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哥倫比亞 Columbia Pictures 電影公司在1960 年推出的彩色音樂家傳記電影,電影的全名是 Song Without End, The Story of Franz Liszt,因此是鋼琴家及作曲家李斯特的故事。不過跟好萊塢拍攝的多數歷史片,或是傳記片一樣,為了吸引觀眾,好多細節都是虛構的,或是誇大的,也有些重要過節被遺漏。(下:電影海報)
片中飾演李斯特的是當時英國的偶像明星狄保嘉Dirk Bogarde,片中飾演跟他相戀的一個歐洲公主的是法國時裝模特兒卡波辛Capucine (嘉寶仙),這是她的第一部片子。片中李斯特另一位情婦由法國女星Genevieve Page 飾演。這片子是因為哥倫比亞在1945 年推出的一部有關鋼琴家蕭邦的傳記電影 A Song to Remember 一曲難忘 的成功,而決定拍的。而這部片子的導演也跟上面一部一樣是 Charles Vidor,不過他在電影開拍後不久就心臟病發去世,換了老牌導演喬治邱克George Cukor 執導。然而喬治邱克認為這部片子是Vidor 的,即使他接任也只是遵循原來的劇本,所以最後不肯具名。所以影片上導演的名字仍然是Charles Vidor,不過就出了幾行大字,感謝邱克對本片的貢獻。
這電影的劇本源自於Oscar Saul 在1952 年寫的原始劇本,之後經過Oscar Millard,Walter Bernstein 等改編。片中有很多李斯特以及他同時期鋼琴家的作品,而男主角狄保嘉在電影中有很多彈鋼琴的鏡頭,在我們這些外行觀眾看來簡直以為他比美李斯特。原來這是他事先跟鋼琴家Victor Aller 練習彈鋼琴三個多星期的成果。看過很多影星在影片中「扮演」鋼琴家,那指法都非常取信,不得不讚佩。
李斯特生前感情生活非常豐富,電影中提及他的兩段情也都很感人,不過這電影在劇情方面偏於薄弱,甚至俗套,加上拍片時發生很多導演跟角色間的矛盾,導致很多不愉快場面,影響了影片素質,這也許是喬治邱克不願意具名的另一個因素。不過這部片子就獲得一項金像獎提名:最佳配樂,並且獲獎。
劇情:
電影開始時,鋼琴家李斯特Franz Liszt 已經跟巴黎一個伯爵夫人Marie D’Agoult 瑪麗同居,因為瑪麗是離開丈夫跟他在一起,在當時是社交圈一大醜聞,所以他們無法在法國居住,避居在瑞士。
一天,李斯特的經紀人波廷Potin 帶了他的好朋友鋼琴家蕭邦Frederic Chopin,以及蕭邦的女朋友,作家喬治桑Georges Sand 一起來看他。瑪麗當即就不高興。因為瑪麗一直都主張他專心於作曲,不要演唱,所以對於波廷有反感。同時她也不喜歡李斯特的這些「朋友」。但是李斯特一直懷念在各地演出時的風光,也懷念這些老朋友,所以不顧瑪麗的難看的臉色,立即跟著他們出去了。(下:左邊兩人是波廷跟瑪麗,右邊兩人是蕭邦跟喬治桑,中間站在後面的是李斯特。)
不過李斯特是一個信仰虔誠的人,因為他跟瑪麗沒有結婚,雖然已經生了三個孩子,但自認是生活在罪惡中。所以出來後在經過一個教堂時,立即停了下來,不由自主地進入教堂。他進了教堂見到一座鋼琴,就上前彈了起來,其他三人也跟著進去。
他這時彈的是巴哈的:Passacaglia and Fugue in C Minor,不過這時已經是凌晨三點多,教堂的琴聲連瑪麗在家裡都聽見,她立即穿上大衣到教堂去訓斥他們,並叫李斯特回家。喬治桑曾經勸她,不要以為可以控制男人,瑪麗就說:看著,我不會放棄。
