂河橋所在的地方。(下:他們三人在河裡洗澡時,遇到日本士兵,個個拿起武器備戰。左起:希爾斯,沃登,喬伊斯。)

 

 

 

 

 

 

 

 

沃登在樹叢中指示他們將炸藥運到河對面,裝置在橋墩不同地方,接好引線。之後希爾斯跟喬伊斯分別躲在河的兩邊睡著了,準備第二天動手。由於橋面上有日本士兵嚴加防守,他們必須十分小心不引人注意。沃登還在望遠鏡中見到,尼高森跟齋藤一起將大橋的名牌釘在橋頭。

同一時間,尼可森的手下剛剛將橋建造好了,英國戰俘舉行慶功晚會,士兵有唱歌跳舞,因為沒有女性,所有女性角色都由大兵擔任,其中草裙舞一項表演,更由大兵穿著粗製濫造的草裙,塗脂抹粉的演出,台上台下都很盡歡,尼可森坐在台下興致也很高。最後大家一起合唱英國國歌:天佑吾王。

但是第二天一早,沃登醒來見到退潮,他們的引線都露出來,心裡非常著急。當希爾斯跟喬伊斯先後醒來,也發現這現象,但沒有互相通話設備,都不知怎麼辦。不久是尼可森首先發現有異樣,他還通知齋藤一起下去看究竟,沃登跟希爾斯等人看了目瞪口呆,當他們逐漸靠近喬伊斯的所在,喬伊斯跑到齋藤身後,用刀刺死了他,同時對著尼可森大叫,說他們這是執行英國軍方的命令,沒想到尼可森此時反而攻擊喬伊斯,這時對岸的希爾斯跟樹叢裡的沃登都高聲叫喊,要喬伊斯「殺死他」,同時沃登還用手提高射炮射向橋上的日本兵,希爾斯游水過去幫忙時,自己中槍,之後喬伊斯要殺死尼可森時也中槍死亡,這時尼可森才發覺自己的行動錯了,但他已經被沃登的槍打中,但在他倒地時,身體壓到爆炸引線裝置,正好日本的火車經過橋上,橋身被炸斷裂,火車墬河。(下:尼可森見到引線,通知齋藤,一起下去巡視。)

 

 

 

 

 

 

 

 

 

 

醫官克里普登一直反對尼可森幫日本人建橋,他此時站在高處觀望,見到這一切,口中說:瘋了,他們都瘋了。

製作與卡司:

這電影推出後非常轟動,是少有的一部在北美及世界各地都一樣受歡迎的電影,不到三百萬元拍的電影,賣座收入高達三千多萬美元。除了故事(劇本)好,演員也都很稱職。據說哥倫比亞在開拍三個星期後還企圖停止,說片中沒有一個女演員(亞洲人不算),結果導演大衛連被迫在片中加了一個英國女護士(跟威廉荷噸的角色在沙灘上談戀愛大約一分鐘)的片段。

這電影的主題曲,那首吹口哨的Colonel Bogey進行曲給電影加了相當的推動力,可以說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電影主題曲。這是英國軍樂家F. J. Ricketts在1914年作的,在二戰時非常受士兵歡迎。不過據當時在泰國戰俘營的英國士兵說,他們每天累得沒有力氣,根本不可能吹口哨。據說是導演大衛連見到那些飾演士兵的臨時演員步伐無力,而且不整齊,就要他們找一支曲子用吹口哨方式吹出來,結果效果很好。後來在火車通車典禮中大家又吹了一次。(不過片中的口哨聲明顯是專家在錄音室吹的。)

這電影中最讓觀眾印象深刻的,相信是英國軍官尼可森的「堅持」,他為了不讓軍官做勞力工作,不是因為齋藤所說的「軍官要偷懶」,而是真正的堅持(英國軍官的崇高地位)原則,為此他面對機關槍,被關在鐵籠子裡幾個星期,都不屈服。但是後來他卻為了讓日本人完成鐵路工程,一心一意讓軍官做苦力,讓傷兵也加入勞力,目的為了是讓「英國士兵建造的鐵路」名留青史。這些雖然不可思議,卻也符合了英國人堅持原則的性格。

不過據說片中幾個英國演員就認為,這電影有侮辱英國人的含意,特別是飾演尼可森的亞歷堅尼斯Alec Guinness,以及飾演軍醫的James Donald,其中亞歷堅尼斯跟導演大衛連數度起了爭執。堅尼斯希望給那個角色多一點人性,甚至幽默感,但是大衛連不同意。不過看完電影後必須同意,堅尼斯將那個角色演得非常好,佔了電影成功的相當因素,他的獲獎實至名歸。

