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法國對於殖民地興趣缺缺﹐香普蘭在東部 Port Royale 建立的社區﹐就因為法國一直不撥經費﹐越益凋零﹐只剩下一個經商的辦事處﹐及散佈在海岸的零星住家。英人見有機可乘﹐就在1607年運送一百多名英國殖民﹐到 Port Royal 成立社區﹐以英王之名叫做詹姆士鎮 Jamestown。另外並在紐芬蘭也設立一個有四十人的移民社區﹐準備全面佔領東部。(Port Yoyale 位於現今 Nova Scotia,靠近 Bay of Fundy 的地方。下圖是當時香普蘭社區的位置所在,目前當地有當時住屋的複製品,作為博物館供遊客參觀。)
1613年﹐詹姆士鎮的英國人由南面維珍尼亞 Virginia 殖民區請來了一名士官亞嘉Samuel Argall﹐表面理由是要保障英國移民的安全。但是卻有計劃的﹐首先就佔領了法國殖民地辦公室﹐將國庫充公﹐然後逮捕了Port Royal的法國殖民。然後到聖十字St. Croix (現今 New Brunswick 境內。)﹐將當地的法國人俘虜。法國人的村莊全都被焚毀。當地殖民官及一名教士就被放到小船中﹑放些食物﹐讓他們飄流。後來飄到亞加迪亞東部海岸﹐被法國漁船救起。部份俘虜被帶到維珍尼亞做戰利品﹐其他的讓他們自行回到法國。
亞嘉的勝利﹐使英王詹姆士一世以為加拿大東岸地區已成為英國領土。1621年﹐他將這片土地授予一名心腹﹑蘇格蘭詩人威廉亞歷山大Sir William Alexander。亞歷山大到達後﹐將當地命名為新蘇格蘭Nova Scotia (New Scotland 的拉丁寫法)﹐做為自己領土﹐向每一個殖民收稅。凡繳稅者以男爵頭銜做為交換。
但是即使是爵士頭銜﹐也吸引不到願意移民來的新移民。不久﹐詹姆士鎮的人口就大幅減少。因為多數英國人即使移民新大陸﹐目標也是南方比較溫暖的的維珍尼亞。在1627年時﹐維珍尼亞已經有兩千居民。加上較北面的新英格蘭﹐兩個英國社區的總人口已經是新法蘭西的全部人口(107人)的數十倍。
另一方面﹐聚居在赫德遜河(現今紐約州上州一帶) 奧本尼Albany的荷蘭人亦有兩百多人﹐使得當地有「新阿姆斯特丹」之名。
法國路易十三就任之初因為年幼﹐因此是黎希流大主教Cardinal Richelieu掌政。他決心加強法國的海上勢力﹐及拓展新法蘭西版圖。1627年春天﹐他簽署法令成立一個百人公司Company of One Hundred Associates﹐由這個公司統籌北美洲殖民。原則是由一百名以上的商人投資﹐每人出資三千livres (銀幣)﹐總共資金三十萬。最初的十五年﹐獨佔加拿大皮毛生意的利潤。條件是每年必須運送二百新移民到新法蘭西﹐及負擔他們生活所需。當時的政策是只有天主教徒可以移民﹐然而事實是﹐只有受壓迫的新教徒才願意移民。因此成效仍然是不好。
此時﹐做了加拿大總督五年的Montmorency也已辭職。不過過去五年他亦有所建樹。例如重建魁北克商業系統﹐並在(魁北克的) Cape Diamond/ Cape Diamant 建了一座城堡。首次成立新法蘭西的司法制度﹐頒佈民事及刑事法令。及首次允許進行土地轉讓。
1627年﹐英國再度運了七十多名新移民 (包括兩名女性) 到東部的Port Royal。發現當地仍然有法國人。他們是私自又回來建立家園的亞加迪亞人。雖然此時英﹑法兩國正在交戰﹐但因為大家都無處可去﹐因此勉強和平共處。
1628年春﹐英王查理士一世僱用一個蘇格蘭基督徒柯克家的兄弟Kirke Brothers﹐任務是奪取法國在加拿大的殖民地。柯克一家五名兄弟都是殺人不眨眼的著名海盜。他們駛著三艘船的船隊﹐首先奪得法國人在聖勞倫斯河口塔多塞 Tadaussac 的貿易港﹐做為基地。然後將附近的一個法國社區佔領﹑將村莊燒毀。最後直逼魁北克﹐並要迫使此時已經被任命為新法蘭西殖民地總督的香普蘭投降﹐香普蘭堅決不肯。柯克兄弟於是採取圍堵政策﹐在海上將開往當地的一艘「百人公司」的商船截獲﹐商船上的四百名前往新大陸移民的人也都被虜獲。香普蘭因為整個冬天的補給都被截獲﹐全面陷入饑荒﹐最後靠吃樹根及草維生。終於拖到第二年夏天(1629年七月)投降﹐英國人佔領了魁北克。柯克帶了一百五十名士兵上岸﹐將英國國旗豎立起來。法國居民都被迫離去。(下圖:19 世紀時,畫家 E. Ronjat 畫的香普蘭畫像。)
就在柯克的士兵自香普蘭手上接收魁北克殖民區之際﹐英﹑法間已停戰。但是雙方因為爭執錢銀﹑及殖民地的細節﹐拖延多年才達成和平協議。協議中﹐英國同意讓回魁北克給法國。原來因為查理士一世娶了法王路易十三的妹妹﹐雙方因嫁妝發生爭執。查理士一世說路易十三欠他的嫁妝未給﹐路易十三堅持要取回新法蘭西的殖民地才允付清。因此最後法國取回在加拿大的殖民地。所以說﹐法國用一筆嫁妝換回了魁北克。
