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介紹

電影 Primary Colors 風起雲湧
電影 Bee Movie 蜜蜂總動員
電影 Pleasantville - 批判五十年代
電影 由 J. Edgar 談胡佛的一生
電影 Titanic 鐵達尼號 (泰坦尼克號)
電影 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雙虎屠龍
電影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電影 Miracle on 34th Street / 34街的奇蹟
電影 Imitation of Life 春風秋雨
電影 Pinky 萍姬淚

電影 The Shoes of the Fisherman 漁夫的鞋子

2021-09-12 00:37:58

這是米高梅在1968年推出的彩色巨製,講的是冷戰期間,蘇聯安排一位被他們下放20年的主教回到梵諦岡,幫助他們推動政治目標。劇本是根據澳洲一名作家Morris West在1963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非常的異想天開,並且顯示有意的批判天主教。但是劇情細節則類似真實,包括遴選新任教宗的過程,非常細緻。是一個用精美包裝紙包裝的荒誕故事。

男主角是安東尼昆 Anthony Quinn,他飾演這位主教。其他重要演員還有英國的勞倫斯奧利維耶 Laurence Olivier,德國籍的 Oskar Werner奧斯卡維納,美國的大衛詹森 David Janssen,義大利的 Vittorio De Sica維多利亞迪西嘉等。導演是英國籍的 Michael Anderson,他過去重要的作品包括: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環遊世界80天等。(下:片中角色,左邊是安東尼昆,最上是勞倫斯奧利維耶,中間是飾演記者的大衛詹森跟他的妻子,下面是奧斯卡維納.)

 

 

 

 

 

 

 

這電影賣座差強人意,連成本都賺不回來,不過就被美國電影評審局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評選為當年最佳影片,此外獲得兩項金像獎提名:最佳布景(美術設計),最佳原創配樂。片名「漁夫的鞋子」指的是教皇的鞋子,原因耶穌的第一個門徒就是漁夫 Peter (Simon Peter),之後教皇就被當作是耶穌的第一號門徒。這裡指的是教宗的繼承人(穿他的鞋子)。我見到中文譯名「風雲英傑」覺得不太切題,還不如「漁夫的鞋子」。希望有文學底子好的人將這些電影重新譯名。

雖然這電影在技術上拍得十分華麗,娛樂性非常高,但故事有很多地方異想天開,而且存在自由主義者的夢囈式教條。裡面的人物也都是虛構,特別是在事隔半世紀之後再看,只能當作是幻想小說看待。

劇情:

電影背景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電影開始時是在西伯利亞的北大荒,一群政治犯在冰天雪地做苦工。這時其中一個犯人接到通知,要他到莫斯科去。這名犯人基瑞爾拉克塔 Kiril Pavlovich Lakota曾經是莫斯科的大主教,因為宗教信仰受到迫害,已經被流放西伯利亞20年。

到了莫斯科,他被當時的總理彼德卡曼內夫Piotr Ilyich Kamenev 接見。他們以前認得的,他問彼德當局要求見他所為何事。卡曼內夫解釋,目前國際情勢緊張,特別因為中國有三個省鬧飢荒,八億人吃不飽,中國為此意圖發動戰爭,在蘇聯與印度邊界都聚集了大量軍隊。他們要釋放基瑞爾回到梵諦岡,希望他能傳達訊息,解決人類飢荒的問題。

他回到羅馬的新聞在當時被各方面保密,但是一個美國記者喬治費博George Faber因為與圈內人熟悉,最先獲得消息,在機場搶先訪問到他。他的一個問題是:在你有生之年,你可以預見在馬克思國度的人們可以自由信仰基督,甚至天主教?他回答:我沒有內幕消息可以預知上帝的國度如何運作。

因為他為了宗教信仰犧牲20年的生命,從不屈服,而且據說蘇聯共產黨在他面前槍斃了七名神父以示警告,他也沒有低頭,因此他在天主教的名聲也非常崇高。回到羅馬後就被教皇重新任命為紅衣主教。他最初堅決拒絕,認為自己資歷不夠,要求更簡單工作,但被教皇說服。事實是教廷也希望他以俄羅斯人身分,拉近教會內東西方的距離。之後他以紅衣主教身分在梵諦岡秘書處工作。

