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61年的一部獨立製作黑白電影,導演是著名的威廉韋勒William Wyler,他也自己製片。這部電影的劇本韋勒在1936年就拍攝過一次These Three,都是來自於1934年的百老匯舞台劇。原創劇本是著名的女編劇Lillian Hellman所寫。
不過兩部電影基本上差距很大,也許是導演要重拍的原因,也看得出來到了1961年女同性戀lesbian這個字眼,和這個題材已經可以出現在電影中。美國文化在這二十多年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實我看這電影的第一印象是:兒童可以很壞,很邪惡。但是多數人將注意力集中在兩位女主角是否有同性戀關係。
電影的卡司非常強,兩位女主角是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 (柯德烈夏萍),以及傻大姊莎莉麥克連Shirley MacLaine。飾演其中一位的醫生男友是詹姆斯嘉納James Garner。
編劇Lillian Hellman莉蓮海曼最初寫這劇本的故事,來自於蘇格蘭兩個女老師,因為有一個學生指她們有同性戀關係,整個人生事業都被毀滅。不過後來她們訴諸法律贏了官司,然而都沒有辦法恢復原有的生活及事業。
這齣劇在當時(1934)的百老匯演出時被特別通融,用了女同性戀的主題。1936年的電影版本,就因為當時的Hays Code不允許電影中出現lesbian這個字眼,所以將劇本改成其中一個女教師,與對方的未婚夫上床。同時禁止用同一個片名The Children’s Hour,被迫改名,換成These Three。
1936年的版本陣容也很強大,兩位女主角是Miriam Hopkins,Merle Oberon,男主角是Joel McCrea。而這一次Miriam Hopkins就被安排飾演劇中一個經常酒醉胡言亂語的姨媽。
劇情:
瑪莎Martha Dobie和凱倫Karen Wright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就一起創辦了一間女子住宿學校。這間私立學校只有不到20位學生。學校中除了她們兩位教師,其中瑪莎的姨媽莉莉Lily Mortar也教其中一門課程。莉莉以前是舞台演員,一心一意想重回舞台。
她們的學校辦了兩年多,剛剛開始出現盈餘。凱倫有個男友喬伊Joe Cardin是當地一個有名望的婦產科醫生,他向凱倫求婚許久,凱倫都說要等學校站穩腳。現在情況出現轉機,她也同意了喬伊的求婚,決定了婚禮的日子。他們找機會見面,瑪莎見到似乎有點不開心。
這個小鎮人口不多,權貴人家都彼此牽連。喬伊的外祖母是當地有權有勢的一名富孀蒂佛太太Amelia Tilford,她的孫女瑪麗Mary Tilford也在這間學校讀書,但是她似乎比其他學生早熟,會私藏一些禁書,躲在被窩裏面看。她也經常做些犯規的事,如果被發現,她就說謊。她又經常詐病,喬伊算是她的表兄,幫她診斷後都知道她假裝生病,但是對於這樣的孩子也無計可施。
莉莉以前是演員,作風非常戲劇化,性格與瑪莎也不合,兩人經常鬥嘴。這天兩人鬥嘴時,莉莉居然說「瑪莎是忌妒喬伊,因為他就要與凱倫結婚」。瑪莎聽了十分氣憤,要趕莉莉出校門,叫她明天就搬出去。
沒想到這一番話被瑪麗,以及另外一個女同學羅莎莉Rosalie Wells聽見了。她們聽不太懂,但是記在心上。
瑪麗仗著家裡有勢力,在學校經常欺凌其他同學。一天她發現羅莎莉擁有一個另一個同學Helen的項鍊,知道她偷了東西。羅莎莉說她只是借用,之後會還。但是瑪麗不信,說要舉發她。羅莎莉害怕了,發誓以後聽她的話。
這天瑪麗又犯規,事後又說謊,凱倫就強迫她換房間,同時禁止她參加周末的活動。瑪麗周末回家時就對祖母編了一大套謊言,目的是不想回到這間學校。她說瑪莎忌妒凱倫要結婚,說她的想法不正常,甚至說羅莎莉見到瑪莎跟凱倫接吻,之後說瑪莎和凱倫每晚都在一間房裡到深夜,說得繪聲繪影。蒂佛太太聽了大驚失色,找了羅莎莉來問,羅莎莉不敢違反瑪麗的話,只有說她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
於是蒂佛太太立即幫瑪麗辦理退學,並說服羅莎莉的家長也立即讓她退學。之後每天都有三四位學生被家長領走,說要退學,瑪莎和凱倫不知道甚麼回事,問那些家長都不說話,而且都好像見到瘟疫一樣匆匆離去。當最後一個學生的父親也來將孩子領走時,凱倫哀求他解釋原因,他說:「這種事我是不願意討論的。」