這晚上,李斯特還聽波廷說,巴黎出現一個新的鋼琴家Thalberg 梭博,說他目前很紅火,而且馬上就要舉行演奏會。李斯特聽了很不服氣,就要證明自己比他更「紅火」,他要波廷為他安排一場演奏會,而且要在同一天,並且在梭博演奏廳的對面。
到了那一天,李斯特的獨奏會又是滿座,他彈了幾首古典樂曲之後,又彈了Paganini 的La Campanella,演奏完賓客為他起立鼓掌歡呼。但是在梭博那邊就大多數是空位。還未開始,梭博就對僅有的一些觀眾說,他很抱歉,演奏會取消了,他願意退票,不過又說,觀眾都去了李斯特那邊,建議他們過去。賓客之一是波蘭的一位公主卡洛琳Princess Carolyne Wittgenstein,她跟夫婿俄羅斯的尼古拉Prince Nicholas 在一起,聽到了就到李斯特的表演地方,在偏廳坐在臨時的座椅上欣賞。
卡洛琳很快就為李斯特的琴音所迷,音樂會後她跟丈夫到後台去向李斯特致賀。介紹時,他知道尼古拉是目前俄羅斯沙皇的助理。他跟卡洛琳似乎都為對方的風采所吸引。卡洛琳說,他們將會為他的家鄉匈牙利多瑙河最近的水災籌款,李斯特立即說他願意去義演。
之後他發現母親聽完演奏會後自行離去了,於是他到母親那裏去找她。母親除了稱讚他的演奏,還說自從他跟瑪麗在一起,生活規律多了。但是他不滿意,說自己每天都在內心搏鬥。「好的自己」跟「壞的自己」,一方面他嚮往教士的獨居跟奉獻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又嚮往音樂家被群眾包圍的生活方式,要母親為他祈禱。
之後他到維也納去為卡洛琳負責的籌款演奏會演出,這一次他演奏了蕭邦的Scherzo No2 in B-flat Minor。照樣的每一次演出之後,台下的觀眾不僅起立歡呼,還有很多時髦的女子上前在台下擁抱他的雙腿不放,甚至要扯爛他的衣服,搶奪他的手套,手帕。他到了後台,一個年輕音樂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 在等他,說希望他看看自己做的樂曲,給他點意見,他忙著離開,很不耐煩的叫他去找自己的經紀人。之後卡洛琳向他道賀,尼古拉則提出邀請,請他到聖彼得堡為沙王演奏。他正要回絕,卡洛琳就笑著打圓場說,沙王的邀請等於是命令,於是他答應了。
他到了沙皇的王宮,十幾位王親貴族已經坐著等待,他到達後在座位等待沙皇(尼古拉斯一世) 到來,等了一陣沙皇還未出現,一位貴婦(沙皇的姊姊) 建議他不用等了,他就開始演奏,不過演奏了一陣,沙王就來到,而且一邊走一邊講話,他非常生氣,認為沙皇對音樂家不尊重,站起來就離去了。這時是卡洛琳趕來跟他道歉,要他看自己的份上回去演奏。這一次沙皇靜坐聆聽,不再說話。這一次他演奏的是貝多芬的Moonlight Sonata。(下:卡洛琳公主在座位聆聽,右邊的是她的丈夫。)
演奏之後,卡洛琳又對他說,她在基輔有產業,希望他到基輔演出一場,將他的音樂帶到那裏。現在他跟卡洛琳之間似乎是心有靈犀,對於她的要求都全部答應。這時期他寫給瑪麗的信都預留了伏筆,暗示他會長期在外演奏,可能很久都不會回去。不過瑪麗非常了解他的性格跟他的環境。當他巡迴演出到德國的Dresden 時,瑪麗偷偷來到。這時李斯特正在演奏浮爾第(威爾第) 的 Rigoletto,她躲在觀眾席上看他演出,之後見到那些年輕女觀眾對他歡呼,上前去抱住他,親吻他,她看不下去自己走了。