他有一名助理Father David Telemond 神父泰利盟是神學家,他雖然年輕,但是身體虛弱。他勤於研究神學及寫作,基瑞爾很佩服他的治學精神。但是很快就發現,他的研究方向跟教會的背道而馳,特別是有關進化論的研究方面,所以多次受到上級批評,審核,不批准他出版作品。基瑞爾看過他的草稿後,批評他的理論欠缺信仰faith,他說是信仰支持了他過去的20年。他並且說:沒有信仰你如何做神父?但是泰利盟說,他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他唯一能做到是對自己絕對誠實。

在接受一群主教審核時,泰利盟重申他對人類起源的看法,認為很多事情無法用上帝創造來解釋。他甚至質疑所有歷史進程都是上帝設計的說法,好像歷史上很多次死傷無數的戰爭,就被基督徒以「戰爭」之名進行,事實卻是集體屠殺。基瑞爾最初同情他,最後也難以支持他。

就在此時,大家接到消息,教宗駕崩了。聖伯多祿(聖彼得)廣場上聚滿了悲哀的信徒,梵蒂岡也必須開始選舉新教宗的程序。全世界的紅衣主教,大主教也都來齊了。當所有一百多位紅衣主教都到齊後,他們就被閉關在一處巨大的密室中,進行投票。他們都不能出來,或是與外界聯絡。他們每天上午及下午投票兩次,必須等到選出一位獲得半數選票的人才算有結果。

這時最有希望的是兩位紅衣主教里昂Cardinal Leone,以及雷諾迪Rinaldi,前者立場保守,也得到最多支持。但是經過七次投票後雖然都是里昂獲最多票數,都沒有過半數。這期間大家會在吃飯時間溝通。這時中國的饑荒更為嚴重,基瑞爾就提到也許基督教可以推動一次仁慈的革命,目的是讓每一個人都有麵包。有其他主教問到,這樣可能會造成動亂,他回答說:暴力動亂只是對事件的反應。他不反對。他承認自己在西伯利亞時,因為飢餓偷過麵包。還有一次為了救朋友,幾乎打死一名衛兵。所以他不反對「社會動亂」social disorder以達到社會正義。他說這是一個殘酷的世界,必要時必須奮戰fight。

他的話受到雷諾迪的好感。雷諾迪知道自己無法跟里昂競爭,就在下一次投票前站起來說,他要提名基瑞爾(拉克塔)為教皇候選人,基瑞爾聽了大驚,立即推讓,但是第二個,第三個,一個個都起立說支持他,說沒有一個人為了信仰像他一樣受苦最多。最後他無法拒絕了。這是教廷四百年來第一位非義大利人當選教宗。他為自己選擇的名號是基瑞爾一世,以紀念奧羅斯的聖徒Kiril。(下:他被迫接受教宗的職務。)

 

 

 

 

 

 

 

 

 

 

 

他當選後各方來電恭賀,求見的人源源不絕。這天一個俄羅斯男子Igor Bounin來見,原來他為蘇聯總理卡曼內夫傳話。基本是說中國已經派出更多軍隊到俄羅斯邊界,戰爭一觸即發,預料兩個月就會宣戰,極有可能演變成為核子戰爭。目前無法與中國達成協議,可能要借他的力量。

當天晚上他想出去走走,因為自從來到羅馬,他就被梵蒂岡的城堡一樣的建築圍困。他希望接觸群眾。他要隨員給他一套普通神父的服裝,他換了衣服就走出街道。他走在小巷子裡,見到一輛小汽車衝向他,原來是一個女醫生要去為病人看病。他跟著女醫生上階梯到病人家裡,女醫生要他幫忙去附近藥店買一種藥,他趕忙去了,買藥時才發現自己沒有帶錢,向藥店說會明天送來,藥店主人勉強同意。他走後藥店主人想起來他就是新當選的教宗。

