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關係過去多年看港劇的機會很多,非常有感觸。我知道香港過去四十多年,都是無線電視台TVB獨霸天下,因此香港人幾乎都是看無線電視的節目長大的。說香港人與無線電視一起成長,一些都不過份。而其後果就是,香港人全部受到無線電視的潛移默化式的教育。
也許有人會說,一間電視台教育整個地區的人,絕對不健康。但是對比其他地區,我的結論是,今天的香港人被這一間電視台教育得非常健康。
我是對比西方電影電視節目才這樣說的。我自己是看好萊塢電影長大的,來到加拿大後則是由早上到睡覺都離不開電視。對比兩邊的節目,使我看出了港劇的好。一是善惡分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是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非常強,就這兩樣在西方文化中已經不存在了。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西方的電影及電視中,早已不再有善惡之分,即使有,那界線也不明顯,極大多數更有意的宣揚與傳統相反的道德觀。我在電影介紹中很少介紹六十年代以後的電影,就因為這原因。即使在我介紹的少數電影中,都可以隨便就可以舉幾個例子。好像在電影鐵達尼號(泰坦尼克號)的謬誤中就列舉了幾處,包括一個已訂婚的少女在船上結識一個年輕畫家不到兩天,就讓對方為自己畫裸體像,電影中卻將他們的關係描寫成轟轟烈烈的愛情,而其他當時被認為是正常的男男女女都是邪惡的,欺壓善良的人。還有一部轟動一時的「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 (1990)中,整部片都將一個穿著像妓女,言語行為也像妓女的女子描述成正派女人,反而幾乎所有片中的成功商人都是不擇手段的反派角色。而且只因為她在飯後躲在廁所裡用牙線(而不是用毒品),就立即將她提升到聖人一樣的地位,讓電影中所有看她不起的人最後都要受到報復。要知道那些人不是以衣冠評價她,實在是因為她的服裝及言語太過低俗。我不知年輕小女孩看多了這類電影會怎麼想,穿著成那樣就是現代道德標竿嗎?
我在電影Pleasantville-批判五十年代中也舉過類似例子。電影宣示了所有現代自由派文化就是要打倒舊傳統道德觀,以他們的道德觀予以取代。至於他們的道德觀是什麼?那部電影說得很清楚,就是:男女必須絕對平等,因此女人在家照顧小孩就是受壓迫,女人不可以受男人控制壓抑,因此女人有外遇是正常的,必須鼓勵的。這包括那個為人妻為人母者讓自己的情夫為自己畫全身裸體相,並且是畫在鎮上最大的一面牆上,當衛道人士出來責難時,攻擊這些衛道人士都是偽君子。電影中將所有的道德高尚的觀念都攻擊為過時的,封建的思想。這些電影每看一部就感覺像嚥下一團貓毛,嘔心好久。
但這麼多年來,港劇一直堅持固有的傳統觀念。包括一般家庭喜劇在內,多數角色都有明顯的定位,不是正就是邪。正派的獲得表揚,那邪惡的最終都得到報應,或是因為受到感化而改邪歸正,看了大快人心。雖然多數港劇看完都忘了劇情,但看的時候都很過癮,就因為這衝突性,及最後必然的結局,壞人都得到正法。
隨便舉幾個較成功的劇集做例子,好像古裝的「宮心計」,及時裝的「溏心風暴」都如此,正反角色非常分明,最終壞人角色很快就被揭穿,被正法,被委曲的角色也都一一被平反。有些劇情在一兩集後就平反。相信整個香港人都在同一時間為劇情擊掌,這就造就了香港的同一道德觀。(西方學者又要用他們的理論來批評了。他們有很多理論鼓勵觀眾獨立思考,堅決反對由文化領袖來領導讀者及觀眾的道德理念。但如果是領導向自由派思潮,就是正確的。)
就像最近看的一部清裝劇,幾個黑心大官欺壓百姓,後來逐一被揭發擊敗。期間一個受害女子的母親,忍著不與失散多年的女兒相認,就為了她要親自報仇,以免傷及女兒,這使到她女兒非常傷心。但她不是不關心女兒的,當她聽見一個師姑是扶養女兒長大的恩人時,她問了許多女兒年幼時的事情,當師姑轉身離去時,她虔誠在她身後下跪,那一刻我的眼淚迅即飆了出來。就是這些濃烈的親情令人震憾,但這樣的劇情我不記得在任何一部近代的好萊塢電影中見過。
很多港劇的劇情如果放在西方,都將遭到批評及嘲笑,舉例說港劇中的青少年都以學業為重,而不是向校長宣戰要有舉辦舞會的權利,或是穿奇裝異服的權利。港劇中也經常出現娼妓,雖然也會承認她們是因為出生背景不好而下海,但最終不是遇到好人相救,逃出苦海,就是因為遇到惡毒嫖客,慘遭殺害,做為警世例子。絕對不會因為一個妓女用了牙線,立即具備了做豪門少奶的條件。
最近看了一集的「愛,回家」,其中一句台詞讓我感到極端震憾,男主角之一的馬壯對他父親說:「你記得當初我一直想做警察?因為我想幫助人,但是現在做的是律師,我卻要…」他接著說的就是,做為律師他必須為顧客著想,而經常這顧客是問題人物,他良心過不去。我聽了幾乎就要為編劇鼓掌叫好。
這一段就是基本上港劇與好萊塢的極端對立了。今天你絕對不可能在西方電影或電視中見到這樣的內容。在西方,律師代表正派,警察代表邪派與黑暗。律師那一派勢力將所有的打擊犯罪的法律都推翻了,更不要說反毒、反黑的法律,幾乎都以違反人權給板倒了。
我已好多年未到電影院看電影,因為每看一部,就感到極端失望。目前的好萊塢電影幾乎都是以滿足觀眾的視覺,及其他感官的愉快,這包括極度的暴力,性的暗示及明示。有時在飛機上看明明寫著是Family適合看的電影,都要為電影中的性感畫面感到尷尬,深怕隔壁的乘客見到而不好意思。在電影院中看電影更要不時為突然間的巨響,突然間跳到你面前的大特寫,更不要說一連串的髒話感到嘔心。
我寫過「巨星傳」,其實也就是好萊塢的電影史,我也寫了一百多部好萊塢經典電影的介紹,為什麼早期的好萊塢電影都不像今天的惡俗?兩個原因,一是當時有所謂的電影規範,其中較著名的是Hays Code。其中第一條就這樣寫:所有電影不可以降低觀眾的道德標準,因此同情心不可以賦與罪犯,作惡者,邪惡行為及罪惡行為。
另一個原因是個人因素。當時好萊塢很多大佬賦與自己維護道德的責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米高梅電影公司老板梅爾Louis B. Mayer,他由三十年代掌控米高梅,一直到1951年。在那關鍵的二十年間,他堅持電影內容的道德觀,使到每一部電影都以發揚人性光輝為副題。我在「巨星傳」中的嘉寶章篇中,介紹過梅爾堅持影片中的母親都必須是慈愛的,做兒女的都要孝順。因為該公司一個男演員罵自己的母親是婊子,是人渣,他就雪藏那演員。雖然他的作法有些不分青紅皂白,但他使到那幾十年出品的好萊塢電影非常乾淨。
可惜自六十年代以後,Hays Code受到攻擊,受到嘲笑,電影業隨即來了大翻身,競鬥暴黃及粗口,傳統中的好人都成為壞人的典型,壞人都受到美化,僵屍片充斥還不夠,還要像喪屍一樣血腥恐怖。所以我每每為港劇堅持立場感到非常難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