晚上李斯特回到旅館,窗外大群人群高舉火把,叫他的名字。波廷建議他出去,他出去後,群眾將他高舉,對他歡呼。他的情緒也非常高。當他回到房間,見到瑪麗來了,他雖然意外,但是表示熱烈的歡迎。瑪麗要他回家,回到她那裡,他說:我何曾離開過你?也許因為內疚,他建議這次演出結束後,他們到一個小島上去住一陣。但是瑪麗說她聽到外面的流言蜚語,之後說:我放棄了那麼多,跟你在一起。李斯特一聽到這句話就生氣了。他說:你是要我永遠記得你的犧牲?要我為了這件事付出代價?於是兩人爭吵起來,他說了很多氣話,瑪麗打了他一耳光,李斯特憤怒地拿起大衣出去了。(下:見到瑪麗,他也有心安撫她,但是總是一言不合吵了起來。)
他在街頭走著,走到一個歌劇院的後門,聽到裡面有音樂聲,他就進去,原來是華格納在排練他的一首新作。他聽了一會覺得很不錯,就前去打招呼。問他是否記得自己,但是華格納卻對他不太理睬,說他當時沉醉在聽眾的掌聲中,架子太大。還說:如果我需要一個鋼琴手,或許會去找你。
他回去後,波廷對他說,瑪麗已經走了。他就對波廷說:我唯一不會傷害的人就是你,因為我們之間有金錢的關係。之後他說他決定不再演奏了,要波廷停止所有演出,他要回家。但波廷這時說,卡洛琳公主跟他的丈夫已經很久不在一起了,他聽了就說:你是一個邪惡的人。於是叫他恢復演出的行程,包括到基輔的下一場演出。證明了他內心的搏鬥總是壞的那個戰勝。
在基輔的演出,他見到卡洛琳坐在台下。但是演奏到一半,他見到卡洛琳離座,心裡不太高興。演出完畢謝幕之後,波廷高興的拿來兩百盧布的金幣,說是一個富豪捐贈的,要他明天到當地最大教堂去演出。他說他是信徒,為教堂演出是他樂意做的,絕對不會收錢,叫波廷退回去。
第二天在教堂的演出莊嚴隆重,他的鋼琴聲配合教會合唱團的樂聲,直到最後眾人散去後,他到聖台前祈禱時,見到卡洛琳是最後剩下來的一個,也在祈禱。他這時才知道,昨天那兩百盧布金幣是她給的。之後卡洛琳說她丈夫不在,要求他到自己家去為她演奏。在她家時他演奏了貝多芬的Sonata No 8 in C Minor,之後他說,他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奏,其實都是為她一個人演奏的,也只聽到她一個人的掌聲。她接受了他的告白,但是當他想親吻她時,她推開了他,說她信仰上帝,他說他了解。之後說下一場音樂會在奧德薩Odessa,到時候見。(下:他跟卡洛琳忍不住相愛。)
在奧德薩,他演奏了孟德爾森的Rondo Capriccioso,演奏完畢他站起來,蓋上鋼琴的蓋子,之後對觀眾宣布:這是我最後一場演出,我的演奏生涯到此為止。他到後台時,波廷說尼古拉要見他。尼古拉的態度很不好,說:你為什麼要停止表演,這不是讓你賺到很多便宜?李斯特聽到之後生氣地離去。卡洛琳代表丈夫跟他道歉,不過尼古拉這時對妻子說: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們之間的事。卡洛琳沒有否認,只是對丈夫說她要離婚,並且跟李斯特結婚。尼古拉說:沙皇不會批准。卡洛琳說:沙皇不是上帝。
當天晚上,卡洛琳對他說,她已決定去請求沙皇批准她離婚,她問李斯特:你願意將你的命運交給我?他說願意。這一次卡洛琳允許他親吻自己,他們緊緊的擁抱。之後卡洛琳要他去Weimer (現今德國境內),去見Grand Duchess 女大公(公爵),她是沙皇的姐姐,她已經跟她講好,請他做當地音樂學院的指揮。而且取得她好感,她會幫助他們向沙皇請求。(下:卡洛琳取得 沙皇姐姐的支持。)
他去見了女大公,她雖然不同意他們的事情,甚至明白說他在外面的名譽不太好,不過同意看在卡洛琳的分上為他們說情。而且她是真正欣賞李斯特的音樂天分,希望他能提升Weimer 音樂水準,到世界殿堂級的水平。