1632年﹐魁北克及Port Royal都取下了英國及蘇格蘭旗﹐掛回法國旗幟。英國移民也都疲倦的乘船回國。不過因為 (缺乏維他命C 的) 敗血症﹐人數較來時少了一半以上。而法國就看出新大陸的經濟效益﹐有心重整在加拿大的殖民區﹐積極在法國召募移民。香普蘭也在1633年回到他離開四年的魁北克﹐並恢復了總督地位。從此他全力建立﹑擴充魁北克的殖民區。
隨同魁北克一起交還法國的還有東部亞加迪亞 Acadia 的法國殖民區。也結束了亞歷山大在 Port Royal 成立蘇格蘭殖民地的六年努力。查理士一世因此獲得法蘭西王付與他的八十萬克朗(銀幣)的嫁妝。
過去四年﹐香普蘭在法國期間﹐一直各處奔走企圖說服法國政府將新大陸的殖民地收回。他的理由之一就是可以將北美廣大地區的原住民轉變成為天主教徒。因此他帶同好幾名耶穌會教士一起回來﹐並且立即起建了一座聖母院教堂。
1635年﹐這些耶穌會教士成立一間神學院﹐收取的都是法裔及土著男童。另一方面﹐他們認為要教土著安定下來﹐必須教他們耕作。他們先在魁北克北三里處建了一個村莊 Sillery﹐為他們開闢土地﹐及教他們種田。不過收效極慢。加上幾次流行病﹐又奪去許多村內土著居民生命。後來村內只剩四戶人家。
過去在新法蘭西傳教的教士都來自法國St. Denis的Recollet省﹐因此都叫做Recollets。最初﹐Recollet還得到傳教專利權。但是因為St. Denis省份太窮﹐無法提供更多人力﹑物力來傳教﹐因此後來才會促成耶穌會教士Jesuits加入新法蘭西的傳教工作﹐並得到Recollet的合作。於是一批批耶穌會教士相繼來到魁北克。他們都穿黑色長袍﹐因此又叫Black Robes。
其中一名神父Father Brebeuf在1626年已抵達新法蘭西﹐他一到就在 St. Charles的殖民區起建第一座修道院。1633年他再隨香普蘭回來﹐就開始到內陸的喬治灣Georgian Bay傳教﹐成立Sainte- Marie- Among- the- Hurons﹐1639年時﹐已擴充到有十一名神父在喬治灣長駐傳教。不久﹐休倫人的村莊都被起了法國式名稱: St. Ignace﹑St. Louis﹑Ste. Marie (現今Midland市)等。每一個區都有一間教堂。後來還有醫院﹑學校﹑磨坊及馬房。這時期可以說是天主教會在加拿大內陸的盛世。
這批黑袍教士最初見不慣土著的半裸﹑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半野蠻的居住環境。但是他們認為﹐要使土著改信天主教﹐教士必須與土著住在一起﹐逐漸改變他們生活習慣﹐使之文明化﹐才能成功奏效。土著對於天主教義也不甚了了。但是因為相信有法國人就可以交易﹑就有繁榮﹐加上不時教會分發食物﹑衣服﹐因此也帶著懷疑的眼光接納。
這些教士在法國都受過嚴格訓練﹐並嚴守刻苦生活及規律。到了土著的村莊﹐他們與土著一起住﹐吃土著吃的食物。例如土著的主食是用兩塊石頭將玉米磨成粉﹑再做成餅。因為土著不重細節﹐這些餅中經常是有沙土或小昆蟲。而且土著不懂吃鹽﹐所有的食物都淡而無味。他們都只有照吃。
居住環境更是窘迫。一名教士寫信回去說﹐原住民的屋子很矮﹐因此他們入屋後不能站立﹐都必須坐著﹑或是躺著。冬天﹐他們與原住民幾十人擠在一間生了火的小屋裡﹑圍在火堆邊坐著。因為擁擠﹐手肘接手肘﹐無法動彈。前身火熱﹑後背就是冰冷的雪牆。最無法忍受的是煙﹐濃煙使屋內的人無法呼吸。他為了呼吸﹐俯身跪在地上﹑嘴對住地上的沙﹑才勉強能呼吸。他說時常這樣的姿態﹑幾個小時不動。※
對於當時加拿大原住民﹐這些教士的看法幾乎是一致的。他們形容原住民的寬容﹑開放﹑豪爽﹑熱誠﹑對於陌生人毫不保留的熱情招呼﹐連身上最好的皮毛衣服﹑食物及用具都可以雙手奉上﹐毫不猶疑。但另一方面﹐他們天性多疑﹑天真﹑不誠實﹑懶惰﹑會偷竊。這也都因為他們沒有財產觀念﹐及對歐洲人的不信任。此外他們很易反面成仇﹐殺人時手法更是殘忍。不過他們也同時相信﹐原住民在智慧方面並不輸於白人﹐只是欠缺教育。
原住民中的亞岡昆人﹑蒙泰內斯人等是以狩獵為生。教士為了要與原住民同起同坐﹐連他們去打獵都跟著。結果在樹林中日日夜夜奔跑下來﹐疲憊不已。然而到最後﹐並沒有幾個原住民願意受洗。
最初向原住民傳教的最大困難是語言。因此教士們領養原住民兒童﹐企圖教他們法文﹐將來做翻譯。同時一名Recollet教士還在1632年出版了第一本休倫語的字典﹐厚一百三十多頁。
不過似乎只有將近死亡的土著才同意受洗。因此雖然耶穌會宣稱有一千原住民受洗成為教徒﹐事實上只有幾十人是健康的。許多在重病時受洗的土著﹐當身體轉為健康時﹐卻又退出教會﹐也很尋常。
另一個不幸的巧合是﹐耶穌會教士到達土著村莊之後﹐一些歐洲的流行疾病就開始出現。不少原住民因為沒有免疫力﹐紛紛染病死去。而歐洲人都有免疫能力﹐卻都沒事。因此土著懷疑是教士故意將疾病傳染給他們。