那名病人是一名猶太人,他跟著他們的家人一起用希伯來語祈禱。當他跟女醫生離去時才知道她是美國人露西Ruth Faber,(也就是記者喬治的妻子),這次出來基瑞爾了解到窮巷子裡人家的貧窮,以及露西向他透露的家庭不合帶來的困擾。原來她雖然可以為人治病,卻無法拯救丈夫一顆外遇的心。她說「義大利女人太年輕漂亮,她無法對抗。」基瑞爾勸告她可能她在錯誤的地方尋找夫妻的愛:「如果錯放了愛,可能根本沒有愛。」

當他們走出巷子,巷子裡已經擠滿了教廷的轎車及大批隨員。原來藥店主人已經報警,教廷的人都趕來了。他只有跟醫生道別,結束了幾個小時的夜遊。

這時教廷的審核委員會剝奪了泰利盟的異端思想,禁止他在教會中教學或是出版,因為他就是不肯承認聖經上的說法,耶穌基督在宇宙的設計角色,甚至不肯承認自己有信仰。提出報告的是里昂主教。基瑞爾接到報告說雖然同情他,但無法再幫他辯白,他勸泰利盟接受這結果。沒多久,泰利盟就因為原有的疾病發作去世。

之後一天他難得的穿上西裝到機場,這一次是到了中俄邊界外蒙古地區,由卡曼內夫安排的,與中國國家主席Peng彭主席會面。彭主席最先不相信教宗可以幫助,但是基瑞爾說他願意以「餵飽每一個人」作為今後的訴求。彭主席問他的代價,他說沒有條件。(下:他到外蒙古見了中蘇元首。)

 

 

 

 

 

 

 

 

回去之後,里昂來跟他懺悔,他說他為自己對泰利盟的態度而道歉,原因是自己忌妒泰利盟跟他的親密關係,而自己得不到。以為自己條件更好,應當獲得這種信任。基瑞爾說,沒有一個人可以說自己更值得更好的待遇。而他自己也有罪,因為不容忍你的反對。之後他們討論到做為教皇必須面臨的寂寞。里昂說他已經歷經三任教皇,體會到他們的必需的孤獨,「你任期越長,孤獨的時期越長,直到去世。」

之後終於到加冕儀式的這一天,這項儀式隆重而莊嚴。在聖伯多祿廣場五十萬信徒的注目下,里昂紅衣主教為他戴上教皇的冠冕。群眾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這時他摘下冠冕,向群眾講話,他說:我是你們的僕人,我的信仰可以移山,但如果沒有仁慈的心,就什麼都不是。現在世界面臨危機,我不能改變世界,改變歷史,但我可以盡一己之力,改寫篇章。因為我現在守衛教會的財產,我可以承諾,捐出教會所有的財產,土地,藝術收藏,餵飽每一個人。這承諾不會縮水,不會改變。即使到最後讓教會一文不名。…我也要每一個有錢人拿出財產,跟那些身無分文的人分享。」

他說話期間,卡曼內夫,以及彭主席都在熱切的收看電視轉播,而且露出笑容。最後他說完話心情忐忑的注意下面群眾的反應,沒想到群眾熱歡呼,久久不息,而且高聲叫喊:世界和平Peace on earth!。他開始露出微笑,知道這一席話被所有信徒接受了。

製作與卡司:

這最後一段話真的是反天主教的自由派的夢囈。中國確實是在六十年代初有三年大飢荒,正式的紀錄就死了一千五百萬人,最高數字是五千萬以上。但是沒有聽說過天主教將自己變窮就可以挽救局勢。這叫做救急不救窮。電影(小說)的意思是說,天主教捐出所有財產就可以解決世界飢荒,這些自由派的腦子真的是漿糊做的。每個人都知道中國大饑荒是毛澤東天真的大躍進政策造成的,只要政策正確,就不會有飢荒。(電影中居然責怪是美國的經濟制裁造成的。)這是為什麼後來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就是要扭轉局勢,扭轉方向,怎麼可以將責任推到天主教會身上?