他在Weimer 時,瑪麗來了。瑪麗在他桌上見到一張卡洛琳的相片,知道傳言終於成為事實,李斯特也不瞞她,說他已經計畫跟卡洛琳結婚。瑪麗說:他知道有我的存在嗎?知道我們有了三個孩子…?李斯特說她不在乎,她已經同意做我的太太。瑪麗不願意接受,還說她相信卡洛琳會像其他女人一樣消失,最終回到她身邊。之後她向李斯特哀求,這時有人傳言女大公找他,臨走前瑪麗還警告他:你會後悔。
他到女大公爵那裡,大公爵告訴他,沙皇拒絕了讓卡洛琳離婚,還說一個醜聞已經夠了,不需要第二個。他說他要見卡洛琳,大公爵告訴他卡洛琳在維也納,他趕到維也納,當時當地正在革命,街上很亂,他被帶到一個隱蔽的打獵農莊,見到卡洛琳在祈禱。卡洛琳見到他,要求去見他母親,他就帶她到母親那裏。
到了母親那哩,卡洛琳說希望很快成為她的媳婦,還問李斯特小時候乖嗎?談話間瑪麗出來,原來瑪麗帶著孩子們都來了。李斯特介紹她們見面,這時外面很嘈雜,他望向窗外,見到好多人高舉火把,高喊他的名字,還獻上鮮花,他出去打招呼,群眾更為熱情。有人搬了鋼琴來,李斯特就在群眾之間彈起來。這時瑪麗就對卡洛琳說:你們永遠不會結婚,他不會跟任何女人結婚,她指著窗外說:他最愛的是群眾。卡洛琳不信。
之後卡洛琳又去見大公爵,她說她不顧沙皇的反對,並願意放棄所有。大公爵說到時她會失去所有,包括波蘭的土地跟收入,卡洛琳說她只需要自由,這些都可以讓給尼古拉。大公爵說:為了一個名譽不好的男人?她說:我知道他的名譽。
這時李斯特在Weimer 的劇院指揮一部新的歌劇,原來是華格納的那首新作品。華格納現在因為牽涉到革命,被當局通緝,所以要逃亡。他多謝李斯特幫他推廣新作品,不過他需要錢逃亡,李斯特將身上的錢都給了他。
之後他在音樂廳演奏一首宗教作品The Pilgrim Chorus,見到卡洛琳在包廂跟尼古拉說話,他很緊張,事後才知道,沙皇又批准了,他們立即決定第二天就去安排婚禮。不過當他們見到當地主教,主教反對為他們主持婚禮,還當面說李斯特名聲太壞,說他惡名昭彰,浪費了他的天才。卡洛琳還是不放棄,問主教他們能怎麼彌補,主教不屑的說,沒有可以做的,甚至要他們兩人今後不再見面。臨別主教不握他們伸出的手,不過李斯特還是跪下吻了主教的戒指。
卡洛琳還是不放棄,她親自到羅馬去見教皇,希望請求教皇「註銷」她跟尼古拉的婚姻。她要李斯特繼續工作,為他們的婚禮寫一部新的作品,同時等她的好消息。這期間李斯特每天作曲,飯也不吃,只喝酒跟咖啡,直到有一天卡洛琳的信來了,教皇願意註銷她的婚姻。而他的新作品Liebestraum (愛之夢) 也完成了,他說要獻給卡洛琳做結婚禮物。
卡洛琳積極籌備婚禮,還請了一位神父願意為他們主持婚禮。而李斯特也公開演奏他的新作品,不過就在他們婚禮的前一晚,俄羅斯大使去見教皇,說他們有新的證據,證明教皇註銷他們婚姻的理據不存在。之後那位原來願意為他們主持婚禮的神父就告訴他們,他無法為他們主持婚禮。卡洛琳跟李斯特解釋,原來她請求教皇註銷婚姻時使用的理由,說她跟尼古拉結婚時未成年,是謊言。現在連她都沒有辦法了。
這時卡洛琳終於認識到,她跟李斯特是無法結婚的了。她對李斯特說:「我以前錯了,你永遠都不會屬於我。你屬於上帝,是上帝的樂器,而我是被派來引導你回到上帝那裏的工具。」她跪倒在地,李斯特聽到之後他們互道再見,走了。
之後李斯特知道自己跟卡洛琳沒有婚姻的緣分,他立好遺囑,將財產都分給幾個孩子,自己就進了修道院。
李斯特真實生平:
這一類傳記影片其中都有相當的真實性,但也有相當的不準確性。李斯特與伯爵夫人瑪麗的一段戀情曾經在社交圈轟動一時,因為瑪麗離開了丈夫跟孩子,跟他遠走高飛在當時很不為社會所容。不過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不長,只是1835-1939 年之間生了三個孩子(電影中只說有兩個孩子),之後複合一陣1844 年正式分手,她回到法國寫小說,三個孩子交給了李斯特的母親。這期間及以後,李斯特戀人很多,加上那時候他所到之處都為女粉絲包圍,是最早期的groupies,當時就有人為他起了Lisztomania 的名詞,(是Beatlemania 的祖師爺。)李斯特是在1847 年在基輔演出時,首次認識了卡洛琳公主,所以他們的認識跟他與瑪麗關係的破裂沒有關係。卡洛琳的丈夫是俄羅斯一名大將軍的兒子尼古拉,她很小就在家長安排下嫁給他,沒有感情基礎。卡洛琳本身也是業餘作曲家及鋼琴家,她跟李斯特的感情是因為對音樂共同的興趣而發展。後來的進展就與電影劇情相符,卡洛琳費了很多功夫要跟他結婚,起先是沙皇不批准她的離婚,之後她親自去請求教皇批准了,就在他們要結婚的前一晚,又因為大使提出的新證據被否決了,那一年是他們相好後12年,李斯特已經五十歲。結果他們都認命了,放棄結婚的願望。所以雖然後來尼古拉死了,卡洛琳得到自由,他們也沒有意思再結婚了。(下左為李斯特在1839 年28 歲時的畫像,右圖為卡洛琳公主在1840 年21 歲時與女兒合影。他們兩人在1847 年第一次見面。這兩圖均取自wikipedia )
不過他們在一起也有很多年的快樂時光,卡洛琳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他的母親跟兒女。她讓他安心作曲,不再開演奏會,他在35 歲就停止演出生涯,所以留下很多作品。李斯特進修道院也與他們無法結婚無關,主要是在那一段時期他先後遭遇喪子(女)之痛。1859 年底,他20 歲的兒子Daniel 意外死去,1862 年26 歲的長女Blandine 也病死了。連番意外對他打擊很大,當時他寫給朋友的信上就說他將隱蔽過修士的生活,於是進了羅馬郊外的一座修道院。住在非常簡陋的公寓,很少見人,並被教會封為方丈(修道院住持)。
不過他剩下的一個女兒Cosima 後來就嫁給了華格納,他跟華格納也成為知交。李斯特一生扶持了很多音樂家,除了蕭邦之外,還有德國鋼琴家Robert Schumann 休曼等十多位。華格納被放逐的十多年,都是靠他幫他傳播他的作品,才能不停的提升其知名度。
李斯特70 歲時在Weimer 的一間旅館中跌到,之後身體狀況惡化,直到1886 年死於心臟病,年75 歲。而卡洛琳也在他去世後半年多去世。
李斯特的一生多采多姿,到最後他沒有如沙皇以及大主教批判的那樣「浪費其天才」,不過不久前看到一部有關李斯特的電影Lisztomania (1975) 居然以李斯特的性生活作為主題,內容惡俗不堪有如色情影片,讓人嘆息好萊塢越來越走下坡到了噁心的地步。這一部李斯特傳記雖然失實,但都不會偏離事實太遠,所以要再說一句,1960 年代以後的電影界人士完全不知道對歷史負責是甚麼意思。
製作與卡司:
這電影中的李斯特演奏了很多世界名曲,我盡量在故事中寫出這些曲名,讓喜歡古典音樂的人體會到片中的樂曲。不過我對這方面非常外行,只是根據資料寫的,希望不至於有錯,不過遺漏肯定是有的。這些曲目必定給音樂迷增加很多欣賞的樂趣。因為多數的樂曲都很完整,而且演員(Dirk Bogarde) 跟真正的演出者(鋼琴家Jorge Bolet 跟Van Cliburn ) 都非常用心。這也是讓這電影獲得最佳配樂金像獎的原因。
這電影拍攝期間不是很順利,最主要是導演Charles Vidor 查爾斯維多脾氣很壞,男女主角狄保嘉跟卡波辛都無法忍受。這是卡波辛第一次拍電影,她是法國模特兒,非常美麗,但是就沒有演戲經驗,導演維多經常對她呼喝,甚至叫罵。狄保嘉說,有一次維多捉住卡波辛的雙臂,一直搖她,叫她放鬆。這樣的「教導」當然只會讓她更緊張。