在教士未到休倫村莊之前﹐原住民有自己的巫師。教士為了與巫師對抗﹐因此也舉行許多宗教儀式﹐包括施洗儀式﹐彌撒時點聖水﹑領聖體﹐以及死者的終傅儀式。土著後來認為這些教士對於死比對於生更有興趣。否則為什麼每當教士一舉行終傅儀式﹐人就死了﹖由於當時這些傳教士一再向原住民說「不信上主就會進天堂」﹐因此很多原住民相信這些疾病是西方人故意帶來給他們﹐以便要他們進天堂。連教士的祈禱及在對方面前畫十字﹐也被認為是唸咒語及施魔法。
不幸的是﹐後來連續幾年﹐每年都有天花﹑水痘等流行病﹐使到休倫村落喪失半數人口。加上壯男得病﹐無法狩獵﹑耕作﹐更多人因此餓死。
1639年的一次疫症更是厲害﹐死者人數超過過去幾次疫症死亡人數的總合。土著眼見自己人紛紛死去﹐而法國人卻個個健康﹐因此心懷疑慮及恐懼。
當時原住民死於流行病的人數﹐沒有實際統計﹐後來的人口學家則會隨時代潮流﹐改變數字。不過相信休倫人口至少損失一半。而當時休倫人口據估計約是三萬多人。
不過當時休倫人及亞岡昆人的最大敵人還是依羅夸人﹐因此他們願意與法國人結盟。所以盡管是對教士心存懷疑﹐並不會將法國人或法國教士當仇家。因此在教士傳教的幾十年﹐還是斷斷續續有不少人自動到教會﹑接受洗禮成教徒。使到休倫村成為天主教會在北美洲的基地。據教士寫回去的信中報告﹐1639年時﹐有三百休倫人受洗。1649年時﹐休倫村已經有十一個教會﹐其中八個是休倫語﹑三個屬於亞岡昆語教會。那一年整個休倫村有一千七百名教徒。
因為當時印地安人是沒有文字的﹐因此當時土著的生活狀況﹐大部份是靠教士寫信回去而流傳下來。最初有一批耶穌會教士經常寫信﹐向魁北克教會報告生活及傳教情況。這些信件當時就由魁北克教會整理寄回法國﹐在報上刊出很受歡迎﹐因此後來出版年刊Relations。這份年刊成為當時北美原住民生活最齊全的記載。♀
由這些信件﹐我們知道休倫人的住屋形式及生活方式。一名教士形容休倫人的村落說﹐一個村落有八十間木屋﹑一個有四十間。每一間木屋住有兩戶人家﹑有五個火爐。這些木屋都由大片樹皮建成。最長的樹皮達七十尺。(下:目前在休輪人當時居住的地方,現在的安大略省 Midland 地方,有一個複製的休倫村落,下面是部分建築,明顯比當年的建築要先進多了。當時沒有這樣好的牆壁,也沒有這樣好的屋頂。)
休倫人的農作物是玉米﹑豆﹑及瓜類。每一片土地﹐在種植十到十二年之後就會貧瘠。加上附近樹林的柴木供應﹑或水源也開始減少﹐而被放棄。全村人遷到第二處去住。
耶穌會教士對於原住民遷移時﹐連死人也一起遷的習俗更是多次記載。他們說﹐土著會將死者屍體自墓中掘出﹐與活人一起搬家到新村莊。然後舉行一次盛大死者祭典。全部落的人一起參加﹐有時還幾個部落一起舉行﹐趁機進行交誼。除跳舞外﹐還有吃喝。然後才再將死人埋葬一次。
由這些記載﹐我們知道原住民除了教導歐洲移民製作獨木舟﹐也教歐洲人使用雪鞋﹐及在冬天用雪橇toboggan拖拉貨物﹐或是載人。另外﹐當時土著就已懂得吸取楓樹汁液做楓樹糖漿﹐使到歐洲移民可以自製糖漿。
五十歲的香普蘭在1635年的聖誕節死去﹐別離了他在二十七年前一手創立的法國殖民區。雖然是有妻室﹐但是他將所有財物都留給教會﹐及他所屬的「百人公司」。他年輕的妻子則回到法國﹐創立了一所修道院。(下:在魁北克市港口有一座巨大的香普蘭銅像,從市區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另外在魁北克市,一座建築的巨大壁畫上,畫了很多歷史人物,最前面的一個人物就是香普蘭。)
接替香普蘭的是蒙馬尼Charles Huault de Montmagny。他的第一件工作是聘請工程師﹐重劃魁北克市街道。一直到今天還有許多街道是用他當時取的名字。
在當時的魁北克社區﹐居民生活漸漸有了一定形式。教堂每天會敲響三次鐘聲。節日時﹐政府會放煙火祝慶﹐重要節日還有遊行﹐連土著都會參加。有些穿著傳統服飾﹑有些則穿著歐洲式的服裝。因為沒有電燈﹑也沒有其他娛樂﹐因此居民都是很早睡覺。唯一娛樂是週末時的音樂會及舞會。因此每一個教堂或社區中心必定有一架風琴或鋼琴。
1635年﹐耶穌會教士在魁北克成立了一所專科學校﹐是新法蘭西第一所專科學校。目的是使子弟接受教會教育(性質與美國哈佛學院一樣﹐但卻比哈佛早一年成立。)而一名護士Jeanne Mance則在法國募了一筆款子﹐到聖母村起建了第一所醫院。
聖母村Ville Marie是在魁北克上游兩百里處的一個島嶼﹐也就是赫齊拉加舊址(現今蒙特利爾)。香普蘭死後﹐百人公司將這個島的主權授與聖母院Society of Notre-Dame。他們是一群虔誠的教友﹐籌錢成立這組織﹐目的是要在此建立一個社區﹐重建上帝的光榮﹑並拯救原住民的靈魂。1642年五月﹐Ville Marie聖母村在Monte Royale (蒙特利爾/滿地可)島上正式建埠﹐儀式是在戶外舉行的一次大型彌撒。第一批居民是四十多名剛抵達的法國移民。當天他們在土地上豎起第一根木柱﹑起建第一座房舍。