有報導說,大衛連在拍這電影時跟幾個英國演員處得不好,特別是亞歷堅尼斯,並說以後不再跟他們合作,但是事實上,他跟亞歷堅尼斯合作的次數最多,桂河大橋是他們第三次合作,以前兩部是:Great Expectations  (1946),Oliver Twist 孤雛淚 (1948)。而且之後他們還會再合作三次:Lawrence of Arabia 阿拉伯的勞倫斯  (1962),Dr. Zhivago 齊瓦哥醫生(1965),A Passage to India 印度之旅 (1984),其中大衛連在1970年的 Ryan’s Daughter 碧海情天 還給他一個角色,他拒絕了,那一次他也說,對於大衛連失去信任。所以說雖然他們一再合作,但職業上的摩擦一直存在。只是看過亞歷堅尼斯這樣多電影後,覺得他的戲路確實很廣,讓導演無法不啟用他。

電影與事實有很多地方不相符,其中尼可森上校的角色是基於當時俘虜英軍的領導Philip Toosey中校的事蹟所寫,Toosey並不如電影中的配合日本人趕工建大橋,而是故意拖延。甚至鼓勵士兵破壞。不過這本書是法國人所寫,電影是美國人拍的,所以難免讓英國人不滿意。

這電影中的大橋及鐵路,是由仰光通往曼谷,全長415公里,確實是由英國,美國,澳洲及荷蘭士兵(戰俘)所建造,據說建造這鐵路前後死了一萬六千盟軍戰俘,以及將近十萬亞洲勞役,(其中不少是餓死及病死的,)所以那條鐵路有Railroad of Death之稱。雖然說這電影的情節多數是虛構,但是對於日本人勞役亞洲人及盟軍俘虜時的不人道,就完全不到位。

這電影完全沒有描述建造鐵路的戰俘的犧牲,唯一有的是見到路邊到處是十字架。不過我見到一些影評就讓人氣憤,他們說日本人對這電影很不高興,說電影中的日本人被描繪得不正確,特別是齋藤跟尼可森的關係,不應當是正與邪的對立。特別反對電影中講到日本工程師沒有英國人的水準。這些影評人還特別加一句,說日本人建橋的水準實際上不輸英國人。如果日本人這樣計較,是否應當在電影中講清楚,他們讓一萬多戰俘及十萬當地人死在鐵路兩邊呢?

還有一個批評是,當時的戰俘營確實有一位齋藤Risaburo Saito,他人比較好,對俘虜也比較同情,但他不是頂級長官,後來審訊戰犯時,那位英國的Toosey還特別到國際法庭為他辯護,後來兩人成為朋友。所以這電影唯一錯誤是不應該用了齋藤的名字,而那個不人道的長官確實存在。

其實他們要演一部更確實的電影非常容易,因為這些戰俘回國後很多都出版書籍,紀載他們在戰俘營的不人道生活,很多相片顯示他們中不少人飢餓的像是餓殍。

左傾的Slant雜誌攻擊這電影顯示出英國人的不可理解的榮譽觀念,以及階級制度的虛偽,但卻不忘記宣揚戰爭的刺激。近期的影評都在這個角度上做文章,Roger Ebert就以「挺戰或是反戰」作出發點,似乎一部戰爭片不反戰,就不值得推崇。他說:「戰爭片不是是挺戰就是反戰,但這是一部不講大是(larger rights) 與大非(larger wrongs) 的電影,而是專注於個人的性格。講一個人斤斤計較於軍事要求與尊嚴,好像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理性。」這些人忘記一點,戰爭是誰發動的?是英國人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都不是直接的受害者,但是都挺身而出,結果死了不少年輕人。相對法國兩次都被入侵,也都很快投降,相比起來英國人是有義氣多了,難道這就是影評人批評的:尊嚴,榮譽的「缺點」?。

過去我說過,西方人拍的二戰電影如此多,卻沒有一部是清清楚楚講日本人的兇殘的,不僅避重就輕,甚至事事注意到平衡balance,好像幾千萬亞洲人跟中國人的命都不值錢。不像他們談起希特勒那樣的有正義感。

這電影多數外景是在斯里蘭卡(錫蘭)拍攝,片長163分鐘,(將近三小時),但非常受歡迎,在美國及英國都是當年賣座第一位,也是哥倫比亞公司到當時最賺錢的電影。(一部沒有女明星的電影這樣賣座,是電影公司老闆應當學到的教訓。)電影是靠劇本第一,只有劇本不夠好時,才需要大明星去充數。

主要演員表:

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飾希爾斯Major Shears

亞歷堅尼斯Alec Guinness飾尼可森Lt. Colonel Nicholson

傑克霍金斯Jack Hawkins飾沃登Major Warden

早川雪洲Sessue Hayakawa飾齋藤大佐Colonel Saito

詹姆斯當諾James Donald飾軍醫克里普登Major Clipton

Geoffrey Horne 飾喬伊斯Lieutenant Joyce

Andre Morell 飾Colonel Green

Peter Williams飾瑞夫斯Captain Reeves

John Boxer 飾Major Hughes

Percy Herbert 飾Private Grogan

Harold Goodwin 飾Private Baker

Henry Okawa飾日本副官Captain Kanematsu

M. R. B. Chakrabandhu 飾光亞Khun Yai

 

Click: 3327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