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生活雜文

北美原住民問題
手機越來越聰明,人越來越笨
好萊塢黑名單事件
死刑與民意
惠妮‧休斯頓之死
兩個截然不同的歌星
一件罪案是怎麼發生的
杜魯多的拳賽-政治人物是怎樣產生的
年輕人的Entitlement觀念
美加政論-宗教受箝制

美國國會的權力被削弱

2016-09-15 02:10:22

美國由共和黨控制的眾院正在展開調查庭,希望知道前國務卿希拉里的手下是否在接到國會傳調之後,將幾萬電郵都清洗掉,及是否用鐵鎚將希拉里的至少兩個手機砸爛。還有希拉里是否一再向聯邦調查局說謊,用私人手機傳送國家機密的電郵。

美國是三權分立的國家,行政、立法、司法互相制衡。國會完全有權力這樣做,美國選民選出國會議員的目的也是這樣,以免總統及其內閣濫用權力。

但是接到國會傳訊的希拉里的幾名助手,包括當初為她設置私人電郵的IT專家佩格里安諾Bryan Pagliano,及後來使用高端軟件BleachBit將電郵清洗得乾乾淨淨的IT專家Bill Thornton 及Paul Combetta,全部拒絕合作。那位佩格里安諾根本沒露面。另外兩位Thornton 及Combetta有出席星期二的聽證會,但就拒絕回答任何問題。每次共和黨議員問他們一句話,他們都以憲法第五修正案做為護身符,回答:「在我律師的建議下,我以第五修正案的權利,不會回答這問題。」

最令共和黨啼笑皆非的是,連問他是否曾接受聯調局FBI問話時,他們都以此做擋箭牌,結果整個聽證會就無功而返。

他們怎會如此囂張,無視國會的傳票於眼中?這就讓共和黨欲哭無淚了。

首先,民主黨是一個極端partisan,沒有事做不出的政黨。由他們在電郵事件上全力維護希拉里就可以知道。如果是共和黨中有人做出這樣的事,你可以見到不少本黨人出面指責當事人必須負責,但至今民主黨人非常團結,幾乎沒有人站出來指責希拉里的不是。當然這也與媒體與民主黨同一陣線有關,他們從不會捉住每一個民主黨人去問這問題,所以民主黨人也無須考慮這問題。另外,民主黨人什麼事也做得出,奧巴馬的司法部幾天前公開宣布給予這幾名IT專家豁免權,這表示,不論你國會怎麼查,他們都不會有事。你怎能怪他們不把國會放在眼裡?

(這位司法部長Loretta Lynch當初升任聯邦法官時,就是克林頓總統的任命,她怎能不報恩呢?)

美國國會權力被削弱的一個轉捩點發生在1994年的美國中期選舉,當時由共和黨眾議員金瑞契Newt Gingrich 領導的議會黨團,獲得大勝,一舉奪回國會參眾兩院多數席,使到當時總統克林頓政府有如飛鳥折翼,前途黯然。但是在美國傳媒不屈不撓的支持下,克林頓得以鞏固勢力,最終飛鳥折翼的反而變成共和黨的國會。

因為美國的行政權力都在總統,國會要制衡總統唯一的武器,就是撥款議案,由撥款來牽制總統。而金瑞契及共和黨的理念就是控制赤字,減少國債,並以此理念獲得選民支持而當選。但克林頓總統就堅持原來的計劃,在很多開支上不妥協。因此1995年新國會上任後的第一份預算就遭到克林頓否決。如果預算遲遲不通過,國會就不能撥款,各部門的開支就停擺。雖然預算是總統否決的,但是當時的媒體就將槍口一致指向國會及金瑞契,我記得當時的傳媒一致以「政府將全面關閉」做大標題,並且說成是國會的錯,結果政府「關閉」了二十多天,共和黨就被罵了二十多天,傳媒做的民調更顯示,近半數選民認為是國會的責任,只有四份之一的人怪責克林頓。

其實預算不通過,政府還是可以運作,但是多數是民主黨員的政府機構將事件坐大,故意不發薪水讓政府停擺。後來國會終於低頭,自此以後,國會很難再以預算問題牽制白宮。2013年,奧巴馬政府再以預算問題跟共和黨控制的國會角力,在媒體打邊鼓下,國會又輸了一次。

奧巴馬總統另一個「瓦解」國會權力的手段,是以總統行政命令繞過國會達到目的。奧巴馬執政時期多數時間國會控制在共和黨手中,這是選民的意願,要國會制衡他。奧巴馬的性格又不願意跟共和黨坐下來談,因此凡是遇到他的議案無法在國會通過,他就單方面的簽署行政命令,強硬執行,到了獨裁的地步。

過去幾年奧巴馬簽署了235項行政命令,包括他認為是自己的政治遺產的健保系統,終止對恐怖嫌犯使用酷刑,無條件接受非法移民兒童,太平洋區自由貿易TPP,還有剛不久前跟伊朗達成的限核協議。奧巴馬瞞住國會私下跟美國的敵國簽署了限核協議,為了讓伊朗接受,甚至瞞住國會將為數17億元的無記號現金,以專機送給伊朗,這樣的作為遠遠超過了一個總統的權限。但在傳媒保持緘默下,國會一些辦法都沒有。

所以說,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力的原則,在目前已經失去意義。只要惡霸的傳媒一天不被消除,美國將永遠是民主黨的天下,美國將一天天腐化下去。美國的光輝早已不再。

(September 14, 2016)

 

相關文章:

美國政府關閉責任誰屬

美國債務危機 

Click: 1577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 | ©2011