第一個冬天﹐無病無害﹐十分平安。而且一季後﹐還收成了第一批小麥。不過聖母村後來的發展就不這樣樂觀﹐沒有新移民潮出現﹐人口幾乎沒有增加。原因之一是依羅夸族中的莫哈克人不時來侵。因為聖母村位於黎希流河口﹐是依羅夸人出入聖勞倫斯河必經之處﹐因此每當依羅夸人要侵略亞岡昆族﹐或其他部落時﹐都會順便襲擊聖母村的法國人。他們不是有計劃的大舉入侵﹐而是不時在附近伺機攻擊。不久又會前來談和﹐交換禮物。由於法國一直沒有依言增撥款項﹑或是增派士兵來保護﹐居民惶惶不可終日。
要知道土著當時的心態﹐可以由香普蘭的下述記載中了解。他說有一次﹐一名酋長對他說:
我不過是一個在地上爬的小小動物。你們法國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了。….你們的房子大得像城堡。一間不夠﹑還建第二間。….我們就越來越渺小﹑像是睡在門外的狗。….你們會種很多麥﹐這樣我們連在樹林裡找食物的地方都沒有。到時候我們比沒有家的流浪漢還不如。
他們似乎已經預期到﹑歐洲人人口大增之後的情景。
另一方面﹐因為水獺皮毛是搶手商品﹐也使到水狸的生存受到威脅。過去水狸 beaver在加拿大是無處不在。因為當時的加拿大東部地區極多河流﹑湖泊。估計十七﹑八世紀時﹐加拿大有上億隻的水狸。它們會建水壩﹐攔住水流﹐形成一個小池塘﹐將食物儲存在水塘中。它們還會用樹枝建屋﹐叫做 lodge。有些大的lodge內部還分兩層﹐有些還將臥房﹑吃東西的房間分開﹐而上層就永遠乾爽。它們建的水壩最大的有六尺高﹑十幾尺寬。用的材料包括樹枝﹑泥土﹑小石子﹐重達兩百多噸。(有專文介紹:河狸Beaver-加拿大國寶)
土著過去一直獵捕水狸﹐因為他們喜歡吃水狸的肉,他們也穿水狸皮﹐但用得不多﹐因此經常將多餘的水狸皮隨意丟了。現在西方人一來﹐這些「不值錢的東西」居然都可以換來值錢的東西﹐因此就四出大量獵捕。後來歐洲人對水獺皮毛需求大增﹐水狸皮做的帽子成為身份象徵﹐每人都要一頂。一些家庭還將皮帽當做遺產一樣﹑遺留給長子繼承。加拿大的水狸因此被捕去大半﹐最後還造成短缺﹐使到原住民部落之間的關係因為爭取皮毛生意更形緊張。
自從十六世紀﹐依羅夸族的村落在聖勞倫斯河一帶消失後﹐這一帶的皮毛生意﹐就控制在亞岡昆人手中。亞岡昆人以狩獵為生﹐手上有大批水獺皮毛。同時因為亞岡昆人﹑休倫人及蒙泰內斯人等的合作﹐依羅夸族幾乎完全被排擠在聖勞倫斯河流域的皮毛生意之外。因此依羅夸族﹐特別是莫哈克人﹐就一直企圖進入聖勞倫斯河流域一帶﹐並阻止其他族人參與與西方人的交易。部落仇殺就越演越烈。
休倫人雖屬依羅夸族﹐卻與亞岡昆為盟友﹐因此更為依羅夸其他部落仇視﹐成為見面就眼紅的敵人。於是法國教會就成為休倫的保護者。每當受到依羅夸的攻擊﹐他們就避到教會﹐而教士也負起保護責任。但同時也成為依羅夸人攻擊的目標。
1640年代開始﹐依羅夸人就主動四出攻擊其他部落﹑以及在三河鎮Trois Rivieres及蒙特利爾聖母村的法國殖民區。那時候的法國居民連白天都不敢下田操作﹐因為隨時會有依羅夸人由樹林中跳出來將他們殺害。可以說日日夜夜都生活在恐懼之中。
據Relations記載﹐1642年﹐依羅夸人在聖彼得湖劫持一名神父Father Isaac Jogues﹑幾名法國居民﹑及亞岡昆及休倫族的土著。後來聽說﹐這神父被毆打後﹐指甲被剝落。土著還將他的食指咬碎成漿糊狀﹐目的是阻止對方再使用武器或弓箭。但是他都沒有哭泣或叫喊。一個被俘的亞岡昆婦人還被迫用刀切去Jogues的拇指﹐以証明她不是神父同黨。她哭泣著用遲鈍的刀切割﹐久久拇指不斷。最後她要用力將他拇指拔去。當拇指落地時﹐在旁的土著叫他將這斷指藏起來﹐否則莫哈克人會叫他將自己指頭吃下。據說這整個時間﹐他都在祈禱﹐要求上帝原諒他的不夠虔誠。最後當他見到一名法國俘虜的頭被用斧劈成兩半時﹐他以為自己也將難逃一死﹐因此下跪準備接受斬頭。沒想到土著為此對他的勇敢十分敬佩﹐因此未殺害他。這些事蹟都在法國廣為流傳﹐使Jogues成為舉國英雄。他逃出後﹐回到法國受到英雄式歡迎。王后還在召見他時親吻他被揉碎的食指。但是他堅持要回到新法蘭西﹐繼續拯救那些「無知人民」的靈魂。1647年Jogues神父再度被俘﹐這一次他的頭被切下﹑掛在竹竿上﹐終於成為殉教烈士。(下圖是 Father Jogues 的畫像。目前在紐約,在密蘇里聖路易市的天主教堂中,都有紀念他的銅像,或是雕刻。)
1644年﹐另一名神父Francesco-Giuseppe Bressani﹐幾名法國人﹑及幾名原住民信徒被俘。其中五人被殺﹑兩人被燒死。Bressani神父自己先是被切斷兩個手指後﹑脫光遊街﹐然後接受酷刑﹐雙臂綑綁﹑吊在空中。最後是另一個村子的原住民看不慣﹐將他鬆綁。後來他被派給一個依羅夸家庭照顧﹐他們對他很好﹐還帶他到每一個村子。「結果他為很多病童受洗﹐使很多人上天堂。」