因為當時的蘇聯拒絕讓哥倫比亞在匈牙利(李斯特的家鄉) 拍攝,於是外景都是在維也納取景。據說當時狄保嘉跟卡波辛兩人就經常躲出去,在維也納的郊外野餐。後來片子只拍了十分之一後(12%) 維多心臟病發去世,他們不僅沒有難過,內心還十分開心。換了的導演邱克George Cukor 是老經驗導演,他到此時已經有過無數經典作品:Camille 茶花女 (1936),The Women (1939),費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 (1940),Gaslight 煤氣燈下 (1944),A Star Is Born 星海浮沉錄 (1954) 等,所以不在乎是否在這部電影具名,堅持不要 credit。
包括男女主角在內,大家都認為這電影的劇本太糟糕,邱克曾經找人改寫,但因為時間已經拖慢了很久,而且被認為難以修改,到最後邱克只有照著劇本趕工,所以他更不願意接受這導演的功勞。至於女主角卡波辛,她雖然美麗,但是她的面孔太現代,無法展示18 世紀歐洲公主的氣質,而且導演維多也沒有錯,她真的是「沒有戲」。至於狄保嘉他被形容是當時英國的偶像小生,還聽到影評人說他多帥,但我一點都感覺不到。他還沒有前一部片子 A Song to Remember 一曲難忘 (1945) 中的蕭邦來得帥,或是有氣質。
此外這電影的原來攝影也是多次獲獎的James Wong Howe 黃宗霑,邱克接手後也換了經常與他合作的Charles Lang,不過銀幕上的具名者還是黃宗霑。他做的另一個修改是,他認為片中飾演喬治桑的Patricia Morison 的聲音太過女性化,就讓另一個女星Anna Lee 將她的聲音重新配音。其實喬治桑跟蕭邦在這部片子中的角色很輕,只在最初幾分鐘出現過一次,就不再出現,這改動真的微不足道。
最後影評人所有的好評都只限於外景風景美麗,以及配樂(音樂組合)相當夠水準。而後者就得到一座金像獎。雖然很多影評人認為狄保嘉不是最適合人選,(卡波辛也不是),但是狄保嘉勤練彈鋼琴,讓他的手指一再出現在銀幕上,這也是一項成就。
主要演員表:
狄保嘉Dirk Bogarde 飾李斯特Franz Liszt
卡波辛Capucine Princess 飾卡洛琳公主Carolyne Wittgenstein
珍妮芙佩姬Genevieve Page 飾瑪麗Countess Marie D’Agoult
派翠西亞莫里森Patricia Morison 飾喬治桑Georges Sand
伊凡德斯尼Ivan Desny 飾尼古拉 Prince Nicholas
Martita Hunt 飾女大公 Grand Duchess
Lou Jacobi 飾波廷 Potin
Albert Rueprecht 飾菲立克斯/尼古拉朋友 Prince Felix Lichnowsky
Marcel Dalio 飾 Chelard
Lyndon Brook 飾音樂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
Walter Rilla 飾大主教 Archbishop
Hans Unterkircher 飾沙皇 Czar
Erland Erlandson 飾梭博 Sigismond Thalberg
Alexander Davion 飾蕭邦 Fre’de’ric Chopin
Katherine Squire 飾李斯特的母親 Anna Lis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