據說這書的作者Morris West是因為要與第一任妻子離婚,沒有被教會接受,因此對教會不滿意,之後就有怨言,所以寫出這樣的小說,(作為報復?)。後來他還是跟第二任妻子結了婚,只是無法領聖體。

電影中還藉那位神學家泰利盟譴責天主教的理論,也是借題發揮。所以雖然是一本有關天主教的小說(電影),前面也說了共產國家壓迫宗教,到最後卻是打著紅旗反紅旗,問題是我想很多人都看不出,就將他的主題全盤接受了。這就是過去大半個世紀文學界,藝術界潛移默化的將自由派理論灌輸給廣大群眾的方式。

電影另一個缺點是,加插了美國記者George Faber的婚外情,完全沒有必要。我已經省略了很多,他們夫妻吵架,喬治跟情婦去動物園等等都很無聊。其實這名記者穿插在電影中,適時地交代了很多劇情,效果很好,但是他的妻子跟情人的情節,就一點意思都沒有。電影已經162分鐘了,這裡刪去十分鐘肯定只會有好處。

飾演這名記者的是 David Janssen 大衛詹森,他當時正當紅,他在美國電視上演出的劇集 The Fugitive (1963-1967) 居最高收視率,其中大結局那一集,居然有72%的收視率。所以影片故意增加他的戲份,但就分散了劇情,毫無好處。(也是為了增加兩個女角,拉拔賣座。否則電影中一個女性都沒有。)下圖是飾演記者的大衛詹森,旁邊是片中的妻子,以及義大利女朋友。

 

 

 

 

 

 

 

 

這時52歲的安東尼昆已經有了三十年的演出經驗,他因為出生於墨西哥,過去經常被編派演出外國人,甚至演出過印地安人,中國人,阿拉伯人,菲律賓人,希臘人,但是這一次演出俄羅斯人就被嘲笑,說他是Zorba the Pope。至於演出泰利盟神父的Oskar Werner也是傑出演員,並剛在 Ship of Fools 愚人船 (1965)一片中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另一個重要角色是飾演蘇聯總理的勞倫斯奧利維耶 Laurence Olivier,雖然戲份很輕,排名卻是第二位。他演出這電影時60歲,剛剛驗出有前列腺癌,接受化療,而且前妻費雯麗 Vivien Leigh 也剛剛去世,但是他不顧醫院的警告,一邊治療一邊為費雯麗籌備葬禮,之後接了這部片約. 

米高梅不惜工本,動用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場面非常壯觀,其中遴選教皇,以及教皇加冕那幾段就很有紀錄片的味道。教皇加冕後演說時,廣場有五十萬群眾,歡呼聲不斷,其實是在1963年剛剛選出教宗保祿六世時的盛大場面時拍的,配合得完美無缺。此外因為梵諦岡教堂的內景都禁止外人拍攝(特別是商業性質),米高梅是在好萊塢製作了一個看起來很像的 Sistine Chapel,然後搬運到義大利,作為選舉教皇時做內景之用。此外外景都是在羅馬跟梵諦岡實地拍攝,將當時的羅馬美麗的風貌展示及保存,攝影也非常精美。據說最後預算高達九百萬元。唯一可惜是內容亂七八糟。

主要演員表:

安東尼昆Anthony Quinn 飾基瑞爾Kiril Lakota

勞倫斯奧利維耶Laurence Olivier 飾蘇聯總理卡曼內夫Piotr Ilyich Kamenev

奧斯卡維納Oskar Werner 飾泰利盟Father David Telemond

大衛詹森David Janssen 飾美國記者喬治George Faber

Barbara Jefford飾喬治的妻子Ruth Faber

維多利奧迪西嘉Vittorio De Sica飾紅衣主教雷諾迪Cardinal Rinaldi

Leo McKern 飾紅衣主教里昂Cardinal Leone

John Gielgud飾老教皇The Pope

Burt Kwouk 飾中國主席Chairman Peng

Arnoldo Foa 飾基瑞爾的私人僕從Gelasio

Frank Finlay飾俄羅斯特使Igor Bounin

 

Click: 2095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