當時一名在魁北克Ursulines女休道院做主持的Marie de l’Incarnation﹐經常將她在新法蘭西的見聞寫在信中寄回法國※。她在信中就對於幾位神父的遭受虐待充滿了欽佩﹐甚至十分羨慕。很多次她說:「我們需要烈士﹑很高興我們有了一名殉教者﹑我羨慕他有這樣的機會為天主服務」。當Jogues神父殉難時﹐瑪麗就在信中說:「為耶穌基督而死﹑是多麼美好的事。」
於是總督蒙馬尼由法國調來四十名士兵﹐並計劃在黎希流河口建一座堡壘﹐堵住依羅夸的來路。
這時依羅夸人的地盤集中在安大略湖四周一帶﹐因為地利之便﹐依羅夸人的皮毛交易對象是赫德遜河一帶居民荷蘭人。他們使用荷蘭人提供的物資﹐在紐約州一帶設立村鎮﹑碉堡﹐企圖在這裡建立與歐洲人貿易的中心。他們還自荷蘭人那裡交易到槍枝武器。據估計﹐此時他們已有五百多隻槍枝。而法國人就一直禁止自己的居民將武器賣給印地安人﹐因此休倫人及亞岡昆人就無法得到西式的軍火武器。※
那時每一年﹐休倫族都會組織獨木舟隊到三河鎮一帶做生意。1642年八月﹐當休倫人交易後要離去時﹐蒙馬尼要他們稍等一陣﹐他會派士兵護送他們經過最危險的一程﹐以免受到攻擊。他們拒絕了。十二天後﹐當蒙馬尼及士兵來到黎希流河口時﹐發現二十二個休倫人的頭顱被掛在樹幹上。
皮毛生意的豐厚利潤﹐不僅是土著打破頭顱的爭取﹐法國人自己也在爭。1644年﹐在耶穌會教士支持下﹐法國終於同意將皮毛專利權﹐轉讓給新法蘭西的居民。他們組織了Community of Habitants﹐取代以前的「百人公司」。原因是「百人公司」的後台黎希流主教已在1642年去世﹐而第二年﹐路易十三也去世了。不過居民協會每年必須交給百人公司一百條水獺皮﹐同時百人公司繼續有任命總督的權利。
四十名法國士兵不足以維護聖勞倫斯河的安全﹐因為依羅夸族每個部落都有幾百名年輕壯男。後來(1645)莫哈克人還聯合其他依羅夸族﹐組成聯盟。有Confederated Nations之稱﹐包括莫哈克 Mohawk﹑Oneidas﹑Onondagas﹑Senecas﹑Cayugas﹑Sokoquis﹑Mohicans等。合起來有幾千男子﹐因此不久莫哈克人就控制了聖勞倫斯河的交通﹐1647年休倫人被迫停止到三河出售皮毛。
不過依羅夸的目的是要完全佔有與歐洲人的皮毛生意﹐因此立意要消滅休倫及亞岡昆等部落。1648年七月﹐莫哈克﹑西尼卡及Onondagas聯合出動一千兩百多壯男﹐進攻休倫族的一個村莊St. Joseph II。他們趁壯男都出外交易或狩獵時﹐將村莊放火燒了﹐並俘虜了七百多男女。
這次行動使到好幾個休倫人的村莊全毀。所幸生還的人﹐也都因為農作物被毀﹐及受到包圍﹐而遭受到嚴重饑荒﹐又死了無數。掃蕩行動中﹐莫哈克人更殺死村中一名耶穌會教士。
第二年三月﹐他們再去攻擊休倫的村子 St. Ignace及St. Louis。挾持了神父Brebeuf 等﹐將他凌辱致死。另一個神父Gabriel Lalemant 則一直被虐待到第二天早上才死。他們都被剝了頭皮做戰利品。然後他們再去攻擊聖瑪麗村﹐不過為幾百名休倫人驅逐。總共有十多名神父被捕﹐被吊掛在樹上﹑凌虐致死。
一名教士事後敘述Brebeuf神父受凌辱時﹐被綁在木樁上﹐下面則堆滿木柴點火燒。但神父還是持續唸經﹑讚美天父。因此憤怒的土著將他舌頭﹑及兩個嘴唇都割去﹐阻止他再發言。後來還將他身上﹑腿上的肉一片片割下﹐在他面前燒烤。在神父還未氣絕時﹐還用刀切開他的胸膛﹐將他心臟掏出﹐及喝他的血。原因是因為他勇敢﹐因此認為喝了他的血會和他一樣勇敢。※(下圖是目前在安省 Midland 的休倫村博物館中的一座模擬教堂中,做了一個 Brebeuf 神父的墓地。此外在魁北克的 Gatineau 有一個 Brebeuf Park,裡面也有一座他的銅像。)
休倫人不敢再在此地多留。他們將自己剩餘的村子都燒了﹐以免為依羅夸人佔領。他們逃去與附近的 Neutral 或 Tobacco人的村子暫住。整個休倫村因此消失。
最後﹐只剩下六百名休倫人。其中半數與未遇害的耶穌會教士﹐在1650年六月離開被毀的家鄉﹐一起到魁北克居住﹐由教會負責他們生活。條件是﹐他們從此做虔誠基督徒。也為 Brebeuf 神父二十四年前在休倫村成立的教會畫上休止符。這批休倫人後來一直在魁北克定居﹐被叫做 Huron of Lorette。在休倫區的耶穌會傳教士中﹐共有八名英勇殉道﹐他們後來都被封為聖徒。
對付過休倫人﹐依羅夸人繼續侵向亞岡昆人﹑甚至法國人。受傷的亞岡昆人﹑休倫人﹑及法國人逃到聖母村﹐關在門內不敢外出。一名在亞岡昆村落中傳教的神父被殺。醫院中擠滿了被刺傷﹑射傷的原住民及法國人。莫哈克的目的是將法國人驅逐出聖勞倫斯河口。結果沿著河口的村鎮﹐居民全數逃離。
法國人也有勝利時候。分別在兩次戰役中﹐俘獲了兩名依羅夸酋長。使到對方更為憤怒﹐因此再度攻擊三河鎮。甚至殺死了三河鎮的市長。結果三河鎮被棄守﹐成為廢墟。但是依羅夸人怕大砲﹐不敢接近堡壘。於是難民都躲到魁北克市。居民全都被困城內。他們寫信說:「如果我們僥倖不死﹐唯一後路是回法國。否則都會餓死。」