蒂佛太太仍然不滿意,她把外孫喬伊叫來,警告他不要再與凱倫見面,喬伊說他不會改變主意,還指責祖母散布謠言。但是蒂佛再度叫來孫女,她又斬釘截鐵地重複她的指控。這時住在蒂佛太太家的羅莎莉也被叫來,又信誓旦旦地重複她說過的話:她們晚上在房間裡發出奇怪的聲音,我在鎖匙孔裡見到她們接吻…(下:瑪麗在所有人面前重複她的謊話。)
這時整個小鎮的人都對她們竊竊私議,送貨的也對她們投來異樣眼光。但是這時她們沒有退縮,她們決定打官司,控告蒂佛太太等人誹謗名譽。但是瑪莎一再發電報給姨媽莉莉,希望她能回來將事情說清楚,但是莉莉都沒有回音。結果因為沒有證人她們官司輸了。這時候莉莉才回來,原來她去為舞台劇面試,作巡迴演出。瑪莎跟她大吵,說她毀了兩人卻不負責任。
喬伊倒是非常負責任,他知道沒法在這小鎮待下去,決定在另外一個城市開業,與凱倫結婚後搬去當地定居。他還邀請瑪莎跟他們一起搬過去,開始新生活。但是凱倫要喬伊先告訴她,他是否相信她與瑪莎之間沒有異樣的關係,喬伊遲疑了一下說他相信她們,凱倫立即感到不被信任,她說只要對方對她不信任,她就無法維持這個長久關係。
這時羅莎莉的母親發現女兒櫃子裡有很多其他人的首飾,包括那條刻了別人名字的項鍊,她質問女兒之後,終於發現真相,就帶著女兒到蒂佛家去,這一次瑪麗知道真相大白,無法再抵賴,她暈到在地上。
另一邊瑪莎聽到凱倫決定暫時與喬伊斷絕關係,和她兩人遷移到另一個沒有人知道她們的地方重新辦學校,瑪莎聽了非常難過。她終於解釋,原來自己從大學開始就愛上凱倫,她無法壓制自己的感覺。凱倫聽了表示不相信,並勸她不要將責任都放在自己身上。(下:她們成為鎮上每個人的談論對象。)
這天蒂佛太太來看她們,正式提出道歉。她說孫女承認做了錯事,她已經通知法官修改裁決,還會對她們做出賠償。並通知所有的人。但是凱倫不接受,將她趕走。
當晚凱倫出去散步回來,就發現瑪莎在房中自殺了。
鎮上不少人出席瑪莎的葬禮,他們都未受到邀請,只在遠遠一處旁觀。儀式後凱倫甚至不理會喬伊,一個人獨自離去。
製作與卡司:
這電影因為劇本改來改去,劇情有些不合理。如果單單看電影,凱倫沒有理由拒絕已經訂婚的喬伊,只因為他曾經短暫猶豫?妳要他怎樣你才滿意?而且當瑪莎公開她對你的戀情之後,妳還要繼續跟她在一起單獨過生活?除非妳也有同樣的感覺,但是劇本中明白說她沒有。而且如果她EQ夠高,她們應當留在小鎮重新開始,何必與全世界做對?
據女主角之一的莎莉麥克連Shirley MacLaine後來(1995年)說,她與奧黛麗赫本在拍這電影時,從來沒有討論過劇中人的同性戀問題,可見在當時,這問題還是很難令人啟口。此外她說,導演William Wyler也把劇中暗示的瑪莎與凱倫的的同性戀感情部分刪掉,這樣說就解釋了我的疑慮。她們果然是雙方都有感情的,否則凱倫不應當拒絕喬伊。
終身都是民主黨,也是非常自由主義的莎莉麥克連說,William Wyler刪除了她和奧黛麗赫本彼此輕撫對方頭髮的畫面,還有替對方燙衣服的畫面。她說Wyler的做法減弱了影片的劇情,否則這部電影會有更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據飾演羅莎莉的童星說,當時很多童星的家長聽說是這樣一部電影,都將子女撤出。而且她們後來都被禁止看這部電影。
盡管這樣,這電影還是獲得五項金像獎提名,但只有飾演蒂佛太太的Fay Bainter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其他四項提名:最佳黑白攝影,最佳黑白片服裝設計,最佳黑白片布景設計,最佳音響效果則未得獎。
主要演員表:
莎莉麥克連Shirley MacLaine 飾瑪莎Martha Dobie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 飾凱倫Karen Wright
詹姆斯嘉納James Garner 飾喬伊Joe Cardin
梅麗安赫普金斯Miriam Hopkins 飾莉莉Lily Mortar
費班特Fay Bainter 飾蒂佛太太Amelia Tilford
Karen Balkin 飾馬力Mary Tilford
Veronica Cartwright 飾羅莎莉Rosalie Wells
Mimi Gibson飾學生Evelyn
William Mims 飾學生家長Mr. Burton
Sally Brophy 飾羅莎莉母親Mrs. W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