這期間﹐依羅夸人數次與新法蘭西談和。有幾次還分別與其中幾個部落簽了條約。據說求和的都是 Onondagas﹑Cayugas﹐而莫哈克就拒絕談和。一些部落還要求神父前去傳道。先後有幾名神父到了依羅夸的村子居住﹑傳教。但是後來不是對方毀約﹐就是因為誤會而失效。一次在簽了和平條約後﹐有莫哈克人前進到一個村子時﹐當地法國人卻以為他們又來攻擊﹐因此全跑光了。這使他們更為生氣﹐認為不被信任﹐因此將村子燒個一空﹐家畜也都偷走。
1660年﹐發生了一次傷亡慘重的戰事。一個二十五歲士兵Adam Dollard des Ormeaux﹐召募了十七個蒙特利爾的年輕人﹐以及四十多休倫﹑及亞岡昆男子﹐包括一名酋長﹐主動前去迎戰依羅夸。他們人數不多﹐但是有充份槍枝及彈藥。在渥太華河的一處激流Long Sault Rapids的城堡﹐與數十名依羅夸遇上﹐大戰一場﹐滿地可人大勝。但是對方很快聚合了八百名壯男 (有莫哈克﹑Onondagas﹑及西尼卡人)。以法國人的人數自然是以卵擊石。被圍困七天後﹐食物及水都缺乏。最後不是戰死﹑就是被俘﹐然後虐待致死。
不過這次大戰之後﹐依羅夸人自動撤退﹐使到這一條水路得以暢通﹐解決了被困的魁北克居民的糧食缺乏。同時稍後兩個叫雷迪生﹑及葛羅斯耶的法裔商人﹐也因此能領著三百多原住民﹐駕駛小舟將皮毛拿到魁北克去賣(見下章)。因此這十多名法國年輕人及休倫人﹐成為魁北克民間傳說中的英雄。後來的人美化他們的事跡﹐將他們的行動說成是自我犧牲﹐以便開放水道的暢通。
不過當時法國對於美洲殖民地仍是不重視。特別是東岸的亞加迪亞﹐幾乎沒有人跡。只有Cape Breton有少許法國居民。整個半島幾乎都是英國殖民區。1654年以後﹐他們改名為安那波里斯 Annapolis。
紐芬蘭 Newfoundland 本來也是英國殖民的地盤。安妮女王戰爭之後﹐前來北面的英國移民減少﹐於是法國人在1662於在南面普蘭西亞海灣Placentia建立小漁村。因為不像其他紐芬蘭港口全是岩岸﹐漁船無法靠岸。普蘭西亞有沙灘﹐船可以靠岸﹑還可以晒魚﹐因此是漁家必爭之地。法國人自1540年起就在紐芬蘭捕魚﹐並一直與英國漁民相安無事。由於有魁北克殖民區做腹地﹐這些漁民可以將收獲賣與本地居民。不像英國漁民多數是將漁獲外銷。法國在普蘭西亞設立漁村後﹐就迅速建立起漁業中心。
1663年﹐法王路易十四接到新法蘭西殖民代表的緊急求救。說如果法國不全力接濟他們﹐不如放棄這個殖民區。路易十四採取殖民部長的建議﹐決定採取行動﹐將魁北克的行政系統合併﹐成為法國的一個省﹐直接受控於王室﹑執行法國法律。首先取消了原有的百人公司﹐並任命一個自治委員會予以取代。新殖民政府包括總督﹑主教及行政首長 (Intendant) 以三頭馬車形式統治。總督代表國王﹐除主持儀式外﹐兼管軍事﹑外交。主教身兼委員會主席﹐因此也有行政權力。除了負責教會﹐還兼管學校﹑及醫院行政。行政首長則是實際行政長官﹐負責皮毛交易﹑出入口﹑及司法。同時地方政治採取自治﹐像魁北克市等市長就由民選產生。
魁北克首任行政首長是三十九歲的泰隆Jean Talon。他在1665年上任。他見到這時整個加拿大的法國人只得三千﹐因此由法國運來大批移民。包括一千五百名僕役。他們的合約中述明﹐做滿三年就可以得到兩畝地。另外當時很少法國女子願意到新大陸﹐在新法蘭西﹐平均六個男性才一個女性。為了增加人口﹐法國王室幫忙征召單身女子嫁到新法蘭西。她們被叫做Filles du roi「國王的女兒」﹐一個個穿上體面的禮服﹐到皇宮去見國王。連嫁妝都是路易十四負責︰衣服﹑烹飪器材﹑種籽﹐有些上等些的還有牛﹑羊﹑豬﹑雞等家畜及現金。
甄選「國王的女兒」是很慎重的程序﹐很多時要教會發出身家清白証明。不過一般家世好的女子都不願意到這蠻荒之地嫁作人婦﹐因此後來負責人要由孤兒院﹑監獄﹑及妓院去找單身婦女。第一批一百人於1665年到達。在船上﹐她們一個個受洗﹐並接受修女的指導﹐做一個淑女。以後的十年內﹐共有八百多名女子以此方式抵達加拿大﹐年紀由十二歲到四十五歲之間。
這些女人可以自行選擇對象﹐如果選擇不到﹐則由當局安排。為鼓勵生育﹐婚後若是每年生一個子女﹐都會有賞金。生到十個以上子女的﹐則更有重賞。新法蘭西的男人也被鼓勵早婚。如果滿二十一歲還不結婚﹐就會失去打獵捕魚﹑及做皮毛生意的權利。如果在二十一歲之前結婚﹐就有賞金二十一元銀幣 (livres)。到泰隆離任的一年(1672)﹐新法蘭西人口就增加一倍﹐到六千七百人。
那時魁北克的生活十分艱苦﹐加上與原住民爭戰不停﹐因此只有年輕﹑願意冒險的人才會願意移民。女修士瑪麗當時寫給兒子的信中說:
…你問到我們的居住環境,我們的這一排房子部份是用石造,部份木造,還有部份是用樹皮。全部九十二尺長,二十八尺寬。這還是加拿大最好,最大的建築,也是此地最新式建築。裡面有教堂,十七乘二十八尺。你可能以為小,但是因為這裡冷,太大了就更冷。很多時神父的手,耳朵都是僵的。
….
我們的房子是三樓,我們住的是中間一間。我們的火爐在宿舍盡頭。為了使暖氣流通,房間都只用薄木板間隔。 ….不過冬天時你只能最多在一個房間呆一小時,就要到火爐那裡取暖。而且手要一直放在衣服裡,不然就會凍僵。所以除了做宗教靜守儀式之外的時間﹐我們連寫信,看書時都是在火爐邊。…我們的床是木板做的,雖然舖了厚厚的羊毛毯,還是不暖。聽說土人在冬天連石屋都不住,跑去樹林裡住,說那裡比較不冷。我們一次放五、六條木頭,盡管這樣﹐還是只有前半身暖,後半身冰冷。全棟樓四個火爐,一年要燒半年時間,要燒掉一百六十五綑木材。
當時在新法蘭西﹐因為河流是交通命脈﹐因此所有封土的劃分都是依著河流。但因為與河流的接觸面有限﹐因此所有的土地都是狹長形狀﹐只有前面十幾﹑或幾十公尺是面對河流﹐然後一直向後延伸幾十里﹑甚至上百里。這樣的做法﹐大家都將房舍建在沿河邊﹐而後面的土地就很難照顧到。缺點是﹐近河岸的土地使用過盡﹑而後面的土地幾乎未曾用到。好處則是﹐因為房舍都建在河邊﹐因此由魁北克一路到蒙特利爾﹐河邊都是人家﹐像一個延綿不斷的村落。
為了使新殖民地的經濟多元化﹐泰隆由歐洲引進大麻種子﹐及織布機﹐以便婦女可以做麻繩及織布。此外又在魁北克成立製革廠﹑造船廠﹑及啤酒廠。為了增加農作收穫﹐還引進一批非洲黑奴﹐並且僱用大批波尼族土人Pawnees做田間工作。他們來自密西西比河上游區﹐是在戰爭中被法國人的土著盟友俘虜。被俘後﹐就會先受洗﹐成為天主教徒﹐然後融入法國人社區中。
逐漸的﹐土著奴隸人數增加。因為土著比較便宜﹐而且比非洲黑奴要容易取得。他們多數是做家事﹐很多並為教會及修道院做家務。
此時並由法國王室的養馬場引進十二匹雌馬﹑兩匹雄馬﹐要在新大陸培養良好的馬種。據說第一批馬匹到達後﹐當地土著對於這種外貌俊朗﹑又能駕馭的「法國麋鹿」﹐都讚嘆不已。
「百人公司」解散之後﹐法王成立了「西印度公司」予以取代。並在新法蘭西實施傳統封地制度 seigneuries。也就是普天下土地都屬於君王﹐再由君主將地分發給領主seigneur﹑由他們負責土地之耕作﹑繳稅。領主要宣誓對法王效忠﹐並有義務引進人口耕種及繳稅。領主除了要負責找到佃農耕種﹐還要負責在領地上起建磨坊﹑提供農具﹑甚至維護土地上的建築﹑及起建教堂等。雖然土地屬於領主﹐但是土地上的好木材就屬於王室﹐起建船隻。如發現有礦存﹐也是法王所有。當時領主很少自己耕作﹐因此都將土地出租給佃農﹐收取一定租金。但因為封地都十分大﹐因此領主多數是將土地再劃分﹑分租給第二地主﹐由他們分租給佃農﹑再收租﹑付稅。好處是可以保存整片土地﹑不會將土地劃分得更細小。同時可以迅速及有系統的開發新的疆界。佃農除了要耕作﹐自己建屋﹐每年還要免費為領主工作三至四日。不過佃農是免費得到土地耕種權﹐成為生活無缺的中產階級﹐比起法國的「沒有土地的窮人」還是要好很多。不過在這制度下﹐佃農永遠無法取得土地主權。而且領主很少是親自住在自己的封地上﹑因此佃農與領主間很少感情。佃農也經常會換主人。
英國人的做法與法蘭西不同。每一個移民都有可能自己得到土地﹑成為獨立地主。殖民地也可以自己選出領袖﹐實施自治。他們在此種植蔬菜﹑五穀﹐幾乎不靠祖國的接濟。不過法國的制度下﹐就不須要奴隸耕作。而英國殖民就因為勞力不夠﹑或沒有佃農制度﹐要迫使土著做為奴隸。因此英國殖民與土著的關係就不如法國人與土著間的合作。而法國人一方面因為有佃農﹐一方面因為要做皮毛生意﹐必須與土著合作。所以法國殖民與北美原住民間的關係要比英國人好很多。另一方面﹐法國殖民人口一直不多﹐不需要佔領很多土地﹐與土著衝突因此較少。而且因為與土著關係好﹐靠土著幫忙﹐因此控制了北美大部份地區水道﹐所以也最先進入及控制北美腹地。
但是對於當地居民最大影響的變化是法國軍隊的來到。為了証明法國有心保衛在美洲的殖民地﹐路易十四在1665年先後由西印度調了八個團的步兵來﹐目標是要將新法蘭西版圖鎖定﹐同時主動出擊﹐殲滅依羅夸族。這支軍隊由崔西將軍Alexandre de Prouville de Tracy(下圖) 統率。他在1665年七月與一千多士兵乘船到達。受到當地居民熱烈歡迎。
第二年﹐法國士兵正式出發進攻依羅夸的村莊。他們在1666年九月十四日出發。一千名正規軍﹑六百名民兵﹐包括一百名亞岡昆及休倫男子﹐分乘三百多艘小船及獨木舟﹐前去尋找依羅夸人的村莊。他們由香普蘭湖北面出發﹐十月中到了湖的南端樹林中﹐尋到一個莫哈克人的農村﹐但空無一人。原來因為法國士兵不但人數多﹐而且有鼓隊﹐一路吹奏打鼓而來﹐村民早已聞風而逃。後來又去到三個村莊﹐居民亦都已逃走。少數老弱沒有逃走的﹐都做了俘虜。崔西除了下令將田地焚毀﹐還將糧倉中的食糧也都燒毀。只先取出部份做士兵回程的口糧。此舉使到莫哈克人整個冬天沒有糧食﹐且嚴重影響依羅夸族經濟。後來導致上千人餓死。據說逃亡的依羅夸人數達四千以上﹐他們請求到盟友小荷蘭的村子去住﹐對方怕他們人數太多﹐帶來饑荒﹐未予所准。
不過他們見到依羅夸人的村子十分整齊。房子都是圓木及石造成。糧倉中更是豐裕﹐堆滿了穀類﹑瓜類﹑玉米﹑豆類﹐足夠新法蘭西所有人口吃兩年之用。士兵們回去都形容依羅夸族地方的富足。事實上﹐依羅夸人當時村莊所在就是現今安大略省南部﹐及鄰近紐約州一帶。是土地肥沃的糧倉地帶。
崔西在依羅夸村莊插上十字架及法國國旗後離去。經過這次戰火﹐依羅夸人正式向法國殖民區求和。而且態度較過去謙虛﹐甚至有些低聲下氣。結果雙方在1667年七月簽訂和平條約。依羅夸人不但同意不再攻擊法國殖民﹐同時保証與亞岡昆﹑及休倫人也和平共處。另外一個勝利是﹐依羅夸人同意將自己的貿易地盤限制在五大湖區以南的範圍。法國人則可以向北開拓皮毛生意的途徑。
崔西的行動使到魁北克居民更放心的生育﹑擴充。由1665到1672年間﹐一千五百新移民來到新法蘭西。加上將近一千名單身女子被送到這裡﹐新生嬰兒每天都在出生。後來連崔西的士兵中﹐多數也都留下來定居。因為他們只要住上一年﹐就可以分到兩畝地。在法國本土﹐他們幾乎沒有可能得到土地。因此法王的增加人口政策﹐終於成功。到1690年時﹐新法蘭西已經有一萬五千人口。
依羅夸人自從與新法蘭西對立﹐一直是與荷蘭人結盟。荷蘭人的地盤是赫德遜河一帶。1624年﹐荷蘭人建了Fort Orange﹐被歐洲人叫做新阿姆斯特丹。
為了與英國及法國殖民地對抗﹐荷蘭人在1626年以相當六十元荷蘭幣的衣物﹑由曼哈頓部落手中買下曼哈頓島。在上面建了一個新荷蘭港。
荷蘭人一開始就提供槍枝及酒給土著﹐因此與原住民關係良好。但是當荷蘭人開始大批移民﹐與土著的關係就開始惡化。後來荷蘭的新總督更實施種族絕滅政策﹐發生多起大規模仇殺事件。1660年英國人向新荷蘭地盤擴充。荷蘭當時只兩千多移民﹐因為人丁單薄﹐被迫撤退。約克公爵於是將整個地區改名為新約克New York。Fort Orange也被改名為奧本尼Albany (現今紐約州首府)。(下圖:1664年荷蘭人買下的曼哈頓,成為新阿姆斯特丹。可以見到當時的住屋,馬路都已經很有規模。)
這時在法國本土﹐再度發生嚴重宗教衝突﹐政府嚴禁新教的存在。連帶殖民區也禁止有新教活動。屬於天主教的耶穌會教士﹐就全力取締加拿大的新教徒。信新教的 Huguenots 甚至不可以坐上開往加拿大的船隻。
魁北克的第一任主教是拉瓦爾 Francois de Laval。他的任命是首次越過法國本土的教會﹐使他的地位直接處於羅馬天主教會之下。歷史學家認為此舉保存了魁北克未來幾個世紀的天主教信仰。
拉瓦爾是一個傑出的行政人才﹐同時也是虔誠教徒。除了要求信徒行為端莊﹑不可亂淫之外﹐他在1660年下令嚴禁將威士忌及白蘭地出售與印地安人。1661年就有兩名法國人因為違禁而被處死。1663 年新的殖民行政局成立後﹐再度禁止將威士忌出售與原住民。違法者將被放逐﹑及處以罰金。
酒對於原住民的危害幾乎是一開始就存在。過去印地安人沒有飲料﹐他們的飲料除了水﹑就是用玉米及肉燒的湯。當他們第一次嘗試法國人的白蘭地﹑或是英國人帶來的蘭姆酒rum就上了癮﹐會繼續討來喝。但是他們只要喝一點點就變了一個人﹐不是兇惡﹐就是亂性。當時的分析是因為當時他們完全不吃鹽﹐因此少許酒精就改變他們性情。一些人會立即脫光到處跑﹑有些拿起矛或刀斧到處殺砍。也有些連自己家人都殺了﹐事後懊悔不已。
其中一些土著長者是不喝酒的﹐他們一再向魁北克行政長官求情﹐要他們下令禁止將酒出售給年輕人。但是儘管法律嚴明﹐仍有許多水手﹑或是商人為了重利而將白蘭地或其他烈酒出售給土著﹐交換皮毛。拉瓦爾甚至親自到法國向路易十四請求﹐撤換行政長官。
然而1672年上任的新法蘭西總督弗朗坦Louis de Frontenac更是一個放蕩的自由主義者。他在法國欠了一身債﹐為了籌錢還債﹐除了向皮毛商人抽傭金﹐他還在聖母村以南﹑安大略湖湖口的一個村子建了一個貿易站﹐攔截運往市場的皮毛﹐並向商人抽重稅。這使當地繁榮起來﹐這地方就被叫做Fort Frontenac (現今的京士頓Kingston)。後來他又在密西根湖﹑及尼亞加拉河口(現今尼亞加拉瀑布區)一帶都成立貨倉。他迫使居民為他建築貨倉﹐並私自抽稅﹐引起不少怨言。但是批評的人都被捉起來﹑或送回法國。不久因為有利可圖﹐類似的法國人經營的貨倉還在北美各地出現﹐北起聖勞倫斯河口的塔多塞﹐南到墨西哥灣的奧倫斯市Orleans (現今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奧爾良New Orleans/紐奧倫斯) 都有。
弗朗坦有一個貿易伙伴叫拉薩爾 Rene-Robert Cavelier, sieur La Salle。他本是耶穌會教士﹐二十四歲時脫離教會。他曾經駛船在五大湖航行﹐他與另一名神父 Louis Hennepin 是第一個見到尼亞加拉大瀑布的歐洲人。
拉薩爾的名聲與弗朗坦一樣壞﹐除了神經不正常﹐自大及貪得無厭﹐而且是靠賣酒給印地安人獲利。但是他卻得到弗朗坦及路易十四的支助﹐於1680年乘一艘叫 Griffon 的船﹐帶了四十多名船員(包括十八名印地安人)﹐由尼亞加拉瀑布區出發找尋俄亥俄河﹐以佔領北美洲中部腹地的皮毛生意。他們沿伊利諾河南下﹐穿過伊利諾族土著部落所在。兩年時間才南下到密西西比﹐在現今曼菲斯市 Memphis 址建了一個碉堡。拉薩爾經過現今阿肯色州﹐途中並與阿肯色印地安人交戰﹐將之佔領為法蘭西領土。1682年四月時抵達密西西比三角洲﹐及墨西哥灣。他在河口豎立一個十字架。並以路易十四之名為之取名路易斯安那 Louisiana﹐使他成為由La Chine一直到墨西哥灣的領主。也使法國佔有了北起聖勞倫斯河﹑南抵墨西哥灣的北美洲廣大腹地。後來他還在海上為法國佔據更多領土﹐但是後來在1687年被人在樹林中殺死。
※一名叫Father Paul le Jeune的神父﹐於1634年寫回去的信中所述。
♀這些報告叫做「北美報告」North American Reports﹐於1611到1768年間定期提出。其中1632年到1673年間的報告﹐則在法國出版﹐宣揚教會傳教的成績。
※在1633年她到魁北克﹑一直到1670年去世﹐一共寫回去兩萬多封信。每封信都有四﹑五頁以上﹑長的更在十頁以上。對於這幾十年的魁北克移民生活﹑教會活動及各種族間的仇殺﹑提供極詳盡描述。當時每一兩個月才有一艘大船由法國開來﹐冬天則全無船隻。不過每一次有船來到﹐她都有五十封以上的信件寄回去。這一類的信件使我們對當時一般人生活可以有更全面的了解。
※法國人是在1641年開始才將槍枝售與受過洗的土著﹐目的是保障教士安全。因此此時只有極少土著是有槍枝。
※一名神職人員Christophe Regnaut 於1649年寫回去的一封信有此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